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边教书 边成长》读后感

教育   2024-09-20 11:19   广东  



01


书香伴行,师者之路

——读《边教书边成长》有感

古昌学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到了《边教书边成长》这一本书。作为成长型教师修炼指南,此书为教师提供了夯实基础,深耕课堂、捧读经典、坚守本真、追寻本质等五大切实可行的成长途径。我在字里行间中找到了共鸣,也引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思考。

夯实基础,用力扎根。迈好教育的第一步是对教育的坚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这一职业承载着培育国家未来的神圣使命,时代赋予教师崇高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教师,要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我深知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本人虽然已算是老教师,但从专业的角度说,我与那些专家们还差距甚远。因此,我认为我必须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备课开始,怎样备课?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每一堂课,我都在思考如何更好的呈现知识,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最好的备课,“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一定要在书本中,汲取前辈的智慧,在三尺讲台写出自己的教育故事。

深耕课堂,拔节成长。耕耘不止,奔赴莫停。好课堂,是一名优秀教师永远的追求。怎样才能展现一堂完美的课堂呢?陈文老师向我们指引了方向,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确立课堂学习目标、课堂设备的使用、课堂语言的表达、对课堂的把控以及对课堂的创新,是“司空见惯”还是“耳目一新”?提升课堂质量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下功夫,例如利用多媒体,让内容形象化,清晰化;注重发散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等等。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尝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写到这里,我就想到我每学期在推门听课的过程中会发现个别老师的课堂很多时候都是照搬别人的课件,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的东西不多。当然,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捧读经典,涵泳滋养。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冰心曾言“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在滋养孩子心灵的同时,也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永葆仁爱之心,站好三尺讲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品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教育首先是立人,重视品德教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价值观的熏陶。临近开学之际,有家长找到我沟通孩子的事情。因为他的孩子曾经受到了老师不公正的待遇,因为老师的不公正,进而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从而使孩子从此厌学、害怕看见这个老师。我在想:这样的老师谈得上爱吗?

坚守本真,走向成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理想长路漫漫。教师成长的脚步不止,一个教师最好的状态就是不断地向下扎根,持续地向上生长。在实践磨练,在求索中提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学习前辈的智慧的结晶。让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

追寻本质,放飞理想。“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从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唤醒,点燃和示范。师者如光,微以致远,这是我坚守在心里,付出在行动中的教育理念。教育不是疾风骤雨,不能立竿见影,向着“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向努力,终会实现摇动一棵树,推动一朵云,唤醒一个灵魂的美好目标。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读完《边教书边成长》,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2024年8月27日星期二



02


携手成长,共筑教育梦想

——读《边教书边成长》后致全校教师的一封信

郑镇环



尊敬的各位老师: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教育时代,我们共同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边教书边成长》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教育者的心灵史,更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成长道路的深刻启示。在此,我愿将我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并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与忠告。

一、以爱为基,建立信任桥梁

教育之根本,在于爱与责任。《边教书边成长》中的教师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爱生如子”的深刻内涵。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爱心,主动关心学生的成长,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努力成为他们心灵的引路人。只有当我们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才能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桥梁,为有效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规范,强化纪律意识

  良好的秩序是教育教学的保障。在《边教书边成长》中,我们看到教师们通过明确的行为准则和纪律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成为纪律的守护者,不仅要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更要严格执行,确保公平公正。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这些规范,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三、创新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灌输,而是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边教书边成长》中的教师们,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这提醒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创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

四、注重合作,构建教育共同体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边教书边成长》中的教师们深知这一点,他们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呼吁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树立开放合作的理念,与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教育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五、反思成长,追求卓越

  最后,《边教书边成长》告诉我们,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与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挑战。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同时,我们还要追求卓越的教育品质,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让我们以爱为舟、以责任为帆,共同驶向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此致
敬礼!

东莞市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

郑镇环

2024年8月16日  


03


心田之畔,共绘成长画卷

—— 读《边教书边成长》有感

东莞市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  陈龙梅



在这个蝉鸣悠长的夏日,我轻轻翻开《边教书边成长》的扉页,仿佛踏入了一条静谧而深邃的河流,河水潺潺,带着岁月的温柔与智慧,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这本书,不仅是一位教育者的心路历程,更是无数师生共同成长的温馨见证,它以最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教育画卷。

初遇·心灵的触碰

记得书中有一段描述,作者初登讲台,面对着一双双清澈如水的眼睛,心中既有忐忑也有期待。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站在学生面前的影子。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紧张地握着教案,手心微微出汗,但当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时,所有的不安瞬间烟消云散。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触碰与共鸣。

耕耘·汗水与泪水

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种种挑战与困惑,从不放弃,耐心引导。这让我想起了那个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学生林安。他性格内向,成绩总是徘徊在及格线边缘。我尝试了各种方法,从课后辅导到心理疏导,甚至陪他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只为找到那把能打开他心扉的钥匙。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他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利用这个契机,引导他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渐渐地,林安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变得开朗了许多,笑容也常常挂在脸上。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在于点燃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收获·成长的喜悦

  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师生共同成长的瞬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进步,汇聚成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次班级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一场小型音乐会。从选曲、排练到最后的演出,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当看到学生们在舞台上自信地表演,台下掌声雷动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我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信地面对生活,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理解与支持。

展望·未来的期许

读完《边教书边成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我深知,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我们既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同行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陪伴每一位学生走过他们的青春岁月,共同绘制一幅幅更加绚烂多彩的成长画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路上的温柔同行,这不仅是我对《边教书边成长》这本书的感悟,更是我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告白。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我愿与所有同行者携手并进,共同见证每一个生命的绽放与成长。



04


坚持学习 走向成熟

——读《边教书,边成长》有感

江志涛



我们都知道: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明理,读书能促进专业成长,相信大家都有此感悟。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我们教师只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虽然我们不能像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每学期的寒暑假,我们敬爱可亲的周校长都会推荐我们去读书,今年暑假给我们推荐的书目是《边教书,边成长》,读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该要学会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

作者提到:我们很多老师想写作、想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但往往我们却不知从哪里入手。这就是我们比较欠缺的,阅读固然重要,但其实教育写作才是真正的阅读。平时在阅读和教育生活中,我常会有一些思考,但总感觉这些思考没有条理,很凌乱、零散、浅显。作者告诉我们写好自己的教育故事,一是要留心观察,勤于思考;二是遵循规律,善用情智;三是及时整理,精于提炼。我们要积极动手写教育故事,可采用夹叙夹议和注重细节等表现手法,勤于查阅,善于叙事,勇于反思,坚持不懈,重视一事一得,如果做到了,我们也就走上了教研的幸福之路。

二、教师应该要学会使用寂寞的黑板

作者提到: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学习工具多媒体教室的出现,老师所上课的教学内容被高科技电子设备所“绑架”,黑板显得有些寂寞,仿佛成了课室里多余的物件,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有的教师只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课题,有的一字未写。

我们老师要拿出应有的“三笔字”基本功,多进行展示,对学生提高写好字肯定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们老师制作的精美课件,有时候会限制住学生思维,不如留白更能展现诗句的美,“不同的学生脑子里,应该有不同的画面,不应该只是老师放的视频或者图片。”同时,多使用黑板,也能保护学生视力和想象力。我们应该要科学、适度、有节制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决不能偏废。

三、我们教师应该要记住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作者提到:教师是什么?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有人说,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这就意味着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和意识去面对儿童和他们的世界,而应该拥有一颗童心,从儿童立场、视角和思维去对待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及其生命里的人和事。如果没有童心,没有儿童本位、儿童立场,我们的有些教育活动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做孩子的时候谁没有说错过话、做错过事?想想自己的童年,谁都有糗事一箩筐,可成年后回想起来,这些却变成了成长路上美好的回忆,我们是“长大的儿童”,首先,应该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回到孩子时代去,和孩子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这样才可能走近儿童。其次,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借助实物、案例、故事等和孩子交流沟通。再次,要允许孩子试错,再从正面引领。真诚地和孩子交流,以此引领孩子求真、向善、尚美。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有段话说得好,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作为一名好老师,要时刻记住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人的本性里,大都喜甜,厌苦;喜宽松,厌严厉;喜情趣,厌刻板;喜自在,厌强迫。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我们应该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05



使命感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 读《边教书,边成长》一书有感之一

毕耀华


上学期期末总结会上,周校一如既往给老师们推荐了一本教育专著《边教书,边成长》。对于周校推荐的书,我第一时间便会去网上搜索然后购买的。因为在我看来,能够引起周校关注的书必定是其亲身拜读过且认为对老师自身发展有所帮助的。因此我毫不犹豫购买了此书。

果然,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这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好书,尤其对于年轻老师而言,更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我为此书而感动是因为作者“这辈子把时间和精力全部都献给了教育,即使离开教育管理岗位后寓居他乡,还是不停地思考教育问题。”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但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作者陈文老师即便身不在其位,也笔耕不辍,不遗余力地把自己一生的教育心得写出来,以便能够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能够从中受益。我想支撑着作者一直都不愿放下这一心愿的原动力一定是作者内心深处所蕴藏着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吧!

对的,一定是这种使命感,一种与生俱来的根植于作者内心深处的使命感。正如作者自己文中所说,使命感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名师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内在的建构:总有一份责任驱使自己不断上进,总有一份良知驱使自己不断努力,总有一份情怀驱使自己永不言弃!

我觉得陈文老师总结得非常到位。因为回首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无一不是如此,故而对此感触颇深。我于一九九四年七月毕业于家乡的一所专科院校。当时广东佛山高明教育局的领导直接去学校招聘一批英语老师。我当时是班长,英语系主席,面试成绩也让招聘的领导十分满意。自己当时的愿望就是想去广东开放的地方去锻炼自己,能够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当时是第一次出远门,而且一下子就来到了广东这么远的地方。那时还要到南昌转另一趟火车才能到广东。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发着高烧,一路昏昏沉沉,难受至极,好在有几个同学一起为伴。当我们一行人到了当地教育局后,在那里住了一晚,然后第二天就分别被各自学校的领导接走了。我是被分配到一个叫富湾中学的学校,它坐落在当时高明市的一个偏僻小镇----富湾镇。说实话,当时的广东跟我想象中的发达地区大相径庭,落差很大。学校不大,也比较陈旧,好在有一个篮球场(当时自己也是喜欢打篮球)。另外自己竟然也被分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这算是自己感到最万幸的事了(因为当时住房也是相当紧张的)。但当时刚刚走上社会的自己内心充满着豪情壮志,面对自己眼前的这些困难,我还是没有感到有什么压力的。因为当时的自己还是一心想干出一番教育事业的。

然而开学后不久,我就明白当时的教育局为什么要去北方的大专院校去招聘教师来广东教书了。原因之一是当地人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第二个原因就是推广普通话。记得开学前的第一次全体老师会议是在一间教室里面举行的,当时开会的领导发言时全都说的是方言(虽然是粤语,但并非标准的粤语)。我是一句也听不懂。好在坐在旁边的一位语文老师给我做了一次翻译,才勉强听懂了一个大概。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在这个连语文科目老师也是用方言上课的学校,学生们连听懂普通话都很吃力,何况是上英语课?对于我这个立志用全英进行授课的英语老师来说无异于一开始就浇了一盆冷水。怎么办?难道自己当初南下时立下的想法就这样付诸东流吗?这时支撑自己想法的恰如作者陈文老师所说的那样:总有一份责任驱使自己不断上进,总有一份良知驱使自己不断努力,总有一份情怀驱使自己永不言弃!仗着自己年轻,我在教学的路上不断地摸索前进。学生听不懂的地方,我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进行沟通。同时,空闲之余我就去学校的“工会之家”看电视学粤语。在菜市场买菜时,自己也尝试着与卖菜的老太太说当地的方言。就这样,在当地老师普通话还没说利索的时候,我已经能够用粤语和他们进行简单交流了,更别说听懂他们说的话了。因为自己本来就是学习英语教育的,在这个异地他乡短时间内就学会粤语这件事给了自己一个很大的启示:语言是拿来交流思想的工具,只要坚持听说,大胆使用,就一定可以学会。我就认准了这条教学思路,用它来指导我的教学。于是在当时那种教学简陋的课堂上(最先进的就是一台录音机),我依靠自己的简笔画、恰当地使用录音机等手段,积极创造各种英语活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兴致盎然的状态。当然留给领导们的印象自然是耳目一新的。

由于是在乡下,平时除了教学和活动一下篮球之外,自己独处的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当时并不像现在有手机,当时连电脑都没出现。因此每每独处时,我总想着自己应该要写一点什么,把自己在课堂上或者日常教学过程中想到的心得记下来。我当时是这么想的,自己在课堂上所采用的这些方法经过自己的实践,证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的,为什么不可以告诉别的同事进行推广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呢?于是在工作两年之后,我用稿纸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新奇、快速、明确 ---- 谈简笔画在英语启蒙教学中的作用》,并偷偷地寄给了高明市教育局。因为当时学校并没有要求老师撰写教学论文,所以自己并不知道可以把论文交给学校然后由学校提交给教育局的。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这篇论文花了我近一周的时间才写好。因此自己对它的结果还是充满了期待的。毕竟是自己的处女作呀。终于在期末总结大会上,在众多同事惊讶的目光中,校领导宣布我的这篇教学论文荣获了市二等奖,至今想起来这件事还是令自己心潮澎湃。



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不就是一个二等奖么,至于这么兴奋么?你不知道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它极大地鼓舞了我的教学热情和写作热情。以此为起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并且不断地进行积累和反思,并最终形成文字。由开始的两年写一篇论文,到后来每年一篇教学论文。撰写的内容也从具体的教法探讨上升到中考题型的改革范畴。





对于英语口语考试,我是积极的倡导者。因为在连续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深深地懂得一个道理:如果不考口语,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的系列问题的。为此我还和我当时的英语组长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当时的他认为,现在的英语考试连听力测试都无法实现,何况口语考试乎?我记得当时在论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考试的需要。口语的测试是符合语言的教学规律的。目前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是一定可以推行口语测试的。(事实证明,在我2003年离开佛山没多久,佛山市就推行了口语考试)

或许是自己的观点比较贴近当时的教育热点,高明市教育局把我的几篇论文推荐到佛山市教育局,并在《佛山教研》上公开发表了。也正是这几篇教学论文引起了佛山市教委领导们的重视,并在2002年5月任命我为当年佛山市中考英语命题组的成员,参加了2002年佛山市中考英语的命题工作。

作为一名偏僻乡村学校的普通老师,能够参加市中考命题,这无疑已经达到了个人从事教学这个行业的顶峰了。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会呢?而自己被关在某个山顶的农庄内进行中考命题的一个月时间内所经历的一切,又给自己今后的教学和教研工作开辟了全新的思路。这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于陈文老师所说的那句话—— 使命感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只要心中常怀这种使命感,你就永远充满战斗的激情!                                       毕耀华  

二〇二四年八月三日



教为不教,育在自育

---- 读《边教书,边成长》一书有感之二


暑假期间自己在研读周校推荐的《边教书,边成长》一书中读到“教为不教,育在自育”这一话题,个人感觉这个提法太重要了,尤其是国际日趋严峻的今天。身为一名人民教育工作者,更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努力去付诸于实践。

至今,我仍记得自己的恩师王才仁教授当年在宏外跟我说的话,他说“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他对教育的理念和陈文老师的“教为不教”有异曲同工之妙。目的都是为了借助教材,通过老师的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陈文老师在书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知识多得很,新事物层出不穷,课本里是写不尽的。教师是教不尽的,所以必须练成自己发现问题和求得解决的能力,将来才能做好各项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说法的提出都是有一定的前提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当初韩愈对老师的定义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相信大多数老师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去做的。但我觉得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式来看,老师们绝对不能满足于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是真的要把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上来。

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紧迫感呢?稍微关心一下国内和国际形式的公民都知道,现在我们国家正在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在系列高科技领域对我国实行“卡脖子”技术,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在对我国进行封锁和堵截;而国内也正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民生问题。有人说这些国家大事跟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老祖先早就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上到国家主席,下到黎民百姓,我们都有为国家尽力之责。在其位要谋其政,自己身处何种岗位,就要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鉴于国家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我们多么希望国家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到国家建设的队伍中来。而这些人才是真正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干型的人才。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统一,这样的人才是关键。然而这样的人才不会凭空而来,而是踏踏实实由人民教育者教育而来。故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是摆在广大人民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我想身为教师,我们固然是要对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但我们更要借助现代教育的优势,发挥我们的主动性,利用课堂的主阵地对学生们进行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进而实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转变。学生们的勤学好问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老师们不断地循循善诱引导、训练得来的。我们要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变成只是一个录音机或者考试机器的话,那我们老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传道授业”的做法,要朝着“教为不教”的目标而努力。

陈文老师在书中通过“以学定教”、“授人以渔”和“自求得之”三个方面来启发我们如何实现“教为不教、育在自育”。我相信广大读者应该可以从中深受启发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之所以对陈文的这种提法感触颇深,是因为我去年带的这一届903毕业生就是采用了这样的做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2023年这一届903班学生,初二下学期由于英语老师个人的原因离开了学校,导致当时一些家长对学校有了一定的看法。学校领导点名让我接手这个班的英语教学。当时这个班期末考试在四个班排名垫底,与其他班均分差距六分之多。临危受命对于我这样的老教师而虽然言谈不上压力山大,但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是神圣的:无论如何也要捍卫学校的荣誉。因此从一接手这个班开始,我就树立了一个目标,要让家长们认识到新亚老师的真正实力。虽然自己之前就有了参加中考命题的经历,但我深知要想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还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开展自己的教学。因此当时所采用的正是陈文老师所倡导的这种“教为不教”教育理念。我知道只有让自己的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并通过自身思考达到解决问题,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为此我非常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在中考后期的备考阶段,我基本上采用“开放式”教学:口语测试方面,我把班上学生们自己测试的录音剪辑下来,在课堂上当众播放,让每一个学生明白何处被扣分,为何被扣分,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去处理;写作方面,我并没有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范文。而是针对各种角度的作文进行点评,指明写作的基本要点,然后提出该如何去运用所学短语、句型甚至英语谚语去润色可以得到加分,等等。如此一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中知道自己哪方面存在不足,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最终,903班最终逆袭超了市均分四分,其中王一同学还拿到了120分满分。不管是运气也好,实力也罢。在中考中考出满分,也算是东莞市的第一名吧。英语同行们应该都明白,要想在中考英语考试中,口语、阅读和写作方面连个零点五分都不被扣是多么地不容易!记得几年前自己在另外一所外国语学校做英语主管领导时,老板多次让我指导自己的手下老师,一定要想办法拿到中考的满分,以便更好地去宣传学校。但一直未能如愿。一来因为自己没有在一线教学,二来这一目标的确没有那么容易实现。没想到在新亚自己亲自操刀实现了这一心愿,让自己在退出教书的舞台之前,能够看到自己的学生考出真正满分的机会。王一的成功更让我深深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自己的学生更出色、更成功,那老师就必须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教书,这就是:教为不教、育在自育

抛砖引玉,愿与各位同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毕耀华

                     二〇二四年八月二十日


06



书香浸润心田,边教书边成长

读《边教书边成长》有感

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  蒋雯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为不教,育在自育。——叶圣陶。暑假时间漫长,我回到了湖南老家并认真阅读了周校长推荐的教师必读好书----《边教书边成长》。《边教书边成长》这本书分为五个专辑,共50篇文章。每一篇都凝聚了陈文老师对教育独特的见解,每一章都是陈老师对教育思想的升华,每一段都是陈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结晶。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翻开它---《边教书,边成长》,每一个字都细细地品读,读后收获颇多,也解答了我工作中的一些疑惑。

教育什么最重要?就是当老师的初心。怎样 才是教书育人呢?作者告诉我要回归课堂,课堂才是老师当守候的阵地。老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我们老师必须时刻记得学习成长。

教师真正的成长在于他内心的觉醒,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心过好每一天。读书是最好的备课,从书中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现在的人工智能日新月异,我们要积极学习,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养,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运用新的多媒体上好课,甚至可以用AI知识到课堂里,让课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教师应该有“上好一节课要做毕生准备”的意识,定小目标,选小项目,找微创新,持之以恒形成风格。对教育内容的处理,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

边教书边成长,老师要手捧经典育读,并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做新时代的老师。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我们要有一颗童心。特别是我总教低年级的孩子,童心于我就更宝贵了。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真诚地和孩子交流,和孩子平等对话,和孩子交朋友,引领孩子求真、向善、向美。老师要多读书收,通过假期的阅读,你可以和先贤对话,也可以站在巨人肩上远眺。老师读书越多,对教育的理解往往就越深刻,教师只要把自己变成一本行走的“书”,过一种读写为伴的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的人。

边读书边成长,老师要时刻走在成长的路上,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当教师品德高尚、业务精良,才能实现让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理念,叶圣陶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精辟论述,都应该融入教师的血液,成为教育工作的指南。我们要做有诗意的教师,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教师的自我成长是一种能力,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而是教师不断潜心用力向下扎根地自我沉淀;只有教师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生长,才会结出桃李满天下的硕果。作为老师的我应坚持学习,深耕自我,广泛的阅读和学习,汲取成长的养料,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多学多思,做到边教书边成长!


往期热文推荐


1.【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2024年中秋节放假通知

2.【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从“一”出发,开启美好——东城街道“基于事实循证,改进课堂教学”专题视导活动
3.【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致家长的一封信
4.【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2024年东城街道优秀教师,快来一睹风采
5.【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2024秋季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招标公告












编辑:陈    鸿

摄像:黄海安

视频:杨百万

核发:江志涛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谢谢阅读   点  分享

点赞 给我们鼓励!

东莞市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
家校沟通,共育新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