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俞德超想当「大哥」好多年
文摘
2025-01-15 19:14
北京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文章来源
|
医曜(ID:yiyao-jinduan006)
最近一个月,信达生物利好消息接二连三地到来。
在研发进展上。达伯乐®(ROS1抑制剂)的第二项新药上市获批;达伯舒®(PD-1单抗)联合爱优特®(VEGFR抑制剂)疗法获得附条件批准;他雷替尼(ROS1和NTRK双靶点抑制剂)获批上市。
在对外合作上。信达生物授予罗氏开发、生产及商业化IBI3009(靶向DLL3靶点的ADC药物)的全球独家权益,首付款0.8亿美元,总交易金额超10亿美元;获得礼来的最新一代、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非共价(可逆)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化权益,负责该产品的进口、销售、推广和分销工作。
然而,这些利好并没有推动公司股价上行,信达生物已然在二级市场中处于阴跌状态,其背后的原因与公司创始人俞德超不无关系。自去年10月28日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的收购闹剧开始以来,公司股价从44.25元一直跌落至如今的35元左右,累计跌幅约20%。即使公司最终宣布取消提案,也没有完全扭转股价的颓势。
市场的一系列反应,显然超出了俞德超的意料。这位年过六旬的企业家,已经在国内打拼近20个年头,却一直困于“高级打工仔”的角色,令人唏嘘不已。
打工皇帝也辛苦
自幼出生于山区的俞德超,算得上是一个“乡里别”,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归功于勤奋地学习。
他是家乡第一个走出深山的大学生,于1982年成功考入浙江林学院(现已并入浙江大学),此后又继续在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俞德超成功申请到加州大学进行药物化学博士后研究,并在1997年毕业后加盟了美国的Calydon公司。
在入职Calydon公司那一年,俞德超把自己发明的溶瘤病毒“重组人5型腺病毒”的相关技术转给了上海医药集团。后来,上海医药集团将这项“重组人5型腺病毒”成功孵化,诞生全球首个肿瘤溶瘤免疫治疗类抗肿瘤药物安柯瑞,用于治疗晚期鼻咽癌。
除在事业上取得跨越式进步外,1997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改变俞德超的事情,那就是俞德超母亲不幸患得胃癌,在接受了当时美国最新款专治肿瘤的新药治疗后康复了。这对于俞德超有很大的触动,让他认清了中美生物制药领域的现实差距,也让其催生了回国发展的想法。
一直致力于中药领域的康弘药业在2004年开始向创新药转型,先后在2004年6月和2005年5月,连续申请了两个抗肿瘤药物的专利。其中,2005年5月申请的专利,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VEGF抑制剂康柏西普,而俞德超正是康弘药业认证的康柏西普唯一发明人。
2005年11月,俞德超正式回国,加盟了康弘药业,参与组建子公司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任康弘生物董事、总裁及首席执行官,以及康弘药业集团董事、副总裁。当然,对于俞德超康柏西普唯一发明人的身份,坊间存在诸多争议,有观点认为房健民才是康柏西普的“总设计师”,但这却无法掩盖俞德超拥有深厚药物研发资源的事实。
不过,俞德超和康弘药业的蜜月期并不长久,2010年8月公司拟上市前夕俞德超就已经离职而去。对此,康弘药业当时称,俞德超在任职后期因与公司在未来发展战略、新项目的选择和引进,以及部分技术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最终又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
无论俞德超因何离职,这都显然是一个不划算的举动。作为主持核心项目的高管,俞德超无疑能够在公司上市后获得丰厚的回报,但可惜他并没有坚持到那一天。俞德超离职之后,其主持研发的康柏西普在2013年获批。上市以来,康柏西普凭借先发和性价比优势,实现快速放量。西南证券研报显示,康柏西普2023年实现收入19.4亿元。
这只能说明,当初的俞德超在康弘药业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掌握太大的话语权,只是一个拿工资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俞德超也曾对媒体表示:“在康弘的结果和我预期的不太一样。”
2015年,康弘药业终于凭借康柏西普的商业化而登陆A股市场,根据管理层持股情况来看,副总裁级别基本持股在500万股以上,价值约在1.5亿元以上。而这一切的财富,当然也与俞德超无缘。
不过,这个时候的俞德超已经无暇顾及这些,因为他已经在为自己的第二项事业努力奋斗了。
创始人也是打工仔
离开康弘药业后,俞德超开始转变思路,不再打工而是转为创业。一年之后,信达生物正式成立。
自信达生物成立以来,其就受到了资本机构的密切关注。2011年10月,创立仅2个月的信达生物就获得了富达亚洲1000万美元A轮投资。8个月之后,信达生物再次获得了礼来亚洲和富达等机构的2500万美元B轮融资。相关资料显示,从创立到上市前,信达生物在一级市场累计完成了五轮融资,合计5.62亿美元。
对于一家新创立的biotech公司而言,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资本纷沓而至,无疑靠的就是创始人“俞德超”这块金字招牌。兼具美国高管经验、国内创新药操盘经验,让“俞德超”这三个字背后光环闪耀。甚至很多家投资机构,最初是想投康弘药业的,但因俞德超而最终变成了投资信达生物。
被吸引的不仅有投资机构,还有国际大药企。2015年3月、10月,信达生物两次与美国礼来达成战略合作,共获得后者超过1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实现了中国药企第一次与全球500强企业达成高端生物药从研发、注册、生产到销售的全面合作。
在众多资本和合作伙伴的青睐下,俞德超带领着信达生物一直不差钱地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8年10月31日,信达生物在港交所成功上市,IPO共发行2.36亿股,募集资金33亿元港元。紧跟着不到两个月后的12月24日,达伯舒获批上市,这是信达生物第一款商业化产品,也是国内第二款获批的PD-1药物。达伯舒2019年迅速成长为10亿元级别的国产大药,并持续在PD-1的红利之下,节节攀升。2021年,销售额已经约30亿元。
产品上市+公司上市,在康弘药业没有完成的事业,俞德超终于亲自创业完成。这次,俞德超不再是局外人,而是作为“创始人+股东”享受了这份荣耀。但取得这样的成就,也需要付出不小的牺牲,最大的代价就是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在一次次获得融资后,俞德超的股权也在慢慢被摊薄。
上市6年多来,除了IPO首发募资的33亿港元,信达生物又先后通过多次配股增发,累计融资超140亿港元。俞德超的持股比例也从上市时13.03%逐渐下降至现在的6.533%。目前,信达生物前三大股东分别只占股5%~7%的水平。
图:信达生物股东一览
也就是说,俞德超虽然是公司的创始人,但在公司的持股比例却并不高,这也导致了他在公司中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好想做一回主
2023年6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出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罕见的一幕:多项议案均出现了30%以上的反对票。这些议案多是关于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兑现,当然也包括向俞德超授予股权。
一手创建的公司,但提案却遭到股东的反对,这样的情况在公司创始人身上出现并不多见。而最近的收购事件中,再次看到了俞德超的无奈。
去年10月25日,信达生物发布公告,负责海外业务的全资子公司Fortvita,与俞德超主要持有的Lostrancos公司签订认购协议,后者以2050万美元的价格认购Fortvita 20.39%的股份。交割后,Fortvita将由信达生物直接持有79.61%,Lostrancos直接持有20.39%。Fortvita仍将为信达生物的非全资附属公司,俞德超持有Lostrancos 82.93%的股份,将成为Fortvita的实控人。
我们从善意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交易的目的也许并非市场上所渲染的“管理层低价收购资产侵害散户利益”那般具有恶意,但显然也并不完全符合股东利益。
一直以来,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医药公司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国际化是中国生物医药的必走之路。Fortvita作为信达生物推动国际业务的平台,无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资产之一。取得对Fortvita的绝对控制权,可以避免其未来像信达生物一样变为无实控状态,也是俞德超能真正拥有一份属于自己事业的重要机遇。因此,俞德超不惜减持信达生物的股权,也要凑足收购Fortvita的资金。
只不过这样的算盘,还是被过于分散的股东们用脚推翻。信达生物的股价更是从10月25日的收盘价44.25港元开始,持续下跌四天至33.8港元,市值蒸发170亿港元之多。
最终,俞德超放弃了此次的收购计划。在11月4日盘前举行的业务更新说明会上,俞德超表示此前的投资建议公告出来后,引起了比较大规模的讨论,“坦白讲,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想象,我根本没有预见到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反响。”
由此可见,俞德超可能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但很难说是一个出色的资本操盘手,因为这个交易的目的太过于“赤裸”。
俞德超面临的问题,或将是未来Biotech公司创始人的共性困境。因为这些公司大多经历了数轮的融资,创始人股权被稀释情况均比较严重,最终失意离场的情况也并非不可能发生。
比如2004年成立于上海的健能隆生物,2015年因为资金困境被亿帆医药收购,创始人黄予良后来离开公司;202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依生生物因产品商业化失败导致财务恶化,无奈外部资本成为公司第一控股股东,后来甚至还发生了驱逐创始人出办公室的闹剧。
因此,如何做好公司发展和投资人之间的平衡,或许是像俞德超这样的Biotech公司创始人在研发之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了。
信达生物早已跻身国内创新药第一梯队,但作为创始人的俞德超能决定的却并不多,颇有一番望空兴叹的不甘。Fortvita的争议,也许只不过是因为俞德超想自己做一次主。
本文来自
微信公
众号“医曜(ID:yiyao-jinduan006)”,
36氪财经经授
权发布。
36氪财经
36氪旗下官方账号。洞见市场,比99%的投资者更聪明。
最新文章
「错位」微软:骨感现实vs远大前程,又到考验信仰时刻!
2025年新能源车买得起,但修不起换不起
苹果:大模型「瘦身」,硬件成最后赢家?
2025,盯住A股暖场资金!
阿斯麦ASML: 龙头回归,镇场的来了
AI「硬控」拜年
奥克斯IPO:上市前大笔分红超35亿,「价格杀手」光环不再
2025品牌增长第一枪,在新品战场打响
A股的尽头是电力
步长制药,又见商誉爆雷
新一年的A股可以期待什么?
2025第一支翻倍股,落了!
牛市,A股散户的黄粱一梦?|氪金
董宇辉单飞后,东方甄选成新东方「拖油瓶」?
1360亿灰飞烟灭!沃森生物,业绩暴跌
每天关近两家店!国内最大的鞋服中间商怎么了?
消费降级的富人,把沃尔玛的股价抬上天
八马茶业冲港股,暴露了家族野心
暴涨140%后,英伟达新宠麦格米特还能涨80%?丨智氪
杭州490亿独角兽要IPO了
乐观基调确认,A股下周稳了?丨智氪
2024年国内GDP同比增长5%;「3D扫描第一股」上市首日暴涨199%;第四家「芯片独角兽」启动A股上市|一周市场盘点
2025年,谁会退市?
中小网约车集体寻路
「接棒」安踏,李宁能扳回一局吗?| 氪金·大消费
台积电:「定海神针」已经无敌?
外资年度持股追踪,增持了谁?
开年第一笔重磅并购,1000亿买神药
莲花跑车冯擎峰:混电产品会带动销量大幅增长丨36氪专访
俞德超想当「大哥」好多年
影眸科技吴迪:3D生成是「空间智能」的最后一块拼图丨36氪专访
劲酒酱化,隐形首富再战白酒
仿制药企何时触底?
价格暴跌63%!突然宣布:停产、闭店!
2025以旧换新政策出台,哪些板块受益?丨智氪
电影《误杀3》总票房突破6亿;布鲁可上市首日涨超80%;港股IPO开年暖意浓|一周市场盘点
「电驴之王」爱玛科技,豪赌电三轮
吃掉全球近九成市场,中国激光雷达,爆了!
盈利却亏损,布鲁可能不能成为下一个「泡泡玛特」?丨智氪
营收、负债与存量竞争:关于古茗的三个问题
寒武纪VS海光信息,谁会是中国版英伟达?
曾经的西北酒王,会是第一家消失的上市酒企吗?
年入超35亿,初代「网红」餐厅绿茶再度IPO
老乡鸡,重新开始
曾经AI第一妖股,中文在线还剩多少底牌?丨智氪
暴跌96%!黄光裕的零售帝国,崩塌
博通替代不了英伟达|氪金·硬科技
2025贺岁档,电影业背水一战
川普交易2.0缘何遇冷?丨智氪
蜜雪冰城、沪上阿姨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书;阿里出售高鑫零售全部股权;雷军立下2025年Flag|一周市场盘点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