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2024年12月16日第020版版面图
在悠久的时光长河中,他们为传统文化“提灯”前行。从母亲到女儿,从祖辈到孙辈,以家庭为传承的基石,一代代黎族人不断延伸着黎锦的历史之路,从古至今。正是家庭的紧密纽带,使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得以跨越3000多年的时空,让历史的每一环都紧密相扣,生生不息。
在现今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队伍中,大多数的传承人可以说得上是出自“黎锦世家”。这些世家的成员们,无论男女老少,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黎锦的制作与传承中。他们通过创设公司、举办工作坊、参加展览、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让黎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容亚美
锦心丝语 世代相传
说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容亚美是绕不开的人物。今年69岁的她,是海南第一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
“我从小就看母亲和外婆纺染织绣。有时候妈妈不让我碰她的工具,我就趁她不在家时偷偷织。后来她看我是真喜欢,就开始教我。”回忆起小时候偷学技艺的事,容亚美的脸上浮现出孩童般天真的笑容。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容亚美。受访者供图
容亚美的母亲当年是乐东黎族自治县千家镇一带的织锦高手,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她自小就喜欢上织锦工艺,经常蹲在母亲身旁练习织锦,至13岁,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织锦了。
每位黎族妇女都会从母亲那里,继承到一些织有各种不同图案的布片,然后一代代传下去。容亚美说:“我们学习织锦全靠这些布片上的图案,一针一线地模仿,到最后手艺熟练了,图案的排列、大小、长短可能会跟上一辈的不一样,但始终都有母亲她们的影子。”
容亚美是一个喜欢观察生活、善于学习的人,除了会织就母亲传授的图案,她还喜欢自己创新图案。
“看到什么漂亮我就织什么。”例如,一次偶然在电视上瞥见黄河的壮阔景象,容亚美便灵机一动,设计出一幅以黄河为主题的黎锦。在这幅作品中,她巧妙地用蜿蜒的线条来表现黄河的波涛,以密集的纹理勾勒出河岸的轮廓,并在河畔添上嬉戏的蝴蝶与小鸟,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转化为抽象而富有诗意的织锦。
在容亚美家的抽屉里,还存放着她织的长城纹、火箭纹黎锦,她笑着说:“这些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景象。”
至今,在容亚美家的房前屋后,还种植着海岛棉,容亚美织锦的原材料正是来自它们。为什么不买现成的棉线?容亚美说,黎锦的纺、染、织、绣技艺哪个环节都不能丢,她想从头到尾地保留和延续黎锦技艺,让织出来的黎锦保留祖宗的智慧、母亲的味道。
东方黎锦之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符其荣
既要手艺 更要守艺
外婆的妈妈教外婆、外婆教妈妈、妈妈教妹妹……符其荣试着数一数自己是第几代的“黎锦世家”,几次尝试下来,他发现很难说清楚家里的织锦技术一共传了多少代。
符其荣从小穿着黎锦长大,母亲、外婆、奶奶都是黎锦传承人,他从小就读懂了这份经纬交织间的坚守与传承。
东方黎锦之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符其荣。受访者供图
2018年2月,还在上大学的符其荣在家乡东方市大田镇创立了黎锦合作社。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不仅要做黎锦的手艺人,更要做“守艺人”。
大学毕业后,符其荣就一头扎进了黎锦的创业工作中。通过组建合作社,他聚集了73名当地的织娘,他外出跑市场、拓业务,把黎锦订单拉到合作社,再把任务分发给各织娘。
不到两年,符其荣就把黎锦合作社经营得有模有样。陆续接到数十万元的订单,开展了上百人次的技艺培训、多次斩获旅游商品大赛奖牌……合作社渐渐打开了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织娘们也跟着他靠着织锦获得了更多收益。
后来,他创立了黎锦公司,常常在全国各地参加展会,把黎锦的名声打出去。
2022年12月,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办。符其荣在3个箱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黎锦服装、黎锦箱包、黎锦首饰,带去深圳参加会展。
在文博会上,一家广东的企业看中了符其荣展示的黎锦,一口气预订了100条手工黎锦,符其荣激动得差点原地跳起来,“这证明黎锦在海南以外的地方也能受欢迎,黎锦还有很大的市场可以开拓!”
文博会、冬交会、进博会、消博会……符其荣的足迹越走越远,黎锦发展之路也随着他的脚步越来越宽。如今,他的公司各类黎锦产品年销售额近百万元,他说:“希望能带着黎锦走向全世界。”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县级传承人王忠文
谁说男儿织锦不如女
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中,织娘的身影屡见不鲜,而“织男”却寥寥无几。黎锦技艺的传承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即传女不传男,这使得“织娘”几乎成为了黎锦技艺传承人的代名词。
然而,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位“95后”的年轻小伙王忠文,却以他的织锦技艺打破了这一传统。他织锦时,跳线、穿线、回线、定线,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如,干净利落,旁观者无不赞叹:“谁说男儿不如女!”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县级传承人王忠文。受访者供图
王忠文成长于一个黎锦世家,家中女性世代相传的织锦技艺,让他从小就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向父母表达出学习织锦的愿望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他回忆道:“我父母都认为男孩也可以学习黎锦,在新时代,黎锦的传承不应有性别限制。”
就这样,王忠文成为了家中首位掌握织黎锦技艺的男性。在初中时期,尽管当时像他这样的织锦男孩并不多,但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男同学开始学习织锦。
关于织男和织娘的技艺差异,王忠文表示,织男的配色往往更为硬朗、饱和度较低,更注重线条和图案的简洁性。他解释说,黎锦的图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而男性织者在织造时更倾向于展现这些图案的原始力量和美感。
王忠文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还致力于将现代元素融入黎锦之中。他开设了一家黎锦工作室,致力于打造黎锦文创和时装等创意产品。他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
如今的王忠文经常活跃在各大传播、展示黎锦的舞台、展览上,展示“织男”的风采。目前,在全省已有上千位像王忠文一样的“织男”,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黎锦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中来,打破性别限制的陈规,为黎锦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五指山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市级传承人谭朝艳
归乡织梦 锦绣前程
9年前,一间2平米不到的工作室,一台缝纫机,撑起“90后”黎族姑娘谭朝艳的黎锦梦;
9年后,一家五指山锦家人织绣文化有限公司,一步步扩大规模,实现了她的创业梦想,让非遗焕发新生命力。
五指山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市级传承人谭朝艳。受访者供图
在祖母和母亲的熏陶下,谭朝艳自幼便开始学习黎族的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她时常听到母亲和祖母的叹息:“如今,掌握织锦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稀少。”大学毕业后,对黎锦怀有深厚情感的谭朝艳,在求职与返乡创业之间犹豫不决。2015年,她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尽管起步艰难,但谭朝艳未曾料到的变化很快到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黎锦技艺传习馆和培训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她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织锦产生兴趣,甚至有村民希望加入她的行列。2019年,谭朝艳成立了黎锦文化公司,去年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70万元。
黎锦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去年8月,五指山市与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合作,开设了黎锦国际化人才培养班,在海南省选拔了30名黎锦技艺人才,提供免费培训两年四个学期。谭朝艳便是其中的一员。
在课堂上,国际知名设计师带来的新理念为谭朝艳带来了灵感,她身边的自然万物都成为了她的创作源泉。她分享道:“一次课后作业中,我用草珠制作了配饰,并织成了一条腰封,很快就被游客选中了。”
今年9月初,得知有机会参与巴黎时装周的服饰设计,谭朝艳既紧张又兴奋。她介绍:“设计师提供设计图后,我们需要在意匠纸上进行填格、核对,然后将意匠纸分发给当地的织娘。”在短短半个月内,学员们提供了10种图案、近30份面料。最终,她们参与设计的黎锦元素服饰在巴黎秀场上大放光彩。
巴黎时装周结束后,谭朝艳迅速收到了来自省外公司的合作邀请,计划生产1500件黎锦服饰。谭朝艳最近一直在忙碌地赶制订单,她希望黎锦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
原标题:编织时光 心手相承 黎锦技艺提灯人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编辑:高常静
审核:陈晓贞
值班主任:张欣欣
点击查看视频
如果可以,请点点底部广告给小编加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