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可持续理念的污染场地修复碳足迹研究进展

文摘   科学   2023-09-14 10:00   江苏  
作者:肖  萌,刘  鹏,孟  豪,张红振,董璟琦,李香兰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卷期:《土壤》2023年第55卷第4期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以其短期、在较小空间尺度内产生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全球环境变化及“双碳”政策背景下,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成为必然趋势。降低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碳排放水平,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实现修复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仍存在碳足迹评估技术研究不充分、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贯彻不深入等问题。本文梳理了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以修复行为的碳足迹核算为着力点,综述了基于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的碳足迹核算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从场地、区域和宏观的不同尺度层面探究了污染场地修复评估方法体系中碳核算相关工作。在气候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和“双碳”政策的国家背景下,污染场地碳足迹核算将为我国修复行业实现减污降碳、推进绿色低碳管理提供参考。

在场地尺度,碳核算的常用方法包括美国环保局(EPA)提出的环境足迹评估电子表格SEFA、美国可持续修复论坛提出的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以及由不同国家或机构开发的碳足迹计算器,如美国空军工程与环境中心开发的土壤修复工具(SRT)、美国海军和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开发的Site Wise工具以及Tauw二氧化碳计算器等。混合LCA、基于投入产出的IO-LCA等新方法为污染场地修复碳足迹核算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方法体系。区域尺度上污染场地修复环境足迹核算尚未建立统一的方法和模型,IO-LCA方法相对较为成熟。宏观尺度相关研究涉及全球尺度、国家尺度碳足迹评估,其使用的技术、方法以及评估思路可以为土壤修复领域宏观尺度碳足迹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场地、区域和宏观3个不同尺度污染场地修复碳足迹核算方法

Fig. 1 Carbon footprint accounting methods for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ites at site, regional and macro scales

绿色可持续修复实证研究目前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从绿色可持续修复的概念来看,可持续性是一个偏原则性、多形态的概念,它可以灵活地适应各种需求,但不易转化为可实施的行动。且该绿色可持续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需要尽快建立明确的可持续性评估标准和指南。在理念设计方面,环境、经济和社会3个维度之间存在冲突。从外部条件来看,缺少政府的财政激励措施、环境修复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以及所涉及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等均对绿色可持续修复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阻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从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外部发展来看,弹性修复和风险管控将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实践方向,协同绿色可持续修复可为场地修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从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内部发展来看,在场地、区域和宏观 3 个尺度完善污染场地修复碳核算体系,通过碳核算准确评估和优化修复活动的碳排放,是切实实现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的重要途经,其将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也是绿色可持续修复未来完善发展的方向之一。

作者简介


李香兰  教授  博导
李香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2009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加拿大农业部土壤与作物研发中心公派访学,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学位,2019-2021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术交流,2022-2024年在北京市区县级生态环境局挂职。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部委项目等,同时参与了国家“863”、“973”等相关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其研究领域包括污染场地碳足迹核算与绿色可持续修复、海岸带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土壤期刊
传播土壤科学,搭建交流平台,助力科技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