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春华秋实,七十五载风雨同舟,七十五载沧桑巨变,七十五载精神传承。紧随新中国的脚步,辽宁亦步入了其波澜壮阔的七十五年征程,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振兴发展发生突破性、转折性、历史性变化,呈现出向上向好的新气象新局面,辽宁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辉煌与梦想。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辽宁经济实现了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发展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大幅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辽宁力量,展现了辽宁风采。
经济总量突破三万亿。1952年[1],辽宁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1.4亿元,1989年突破1千亿元,2007年突破1万亿元,2014年突破2万亿元,2023年突破3万亿元,达到30209.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214.0倍,年均增长7.9%,2023年增速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
人均GDP显著提高。1952年,辽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18元,1983年突破1千元,1999年突破1万元,2023年达到72107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52年的98.6倍,年均增长6.7%。按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年平均价)计算,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23年达到10233美元。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1952年,辽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3.3亿元,2023年为2754.0亿元,是1952年的834.5倍,是1980年的31.7倍,年均增长9.9%。其中,各项税收1870.6亿元,是1980年的45.0倍。
二、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辽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工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共同发展转变,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52年的28.7∶48.1∶23.2变化为2023年的8.8∶38.8∶52.4。
农业生产量质双升。生产结构更趋优化,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由1949年的83.4∶1.0∶12.7∶2.9变化为2023年的45.0∶2.8∶33.3∶18.9。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23年,全省粮食产量为2563.4万吨,是1949年的6.3倍;蔬菜及食用菌、水果、水产品产量分别为2137.9万吨、928.2万吨、502.1万吨,是1949的36.1倍、357.0倍、73.9倍;禽蛋产量为311.8万吨,是1981年的27.4倍;奶产量为136.0万吨,是1980年的20.9倍;猪、牛、羊肉总产量为287.9万吨,是1980年的6.7倍。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2023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823.9万千瓦,是1978年的5.4倍;全省机耕面积为4030.6千公顷,是1978年的1.8倍。
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辽宁围绕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在41个大类行业中辽宁有40个,在207个中类行业中有188个,在666个小类行业中有523个。2023年,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8.8%、32.4%、14.3%和8.1%,其中装备制造业占比较2013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数十种产品产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2023年,钢材、粗钢、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分别是1949年的853.1倍、644.2倍、37.0倍。汽车产量由1970年的1.0万辆增加到2023年的94.3万辆。乙烯产量由1978年的0.2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389.2万吨。辽宁生产的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13.3%,居第2位;铁矿石原矿产量占全国的17.3%,居第2位;钢材产量占全国的5.8%,居第4位;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的4.8%,居第5位;铁路机车产量占全国的29.5%,居第1位。
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服务业占比明显上升,1952年,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50%,2023年达到52.4%,连续8年占据辽宁经济半壁江山。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服务业注入新活力。2013-2023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24.9%、15.4%、9.8%、8.7%。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辽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实现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投资体系更趋成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
固定资产投资提质增效。202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是1949年的2631倍,年均增长11.7%。202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2022年增长4.0%,增速近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超2400亿元,比2022年增长15.2%;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超2300亿元,比2022年增长39.3%。
交通建设突飞猛进。1952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不含地方铁路)2640公里,2023年达到6302公里,是1952年的2.4倍,其中高速铁路2213公里。2023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4409.3公里,是1988年的33.7倍。货物周转量4666.1亿吨公里,是1952年的32.7倍。旅客运输周转量894.5亿人公里,是1952年的20.8倍。
邮政通信发展迅猛。1949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为0.1亿元,2023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270.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达到418.1亿元。电话用户从无到有,2023年末达到5761.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205.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4部/百人。多媒体通信飞速发展,互联网规模不断壮大。2023年末,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828.6万户,比2022年末增加407.8万户。年末5G用户2199.1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为42.2%。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66.1亿GB,比2022年增长13.9%,现代信息通信网络初见成效。
城市建设水平全面提升。2023年,全省商品房销售中,住宅销售面积1866.8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10.0倍。2023年末,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97.3%,燃气普及率96.5%,比1979年末分别提高10.4个、62.5个百分点。年末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9.7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平方米,比1979年末分别提高15.3平方米、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5%,比1978年末提高44.5个百分点。
四、市场销售繁荣兴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辽宁消费市场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市场调节机制逐渐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共同推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社零额突破万亿。194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为6亿元,2023年突破万亿,达到10362亿元,是1949年的1700余倍,年均增长11%。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消费品市场实现了从结构单一到更趋丰富的转变。吃穿类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42.8%降至2023年的18.9%;以化妆品、金银珠宝、通讯器材、体育娱乐、汽车为代表的升级类消费快速增长,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8.5%提升至2023年的38.5%。
五、对外开放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辽宁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拓展与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努力打造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加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贸易规模稳步扩大。195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0.9亿美元,2023年增加到1089.5亿美元,是1953年的1210.6倍,年均增长10.7%。其中,出口总额由1953年的0.9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502.8亿美元,是1953年的558.7倍,年均增长9.5%;进口总额由1961年的0.01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586.7亿美元,是1961年的5.9万倍,年均增长19.4%。
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出口商品结构从过去以农副产品、重工产品为主的初级、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1953年农副产品、重工产品分别占出口总额的55.2%、31.0%;2023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2.0%、14.1%,较2014年分别提高11.5个、4.7个百分点。2023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商品出口额达到188.2亿元,是2020年的8.8倍。
对外合作领域持续拓宽。全省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制度性开放,对外开放活力进一步激发,辽宁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实际使用外商投资由1982年的38万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33.8亿美元,年均增长24.8%。2023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176份,合同金额15.9亿美元,营业额16.7亿美元,合同金额和营业额分别是1991年的11.4倍和18.5倍,年均增长7.9%和9.5%。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深入推进,2023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持续保持东北第一、全国前列。
六、创新要素加快集聚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辽宁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努力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22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620.9亿元,是1995年的52.2倍,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2.14%,排在全国第13位。2023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13.1万人年,是1995年的3.1倍。2023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33484家,高新技术企业12553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5339家。
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辽宁现有高等院校114所,中科院驻辽科研单位6个、两院院士59人;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科研平台40个,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以全新体制组建4家辽宁实验室,金属材料、航空发动机、工业自动化等25个学科和专业研究在全国乃至世界举足轻重。首艘国产航母、“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风洞压缩机、盾构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08.3亿元,是1991年的135.3倍。2023年末,全省有效发明专利75548件,是2012年的3.8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05件。
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辽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成果丰硕,为构建美丽辽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能源结构更加绿色低碳。1949年,全省发电量为8.1亿千瓦时,2023年达到2367.6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294.0倍,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1008.3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200.0倍;1952年全省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为31.5%,2023年达到42.6%。
绿色生态让城市更美好。1986年,全省绿地面积2.9万公顷,2023年达到16.1万公顷,是1986年的5.6倍。绿化覆盖率达到39.2%,比1986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全省建成公园933个,是1990年的7.0倍;公园面积2.6万公顷,是1990年的9.4倍。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全省大气6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O3、SO2、NO2和CO)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浓度达到32.4微克/立方米,全省优良天数比率为86.5%(扣除沙尘异常影响),全省重污染天数比率为0.3%,均优于国家年度考核目标。全省地表水水质状况为良好,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断面占85.3%,保持劣Ⅴ类水质断面清零状态;县级及以上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100%,连续3年全部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以优良为主。
八、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辽宁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2023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3172所。普通高等学校由1952年的17所增加到114所,其中“双一流”高校4所;招生人数35.3万人,比1978年增加33.1万人;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由1978年的15.1人增加到2023年的401.8人。
文化旅游事业生机勃勃。全省文化馆、艺术馆由1952年的109个增加到2023年的123个,公共图书馆由8个增加到128个,博物馆由5个增加到66个。辽宁拥有沈阳故宫、五女山城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连蛇岛-老铁山、丹东鸭绿江口2处世界自然遗产,1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沈阳世博园、本溪水洞等7个国家5A级景区。2024年,辽宁5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经典项目,牛河梁红山文化将中国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被编入义务教育教科书。
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1950年,全省各类卫生机构915个,2023年达到3.4万个,是1950年的37.2倍;床位数33.4万张,是1950年的33.4倍;医疗卫生机构人员44.3万人,是1952年的14.8倍。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2023年末,全省体育场地共有88481个,体育场地面积1.1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9平方米。1986-2023年,辽宁体育健儿共获得425次世界冠军。在2024年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上,辽宁11名运动健儿代表国家参赛,在体操、羽毛球等项目上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共获得1金3银。
九、人民生活水平跨越式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辽宁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规模稳步扩大,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社会保障规模不断扩展,取得了从努力解决温饱需求到实现全面小康水平的历史性飞跃,书写了人民生活改善的历史新篇章。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1952年,全省就业人员为707.1万人,2023年达到2091万人,是1952年的3.0倍,年均增加19.5万人。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23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49.5%,比1952年末提高37.3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1978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为363元,2023年达到45896元,是1978年的126.4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也由185元增加到21483元,是1978年的116.1倍。全省住户存款余额[5]由1951年末的0.4亿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57878.1亿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4.7%回落至2023年的29.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3.8%回落至2023年的30.4%,居民富裕程度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50.3万人,比2012年增加541.1万人。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20.4万人。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680.1万人,比2012年增加19.4万人。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辽宁在岁月的长河中铺展开一幅壮丽的画卷。从昔日的工业摇篮到如今的多元经济体,辽宁以它独有的韵律,诉说着变迁与成长的故事。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全省上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切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辽宁,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注释:
[1] 本文所有起始年份数据为能够收集到的最早年份数据。
[2] 1949年统计口径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3] 1978年统计口径为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4] 1978年统计口径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审核:张增娇 安立军
若干政策举措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扫描二维码
参与问卷调查
(企业版)
(群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