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期末总结会上,周校一如既往给老师们推荐了一本教育专著《边教书,边成长》。对于周校推荐的书,我第一时间便会去网上搜索然后购买的。因为在我看来,能够引起周校关注的书必定是其亲身拜读过且认为对老师自身发展有所帮助的。因此我毫不犹豫购买了此书。果然,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这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好书,尤其对于年轻老师而言,更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我为此书而感动是因为作者“这辈子把时间和精力全部都献给了教育,即使离开教育管理岗位后寓居他乡,还是不停地思考教育问题。”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但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作者陈文老师即便身不在其位,也笔耕不辍,不遗余力地把自己一生的教育心得写出来,以便能够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能够从中受益。我想支撑着作者一直都不愿放下这一心愿的原动力一定是作者内心深处所蕴藏着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吧!对的,一定是这种使命感,一种与生俱来的根植于作者内心深处的使命感。正如作者自己文中所说,使命感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名师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内在的建构:总有一份责任驱使自己不断上进,总有一份良知驱使自己不断努力,总有一份情怀驱使自己永不言弃!我觉得陈文老师总结得非常到位。因为回首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无一不是如此,故而对此感触颇深。我于一九九四年七月毕业于家乡的一所专科院校。当时广东佛山高明教育局的领导直接去学校招聘一批英语老师。我当时是班长,英语系主席,面试成绩也让招聘的领导十分满意。自己当时的愿望就是想去广东开放的地方去锻炼自己,能够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当时是第一次出远门,而且一下子就来到了广东这么远的地方。那时还要到南昌转另一趟火车才能到广东。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发着高烧,一路昏昏沉沉,难受至极,好在有几个同学一起为伴。当我们一行人到了当地教育局后,在那里住了一晚,然后第二天就分别被各自学校的领导接走了。我是被分配到一个叫富湾中学的学校,它坐落在当时高明市的一个偏僻小镇----富湾镇。说实话,当时的广东跟我想象中的发达地区大相径庭,落差很大。学校不大,也比较陈旧,好在有一个篮球场(当时自己也是喜欢打篮球)。另外自己竟然也被分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这算是自己感到最万幸的事了(因为当时住房也是相当紧张的)。但当时刚刚走上社会的自己内心充满着豪情壮志,面对自己眼前的这些困难,我还是没有感到有什么压力的。因为当时的自己还是一心想干出一番教育事业的。然而开学后不久,我就明白当时的教育局为什么要去北方的大专院校去招聘教师来广东教书了。原因之一是当地人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第二个原因就是推广普通话。记得开学前的第一次全体老师会议是在一间教室里面举行的,当时开会的领导发言时全都说的是方言(虽然是粤语,但并非标准的粤语)。我是一句也听不懂。好在坐在旁边的一位语文老师给我做了一次翻译,才勉强听懂了一个大概。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在这个连语文科目老师也是用方言上课的学校,学生们连听懂普通话都很吃力,何况是上英语课?对于我这个立志用全英进行授课的英语老师来说无异于一开始就浇了一盆冷水。怎么办?难道自己当初南下时立下的想法就这样付诸东流吗?这时支撑自己想法的恰如作者陈文老师所说的那样:总有一份责任驱使自己不断上进,总有一份良知驱使自己不断努力,总有一份情怀驱使自己永不言弃!仗着自己年轻,我在教学的路上不断地摸索前进。学生听不懂的地方,我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进行沟通。同时,空闲之余我就去学校的“工会之家”看电视学粤语。在菜市场买菜时,自己也尝试着与卖菜的老太太说当地的方言。就这样,在当地老师普通话还没说利索的时候,我已经能够用粤语和他们进行简单交流了,更别说听懂他们说的话了。因为自己本来就是学习英语教育的,在这个异地他乡短时间内就学会粤语这件事给了自己一个很大的启示:语言是拿来交流思想的工具,只要坚持听说,大胆使用,就一定可以学会。我就认准了这条教学思路,用它来指导我的教学。于是在当时那种教学简陋的课堂上(最先进的就是一台录音机),我依靠自己的简笔画、恰当地使用录音机等手段,积极创造各种英语活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兴致盎然的状态。当然留给领导们的印象自然是耳目一新的。由于是在乡下,平时除了教学和活动一下篮球之外,自己独处的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当时并不像现在有手机,当时连电脑都没出现。因此每每独处时,我总想着自己应该要写一点什么,把自己在课堂上或者日常教学过程中想到的心得记下来。我当时是这么想的,自己在课堂上所采用的这些方法经过自己的实践,证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的,为什么不可以告诉别的同事进行推广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呢?于是在工作两年之后,我用稿纸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新奇、快速、明确 ---- 谈简笔画在英语启蒙教学中的作用》,并偷偷地寄给了高明市教育局。因为当时学校并没有要求老师撰写教学论文,所以自己并不知道可以把论文交给学校然后由学校提交给教育局的。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这篇论文花了我近一周的时间才写好。因此自己对它的结果还是充满了期待的。毕竟是自己的处女作呀。终于在期末总结大会上,在众多同事惊讶的目光中,校领导宣布我的这篇教学论文荣获了市二等奖,至今想起来这件事还是令自己心潮澎湃。
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不就是一个二等奖么,至于这么兴奋么?你不知道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它极大地鼓舞了我的教学热情和写作热情。以此为起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并且不断地进行积累和反思,并最终形成文字。由开始的两年写一篇论文,到后来每年一篇教学论文。撰写的内容也从具体的教法探讨上升到中考题型的改革范畴。对于英语口语考试,我是积极的倡导者。因为在连续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深深地懂得一个道理:如果不考口语,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的系列问题的。为此我还和我当时的英语组长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当时的他认为,现在的英语考试连听力测试都无法实现,何况口语考试乎?我记得当时在论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考试的需要。口语的测试是符合语言的教学规律的。目前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是一定可以推行口语测试的。(事实证明,在我2003年离开佛山没多久,佛山市就推行了口语考试)
或许是自己的观点比较贴近当时的教育热点,高明市教育局把我的几篇论文推荐到佛山市教育局,并在《佛山教研》上公开发表了。也正是这几篇教学论文引起了佛山市教委领导们的重视,并在2002年5月任命我为当年佛山市中考英语命题组的成员,参加了2002年佛山市中考英语的命题工作。作为一名偏僻乡村学校的普通老师,能够参加市中考命题,这无疑已经达到了个人从事教学这个行业的顶峰了。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会呢?而自己被关在某个山顶的农庄内进行中考命题的一个月时间内所经历的一切,又给自己今后的教学和教研工作开辟了全新的思路。这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于陈文老师所说的那句话—— 使命感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只要心中常怀这种使命感,你就永远充满战斗的激情! 毕耀华 二〇二四年八月三日
教为不教,育在自育
---- 读《边教书,边成长》一书有感之二
暑假期间自己在研读周校推荐的《边教书,边成长》一书中读到“教为不教,育在自育”这一话题,个人感觉这个提法太重要了,尤其是国际日趋严峻的今天。身为一名人民教育工作者,更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努力去付诸于实践。至今,我仍记得自己的恩师王才仁教授当年在宏外跟我说的话,他说“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他对教育的理念和陈文老师的“教为不教”有异曲同工之妙。目的都是为了借助教材,通过老师的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陈文老师在书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知识多得很,新事物层出不穷,课本里是写不尽的。教师是教不尽的,所以必须练成自己发现问题和求得解决的能力,将来才能做好各项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说法的提出都是有一定的前提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当初韩愈对老师的定义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相信大多数老师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去做的。但我觉得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式来看,老师们绝对不能满足于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是真的要把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上来。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紧迫感呢?稍微关心一下国内和国际形式的公民都知道,现在我们国家正在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在系列高科技领域对我国实行“卡脖子”技术,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在对我国进行封锁和堵截;而国内也正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民生问题。有人说这些国家大事跟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老祖先早就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上到国家主席,下到黎民百姓,我们都有为国家尽力之责。在其位要谋其政,自己身处何种岗位,就要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鉴于国家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我们多么希望国家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到国家建设的队伍中来。而这些人才是真正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干型的人才。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统一,这样的人才是关键。然而这样的人才不会凭空而来,而是踏踏实实由人民教育者教育而来。故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是摆在广大人民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课题。我想身为教师,我们固然是要对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但我们更要借助现代教育的优势,发挥我们的主动性,利用课堂的主阵地对学生们进行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进而实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转变。学生们的勤学好问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老师们不断地循循善诱引导、训练得来的。我们要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变成只是一个录音机或者考试机器的话,那我们老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传道授业”的做法,要朝着“教为不教”的目标而努力。陈文老师在书中通过“以学定教”、“授人以渔”和“自求得之”三个方面来启发我们如何实现“教为不教、育在自育”。我相信广大读者应该可以从中深受启发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之所以对陈文的这种提法感触颇深,是因为我去年带的这一届903毕业生就是采用了这样的做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23年这一届903班学生,初二下学期由于英语老师个人的原因离开了学校,导致当时一些家长对学校有了一定的看法。学校领导点名让我接手这个班的英语教学。当时这个班期末考试在四个班排名垫底,与其他班均分差距六分之多。临危受命对于我这样的老教师而虽然言谈不上压力山大,但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是神圣的:无论如何也要捍卫学校的荣誉。因此从一接手这个班开始,我就树立了一个目标,要让家长们认识到新亚老师的真正实力。虽然自己之前就有了参加中考命题的经历,但我深知要想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还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开展自己的教学。因此当时所采用的正是陈文老师所倡导的这种“教为不教”教育理念。我知道只有让自己的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并通过自身思考达到解决问题,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为此我非常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在中考后期的备考阶段,我基本上采用“开放式”教学:口语测试方面,我把班上学生们自己测试的录音剪辑下来,在课堂上当众播放,让每一个学生明白何处被扣分,为何被扣分,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去处理;写作方面,我并没有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范文。而是针对各种角度的作文进行点评,指明写作的基本要点,然后提出该如何去运用所学短语、句型甚至英语谚语去润色可以得到加分,等等。如此一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中知道自己哪方面存在不足,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最终,903班最终逆袭超了市均分四分,其中王一同学还拿到了120分满分。不管是运气也好,实力也罢。在中考中考出满分,也算是东莞市的第一名吧。英语同行们应该都明白,要想在中考英语考试中,口语、阅读和写作方面连个零点五分都不被扣是多么地不容易!记得几年前自己在另外一所外国语学校做英语主管领导时,老板多次让我指导自己的手下老师,一定要想办法拿到中考的满分,以便更好地去宣传学校。但一直未能如愿。一来因为自己没有在一线教学,二来这一目标的确没有那么容易实现。没想到在新亚自己亲自操刀实现了这一心愿,让自己在退出教书的舞台之前,能够看到自己的学生考出真正满分的机会。王一的成功更让我深深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自己的学生更出色、更成功,那老师就必须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教书,这就是:教为不教、育在自育。抛砖引玉,愿与各位同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毕耀华
二〇二四年八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