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锈带崩溃史可以教会我们什么?
文化
2024-12-18 20:51
安徽
今天还是写一篇读书笔记,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加布里埃尔·维南特的《钢的城:美国锈带兴衰史》。这本书匹茨堡故事与数据集可以帮助我们修正对美国工人和去工业化历史的认识。这是一本可以对照莱特希泽那本号称“保护美国工人阶级”的书一起读的书(《《没有自由贸易那回事》读完了,做个读书小结》),两本书对照着读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特朗普、莱特希泽、万斯等人政策的理解,思考他们到底能不能真的做到宣称的事情。
我读完《钢的城》的第一感受是,我们以前对美国工人阶级的认识,对美国工人过去与现在状况的了解,很多可能是错的。1)我们以前对美国工人阶级的认识是什么样的呢?都是从二战后的黄金时代开始的,逐步建立世界霸权的美国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美国工人一家四口、两车一狗,住的是带前后花园的双层别墅,全家只要丈夫做工,就可以过上物质极其丰富的生活。这是书籍、影视剧和各种画册海报告诉我们的。在1959年尼克松和赫鲁晓夫的著名的厨房辩论中,尼克松骄傲地宣称“美国工人每小时能赚取3美金”,以此鼓吹西方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他用的也是这幅盛世图景。从大众消费和家庭财富的角度,尼克松的吹嘘有一定基础,二战后美国出口工业品,美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确实处于一个高点,他们和中产阶级的区分变得模糊,以致于当时的《财富》杂志宣称“工人成为中产阶级社会中的中产阶级成员”,而《商业周刊》更是宣布“工人失去了阶级认同”。2)但是根据《钢的城》的描述,这种盛世图景很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宣传的结果,夸大了现实中美国工人的幸福程度。《钢的城》里描述的那个时代的美国工人,很多一家几口几代人挤在狭小的出租房中,房子在职工宿舍区,工人购买金属饭盒以防止自己的午餐被横行的老鼠啃食,工厂里安全事故频发,小伤小病屡见不鲜,死亡事件也稀松平常,工人三班倒,上夜班的尤其辛苦,尘肺病和各种职业病是常态,重度污染的空气使得晒衣服的妻子们养成了根据厂里警报抢收衣服的习惯,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讲究子承父业工厂接班,年轻人们讨厌工厂但是没有其他出路,工人家庭的教育不重视学习而重视家庭成员间的分工劳动……《钢的城》描述的黄金时代美国工人的居住、社区、教育、打架、磨洋工等图景,事实上非常像我们这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职工宿舍区,我自己的童年时代是在那种环境中生活过的,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对此没有概念,可以看像《一年又一年》、《南来北往》、《小巷人家》这样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里的场景是现实情况美化过后(主要是干净化以后)的样子。3)在修正了对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点的认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梳理这幅图景背后的问题了。《钢的城》指出了这种“进步模式”背后的陷阱,即过去那种高技能的技工被大量取代,工厂现在只需要低技能的普通工人了,相应的,工人的议价能力也就降低了。这是“一家四口只要一人工作就全家幸福”叙事里藏着的第一个危机。4)“一家四口”叙事里藏着的第二个危机来自女主人不用工作,这种现象表面上是一种幸福,但实际上滋生了性别不平等,《钢的城》记录了大量“家庭父权制”和“暴躁的父亲暴君”的故事。工人家庭的妻子们十分辛苦,上面提过的与工厂排污作斗争抢晒衣服是一个例子,还有其他例子,比如上夜班的丈夫可能凌晨两三点回家,妻子需要安排食物等等,而第二天一早六七点又得早起送孩子上学、开始做家务。《钢的城》在这方面举的一个正面案例是工作的女性,开始工作的妻子有了独立的经济收入,然后暴躁的老公开始收敛。劳动与工作,永远是妇女解放的第一要务。5)“一家四口”叙事里还有藏着第三个危机,这次是工会。从前以技能为门槛的专业性工会被各种各样的组织谈判和罢工的工会取代,这些工会之间又为了争夺会员和会费产生激烈的竞争,这带来了三个后果。第一是工会沦为资本家的附庸。这一点我们以前在《创造现代资本主义》那书的读书笔记里也提到过,资本家会花钱扶持代理人工会,以击垮那些真正持工人立场的左翼工会。第二是即使在跟资本家关系不像代理人工会那么亲密的工会组织里,工会也沦为官僚化组织,其领导人往往也都是一些与工人没啥关系的富一代、富二代。工会成为了一种垄断性的生意。《钢的城》不止一次提到著名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主席大卫·麦克唐纳,说这老兄靠贿选上台,“从未在工厂中工作过一天”,“爱豪车甚于罢工”。未经工会同意私自进行的罢工有一个专门称呼叫“野猫罢工”,会招致惩罚。第三是工会内部“工人贵族”的产生和广大的游离于工会之外的普通劳动者的对立。这方面的例子是美国的全民医保法案,不管是克林顿全民医保计划还是奥巴马全民医保计划,都遭到匹茨堡工会系统的激烈反对,克林顿和奥巴马的设想是把所有人囊括进来增强和医疗集团的谈判能力,但“工人贵族”反对,因为他们觉得“外面的人”加进来,最后平均的福利肯定不如自己原本的。几个月前的美国的码头工人工会罢工其实也是一样的逻辑,内部繁殖的工人贵族依托于少数人的工会已经成为一股反动的力量。《钢的城》里有一个小故事是专门讲工会系统如何拒绝普通劳动者的,工会向失业劳动者表示你必须先找到工作才能加入工会,而当地用人单位则向劳动者表示你必须先加入工会我们才能给你工作。6)美国的工会为什么会演变成如此呢?问题的根源出在美国制造业的不思进取。按照《钢的城》的描述,二战后匹茨堡的钢铁制造业靠着补贴疯狂扩充产能,但是完全拒绝更新新技术比如氧气顶吹转炉技术,对自己的保守措施,还美其名曰“走平滑路线”,于是匹茨堡留下了巨大的过时产能。美国制造业对技术的抵制使得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国际竞争中逐步落后,而工会势力庞大,可以左右议员选举,政治上又没有动力推动改革,所以最后就只剩下一条路可以选,降本增效,即裁员。1950年代美国的钢铁制造业进入缓慢衰败阶段,到1975年进入加速衰败阶段,整个阶段也是失业在美国制造业劳动人口中逐步扩散的阶段。7)首先让谁失业很快就被回答了,答案是黑人和那些工人气质重的人。先说黑人,《钢的城》描述了一种在美国工人阶级还没有崩溃前的状态,那时工人间种族身份不是第一位的,工人阶级身份才是,一家有难,四方支援,邻居互助,承担了相当大的社会保障功能。但是降本增效的裁员工程彻底摧毁了这一传统。由于种族主义的影响,美国制造业率先辞退了那些少数族裔工人,随之而来的是这些黑人工人社区的消亡。房地产更新计划等将这些失业黑人打散,迁居到城市郊区,很多黑人被迁入城郊穷困白人的社区,不得不和底层白人争夺有限的公共资源。原先的工友之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黑白底层互害,《钢的城》描述了很多起白人警察殴打黑人的案例,比如黑人办婚礼,白人警察去驱散,过程中殴打因为穿婚纱跑得慢的女人,这些案例背后其实体现的都是生存资源竞争引发的怨愤。工人之间的阶级情谊是美国历史上短暂出现过的消除种族矛盾的希望,但这一希望被扼杀了。8)再来说工人气质重的人指什么。《钢的城》第一章“掉进无底洞”描述了资本家分化工人阶级的“好办法”——创造“工头”,人为创造阶层。《钢的城》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工人在退休前被一个当上了工头的“几十年的老朋友和同乡”要求去做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老工人拒绝了,于是工头给他记了过,开具了罚单。在老工人夫妇上门对质时,老朋友解释说这份罚单对即将退休的老工人没什么影响,但对于自己很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满足工头的考核绩效。《钢的城》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介绍,工头和工人们相处起来很痛苦,有时工人们会故意和工头达成交易,让工头记过,以满足老板的绩效考核。
脱离了工人的工头,实际上最后也困于自己的阶层,他们也很难再往上爬,因为上面的世界是属于工厂继承人们的,《钢的城》记录了另一个故事,一个工头为了升职而特意加入了共济会,但仍然受到圈子的排斥,理由是他跟下面的人走的太近了。这个理由放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接地气的管理者居然受到排斥,跟群众打成一片居然不是优势,反而被认为是缺陷。在美国制造业的裁员潮里,黑人是首先受害的,但他们不是唯一受害的,否则就无法解释MAGA的产生,无法解释《乡下人的悲歌》的诞生。9)到这里铁锈带工人的故事其实才讲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来到了医疗服务业。匹茨堡等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衰落过程中,医疗服务业却得到了快速增长。在1975年美国制造业进入迅速衰退期前,这是因为医疗服务业承担了原本工人社区互帮互助的社会保障职能。以前是自治互助的东西,现在都是GDP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原本美国的公共卫生部门只要考虑预防和治疗疾病,但现在稳定社会情绪和社会保障也是美国公共卫生部门的主要职能。这种增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美国特色,即市场化。美国的福利制度具有强烈的私有化特征,是由政府出面向私人公司购买的,所以私人公司非常愿意提供这种服务。而为工人贵族服务的工会为了增强工人的荣誉感、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也乐于购买这种服务。再加上政客需要工人选票、需要私人公司的政治献金,乐于撮合项目。所以三方一拍即合。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几十年时间里匹茨堡地区医院不断扩张,尽管不断有专业人士提醒资源过剩的危险,但政客为选票不断提供补贴,私营机构为利润不断扩建(一方面可以拿补贴,另一方面融资成本很低),而工人工会认为医院多多益善也乐见其成。二就是医疗成本的大幅增加,也许对未失业的工会成员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和失业者来说,治病的负担大幅增加了。第二个后果是医疗服务业吸收了大量的低端就业人口,很多制造业失业者以及他们出来工作的妻子,被吸纳进医疗服务业,给制造业衰落后子女离乡发展的老龄化人口提供服务。这促进了制造业衰落过程中的医疗服务业逆势增长景象。10)匹茨堡的医疗服务业要面对和钢铁制造业一样的问题,即既然要吸收大量就业人口,为了保证利润,就不可能提供高工资,只能尽可能压榨医护人员。这就造成了一副很奇怪的景象,即一些工会成员认为医疗机构特别好,像家一样,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苦不堪言。《钢的城》讲了一个护工怀孕但无钱生孩子,必须靠救济才能在雇主处生育的故事。以前我们推荐《纽约客》2020年关于流浪汉问题的专题报道时提过“白天在医院当护工晚上带着女儿流落街头”的现象,从《钢的城》来看这是系统性问题,不是孤例。11)觉得医疗机构特别好的人可能也不是大多数,因为还有大量医护人员是在低端机构工作的,在这些条件不佳的地点忍受低工资,于是催生了许多虐待老人的案件。而且因为医护属于低端工种,又永远不愁求职者,所以雇主没有充足培训的动力,这就造成了很多医疗事故,比如没有经验或是太忙的医护忙着照顾其他病人,忘记给清肺后的老人呢打开呼吸机,造成老人死亡的案件。12)这一系列过程中的受益者是谁呢?主要还是资本。在之前的医院扩张年代,资本利用工人希望得到更好生活的渴望,巧妙地将一切转变成一场金融游戏,资本以医疗保险业的形式加入游戏,逐步建造起美国最大的几个医疗帝国、巨型企业。在制造业加速崩溃阶段,随着越来越多人被排除出受益人的行列,为了保证利润,医疗保险业开始强势介入医院系统,保险业经理人的话语权开始在诊疗程序、报销程序等问题上超过医学专业人士。这种利润至上的原则又带来了什么问题呢?过度医疗,甚至是有害于患者身体的欺诈性过度医疗。这个故事看着熟悉,让人立刻想到近期美国各大媒体头条上的常春藤名校毕业生当街枪杀医保巨头CEO的热搜新闻,根据网上的分析,其实枪手也是美式欺诈性医疗的受害者,一个简单的尾椎问题被复杂化,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治疗后却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恶化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医保CEO明明是死者和受害者,但枪手却得到了美国社交媒体上的广泛支持。这反应了在美国这种矛盾剧烈到何种程度。到这里这本书的大致逻辑框架差不多就梳理完了,看完我们可以说,美国制造业的问题并不是像莱特希泽等人认为的那样,都是别人的错,真正的问题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就像是维南特在描述美国医护行业问题时暗示的那样:当美国政府永远只能作为公共服务的购买者而不是提供者时,它永远也无法真正解决危机。维南特在《钢的城》里激烈地批判新自由主义和特权利益集团,特朗普和莱特希泽却想用更极端的新自由主义手法来解决问题,无异于南辕北辙。《钢的城》这本书虽然只是以匹茨堡地区为研究样本,描述美国工人阶级崩溃、转型的历史,但是它其实给我们解释了MAGA的起源、种族矛盾的激化、医疗保险业和民众矛盾等许多热点问题。很多问题,可以为我们这边敲响警钟。最后我觉得我们可以开一个新系列,这个系列从莱特希泽的书开始,引出这本《钢的城》,《钢的城》又可以引出其他的书。比如《钢的城》提到,在现在衰落的铁锈带,医护行业最重要的两块医护领域,一是戒毒,二是精神病护理,这可以和那些研究毒品问题的专著联系起来。又比如《钢的城》还提到,在美国制造业衰落的过程中,除了医疗保险业蓬勃发展,还有另一个行业也迅速崛起,那就是私人监狱业——大量的失业人口和激化的种族矛盾,使得社会治理不得不转向惩罚性措施,从而促进了监狱业的繁荣——我们下一本就来读卧底记者写的《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