沙海种树五十载 代代青春绘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荣膺“三秦楷模”荣誉称号

政务   2025-01-03 21:22   陕西  

新用户点击“榆阳宣传”即可关注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里,记录着亿万个普通人的奋斗故事,铺展开来,就是气象万千、生机勃发的中国。

近日,陕西省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命名张新科、史礼海同志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为“三秦楷模”的决定》。其中,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是艰苦奋斗治沙群体的优秀代表。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于1974年建立,50年来先后共有15位连长、485名女民兵扎根大漠深处,接续奋战沙海,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建引水渠35公里,治理荒漠14225亩,开辟出1.4万多亩的“沙漠绿洲”,为我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生态景区,四时风光各有景致,盛夏时节,万亩花海一望无际,姹紫嫣红吐露芬芳,凛冬时节,大漠冰雪引人入胜,北国风光壮美如诗。从不毛沙地到一碧千里,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冰天雪地释放出“热经济”,源于一代代治沙姑娘们的接续奋斗和不断创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补浪河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黄沙压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响应党中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1974年5月14日,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起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扛着红旗挺进毛乌素沙地南缘黑风口,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谱写出一部战天斗地、绿进沙退的治沙史诗。

“我们五十几个姊妹说用自己的手刨,拿铁锹铲不成,怕把树苗铲坏,所以只能用手刨,手刨的沙子拿不出来,用自己的衣服铺在地上,不容易把苗子弄坏,挖出来的沙往出倒,再就用我们的吃饭的碗,当时都哭了什么时候才能刨完,手指头上全是血,都这样了大家都不叫苦叫累,我们一心一意为了树苗,当时吼着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这算什么,一个礼拜就把35亩育的苗子就挖出来了,当时的心情是特别特别的心酸。”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二任指导员席永翠说。

“当时我们住的都是自己用双手搭建的破破烂烂的柳笆庵子,一个炕上睡十几个人,头对脚、脚对头,条件非常艰苦。每天吃的都是青稞面和玉米稀饭,当时饿是我们最大的困难。白天还要走几十里沙路,每个人还要背几十斤重的树苗,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不少人饿晕在沙窝窝里,就这样谁都没有放弃过,没有退缩过。”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九任、十三任连长边振玲说。

“一把铁锹,一支钢枪,军旗是我们心中的太阳……”50年来,在一声声嘹亮的歌声中,在一代代青春的汗水中,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先后荣获“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等23项省(军)级以上荣誉。

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红色教育、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以及农、林、牧业、治沙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观光旅游基地,近年来,累计超过6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张传承治沙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闪亮名片。

“能够获得‘三秦楷模’这项荣誉,对于我们连队来说,既是一份认可,也是一份责任。作为新一代治沙人,我认为‘三秦楷模’最重要的就是‘楷模’二字,它象征着如路生梅、赵梦桃等无数杰出女性所展现出的非凡力量与卓越贡献。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民兵们以不畏艰难、埋头苦干的坚韧精神,树立了时代的标杆。今后,我也一定会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治沙精神传承下去,把治沙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治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说。

回望来时路,再启新征程。站在“三秦楷模”新起点上,新一代“接棒”的女民兵将赓续奋斗,厚植红色基因,传承好、宣传好、发扬好、推广好治沙连精神,让治沙故事走出大漠、走向全国,让治沙连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记者:杨扬 周湘  王小梅 报道



编辑:谢安发  美编:叶苗
责编:尚     暴海杰
审核:马志恒
编审:榆阳区融媒体中心

榆阳区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解读最新政策 关注榆阳发展
聆听百姓心声 讲述榆阳故事



榆阳宣传新闻热线:0912-3455444
欢迎投稿至邮箱:1822030801@qq.com




榆阳宣传
榆阳新闻、文明创建、理论教育等宣传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