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胜地,雄伟挺秀,松石云海,气象万千。"为分批地在邮票图案上反映我国自然风貌",黄山自然成为首选。早在1957年,邮票发行局就派设计人员前往黄山实地观察,拍摄了数以百计的照片,并于1958年1月间设计出4幅图案,"经总局转呈部长审批,当时部长批示因单色印刷效果不好,指示等邮票厂建成后再考虑发行这套邮票"。
4年过去了,1962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北京举办"黄山风景摄影展览",还在筹展期间,邮票发行局便派设计人员去参观研究,选择资料。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和著名摄影家吴印咸的帮助下,最后选定了陈勃、王君华、黄翔、鲍萧然、程默、邵柏林等人的摄影作品共16幅,作为邮票图案设计的内容,黄山风景的主要景点均已囊括其中。
在采用何种设计方案时,邮票发行局颇费了一番心思。根据邮票的特点,首先排除了直接使用摄影作品制版的方案,因为摄影作品缩小到邮票大小,就会远近层次不明,各种景物轮廓不清,主题难以突出,背景和衬景不便取舍,景致也无法适当剪裁。经过研究,邮票发行局决定参考摄影作品,根据邮票图案的要求重新绘制。具体设计方案的拟定,则与采用何种印刷工艺有关。影写版色调柔和,色彩丰富,宜于表现云海和远山;雕刻版刚劲有力,适合描绘奇石和怪松。"经过邮票发行局和北京邮票厂的许多同志共同研究,决定影写版和雕刻版套印,各取所长"。根据当年的文件,邮票发行局决定这套邮票采用影雕套印,也有在实践中完善这一工艺的意图:
为了尽量真实地反映黄山的宜人风景和避免四色机任务过大的压力及贯彻部长的指示,这套邮票的设计是按三色机影写版与雕刻版套印来绘制的。所以如此,也有以下的考虑,即:几年来三色机很少按三色使用,其原因是在影、雕套印技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而且,在刻版与过版、印刷之间也还有技术上的不同见解,所以,技术上并未配套成龙。由于以上原因,三色机通常只做单一版种的印刷,未起到应有的功能,因而任务也就常有脱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黄山邮票作重点突破则很必要,且这一图案在技术上要求并不高,以此开端试印是很适宜的。为了技术上能密切配合,我局已向邮票厂建议:在印制这套邮票期间,我局雕刻人员暂住厂内工作,并建议以邮票厂的技术科为中心组成工作组,负责研究、解决有关的技术配合问题。
邮票的设计者是孙传哲。孙传哲(1915-1995),浙江宁波人。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3年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7年毕业。1947年始任南京邮政总局驻沪供应处邮票科绘图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第一位专职的邮票设计工作者,共设计了150多套邮票,1985年退休。他工作勤奋踏实,精心钻研业务,熟练地掌握了邮票造型艺术的内在规律,故而成绩斐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设计群体的代表人物。设计"黄山风景"邮票时,正是他艺术创造力的巅峰期,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和经验。据当年从事邮票印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回忆:
邮票的图稿设计,初看时似乎略嫌简单粗糙,但深入研究时却发现图稿的表面蕴藏着邮票设计家的宝贵经验,即充分估计到图稿缩小到邮票尺寸后的效果。在其构图、色彩和层次方面都作了适度的放宽,且具有相当准确的分寸感;同时,图稿设计者把黄山主题描述得特别突出,从构图、色彩和层次的处理上,黄山主景都是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把邮票的设计于1962年10月完成,10月20日送中国摄影家协会协助审查。在对个别图案名称作了调整后,10月29日邮电部批准发行。
11月15日,邮票发行局致函北京邮票厂,订印"黄山"特种邮票。这套邮票采用一色雕刻版和二色影写版套印的工艺,原版雕刻和制版、印刷方面密切配合,事先组织好线条和密度,以雕刻版粗犷挺拔的线条表现黄山主景的山石松树的质感,以影写版的浓淡表现近景与远影的微妙层次和色彩变化,然后进入过版、修版、拼版、腐蚀等制版工序。为了套印准确,在制版时就精密计算,估计各种原材料的伸缩变化,做好规格,先印影写版,然后用雕刻版压印。颜色方面注意搭配和对比,使三种颜色套印后产生出绚丽多彩的画面。由于组织得力,各个环节配合默契,精心把关,故这套邮票达到了最佳的印刷效果。
特57"黄山风景"邮票于1963年10月15日发行,受到专业人士和广大集邮爱好者众口一词的好评,一直被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艺术的代表作,特别在山水风光邮票方面,成为令后人景仰的高峰。这套邮票中夸张清新的设色和炉火纯青的雕刻线条水乳交融,至今仍被视为影雕套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