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案例丨办事在前解民忧 多元治理成效显

文摘   2025-01-09 22:55   北京  


案例背景

建外街道秀水社区总面积0.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98人。东大桥路小区为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居民老龄化严重,由于无物业管理,居民经常面临漏水停电、环境卫生、停车管理等问题。如何有效化解矛盾、解决诉求,做好居民的“贴心人”,成为了社区接诉即办的工作方向。

主要做法


 接诉即办有速度,为民服务有温度 


对于接诉即办工作,秀水社区始终坚持及时响应、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的方式处理问题,让居民的诉求有回应、有速度、有温度。


△改造前

△改造后


秀水社区59号楼有居民反映,秀水商业街停车位紧邻居民楼,停车场产生的噪音影响到了居民休息,社区内人车混行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充分了解居民诉求后,社区多次与秀水大厦负责人进行沟通,并召开议事协商会,沟通解决方案。最终,决定在大厦现有道路基础上,使用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对人行便道进行升级改造。经过整改,小区道路拓宽了,行车更有序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提升了。


 创新“7+14+30”制度 

 入户走访全覆盖,收集民情渠道广 


日常工作中,秀水社区一直秉持“走”下去,“听”声音的工作方式,实行“7+14+30”制度,通过走访的方式加强沟通,将居民的心声听进来、需求理出来,将社区的治理做出来。


“7+14+30”制度

7:每周(7天)对社区内独居、孤寡等特殊人群进行一次全覆盖走访;14:每半个月(14天)对常住户进行一次联络;30:每个月(30天)对出租户进行一次入户走访,更新一次居民台账。


在入户走访中,社工了解到49号楼院内由于没有合适的位置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居民充电十分不便,在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后,及时与街道相关部门沟通反馈,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小区内查看安装充电柜的合适位置。经过周密的现场勘察和研判,最终在水秀社区49号楼院内、51号楼停车场、57号楼自行车棚内安装了新的充电设备,困扰居民生活的“小事儿”得到了妥善解决。


△新装充电设备


 多元联动建小组,社区治理有心也有“新” 


秀水社区一直秉承“群众参与,共建共治”的理念,不断将“未诉先办”向“无诉常办”延伸。每栋楼建立起“1+1+1+1+N”小组,采用每组1个包楼居干、1个党员代表、1个楼门组长、1个居民代表、N个热心居民的模式,主动下户走访发现问题。


△走访居民


日常巡视工作中,社工和楼门长发现东大桥路69号院内车棚有些废旧车长期停放,影响电动车正常停放和充电。发现问题后,社区联合房管所开展整治行动,清理“僵尸车”。在清理过程中,社区还发现院内有一处极易滋生蚊虫的杂草丛,马上联系街道绿化队对其进行清理,并和志愿者们进行了社区大扫除,给居民营造一个安心、舒适、清爽的生活环境。


△走访居民


“向前三步”精治理 

“小切口大服务”打造宜居家园 


秀水社区坚持“早发现一步、早考虑一步、早实施一步”的“向前三步”治理模式,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社区发现53号院内一块草丛空地一直闲置,通过实地走访、协商沟通、召开议事会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并结合居民需求,对其进行改造。改造工程将此处地面硬化,加装电动车充电桩,方便居民日常充电,为小区消防安全加上了一把“安心锁”。


△新装充电设备

工作成效

1

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共享和谐家园

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消防培训、反诈宣传、普法宣传等活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2

提高先办力度,注重有效治理

在与居民日常沟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被动接办”转化为“主动化解”的有效治理,将服务走在前,提升辖区精细化治理水平。





下一步

建外街道将坚持

以民为先的中心思想

紧密围绕群众生活,精准把握居民需求

开拓创新,总结经验

营造社区治理新格局


审核:建外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

社区治理案例丨党群共筑法治社区的三件“法”宝

社区治理案例丨“四友”服务,打造“银发无忧”社区新体验

社区治理案例丨永安南里社区:党建引领,科学施策 破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题

点击左下角,关注魅力建外❤️

魅力建外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办事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最权威的信息咨询,为建外人提供最便捷的生活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