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天心?

政务   2024-11-06 09:55   湖南  


长沙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经两千多年城名不变、城址未移。而天心区在长沙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概括地说,她有五大“核心价值”——古城长沙之根、湖湘文化之源、血性“铁城”之魂、革命胜地之光、湘城商贸之盛。




古城长沙之根


从距今七千年的大塘文化开始,人类就在湘江河畔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悠久灿烂的文明。


进入先秦时期,包括天心区在内的长沙与湖南,长期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楚人的长沙邑,是他们借以向南方越人征伐的前沿堡垒。西汉长沙王吴芮,是史籍中最早的长沙建城者。此后一千多年间,天心区依次属于临湘县、长沙县,是长沙城的核心城区。


五代到北宋,是长沙与天心区发展的转折点。湖南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地方政权——马楚,在长沙建都。马楚王室的行宫碧湘宫,成为这个地方政权的见证,也诉说着黄庭坚等文化名人的“千古风流”和长沙城南的市井沧桑。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从长沙县分置善化县。明代,善化县治进驻鸡公坡(今县正街),从此,这个“彬彬向善,倡化邑人”的长沙“首善之区”,就与长沙县一起,成为古潭州城、长沙府城的两大附廓县。


宋代经济繁荣,是中国古代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分水岭,也是古代城市废除里坊制度、形成开放式街巷的起始点,人们按照行业摆摊、交易。长沙成为当时的“一线”城市,“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今天心区所在的古城之南,繁华更甚;市民的生活品质,也更加讲究。他们在地下建造了纵横交错的“给排水网”,使城市更加清洁、卫生;在此基础上,他们享受生活、热爱生活,颇有现代长沙人的精神气质。


地下有涵渠,地上有水井。热爱市井生活的长沙人,也视水井为生命之源。明清时期,“长沙沙水水无沙”的白沙井,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它滋润着长沙人,更与“长沙”之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此同时,一街之阁的“天星阁”,矗立在古城东南,俯瞰星城,成为古城长沙的地标。


南宋涵渠遗址考古现场

白沙古井


在古城西南,南湖港、灵官渡,与碧湘宫一起,见证封建社会后期长沙城的繁荣。这里是舟船停泊长沙的天然良港,也是长沙人去往河西的古渡口。人们也会到古渡旁边的天符宫,进一支香,求平安和乐,求世间太平。


近代以来,湘江沿岸得开放之风,洋行林立,百业荟萃。金融业在此发展,新厂矿在此生根。交通银行经理粤汉、株萍铁路及电报局、榷运局款项,对湖南银行和宝兴矿业银行融通资金,后又发行法币,是民国时期湖南金融业的翘楚。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军代表接管城南区公所,天心区从此获得新生。在经历了“南区”的更迭后,1996年,天心区正式成立。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魅力。



湖湘文化之源


在天心区绵永悠长的历史上,天心人民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而且还以其愉悦欢快的心情,迎来了一代又一代尊贵的远方客人,或一代名臣、卓越将帅,或文化巨匠、思想大家。他们在天心大地上建功立业,吟诗作赋;或在此著书立说,探讨天人之际的奥妙,追求社会的终极关怀,从而使天心区站在湖湘思想文化的前沿,占有湖湘思想文化的高地,开启了湖湘思想文化的长河。


西汉的贾谊是第一位来到天心区的杰出思想家和文学家。今天心区太平街的贾谊故居,是他追思屈子、发问苍天之处,其人格品质、忧国之情,影响后世。自司马迁“屈、贾并称”,长沙即号称“屈贾之乡”。从此,忧国忧民的情怀,入世经世的理念,成为湖湘精神的传统,他和屈原的思想成为湖湘思想文化的最早的源头。


1917年的贾太傅故宅


两晋名臣陶侃,曾任职长沙,贾谊故居也曾是他的住所。他在长沙平叛乱、救民生,忠于职守,战功卓著,而名垂史册。南朝时期人们就为之建有陶公庙,先在太平街,后迁灵官渡,都在今天心区域。自南朝而至晚清,历代举祀。


历史运行到大唐盛世,繁星满天,长沙又迎来大批杰出诗人、文化巨匠,如杜甫、刘长卿、戴叔伦、韩愈、李商隐等。他们都曾来到贾谊祠,拜瞻先贤,追怀屈贾,无不为之感动,并写下不少诗篇,为湖湘思想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杜甫江阁


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将领张浚及其子张栻来到长沙,定居城南妙高峰下,在此建城南书院。青年张栻奉父命游学湘潭、南岳、宁乡,追随著名理学家胡宏,思想愈益开阔而深邃。回到长沙,他在城南书院刻苦钻研,并在此与著名学者朱熹共同研讨,相互辨难,终将胡宏等创立的湖湘学,集其大成,使天心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古云“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天心大地以其宽阔的胸怀,积聚历代先贤的智慧与精华,人才辈出,一脉相承,成就了湖湘思想文化的伟业,堪称湖湘文化之源。


西文庙坪“道冠古今”牌坊



血性“铁城”之魂


民国地理学家白眉初说“至于湖南则多刚正”,长沙史志亦常见“俗剽轻,易发怒”“劲直任气”等记载。面对逆境,敢于以舍我其谁的姿态、壮烈豪迈的气慨,甘冒生命危险,迎接挑战、担当重任、匡时救世,此即为血性。这种血性,在今天心区所辖地域的历史长河中亦有不少典型事例。


东汉末年,董卓擅自废立皇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残忍无道。袁绍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孙坚立即响应。面对董卓的利诱,孙坚断然拒绝,并怒斥其“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当讨董联盟破裂时,孙坚仍继续坚持斗争,最后不幸中箭身亡。孙坚忠驱义感,绩著勤王,赢得“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的高度赞誉。


南宋开庆元年(1259),蒙古军铁骑大举南侵犯潭州(今长沙),向士璧积极组织潭州军民保卫家园,迫使“转斗千里,未尝败北”的兀良哈台无功而返。德祐元年(1275),阿里海牙率元军围攻潭州,李芾临危受命,率潭州城军民死守危城三个多月。城破之后,李芾全家十九口殉节熊湘阁,兑现了“我以家许国矣”的诺言。一起守城的尹谷、杨霆、陈亿孙、颜应焱、钟蜚英、陈义等官员及卫士沈忠慷慨赴死,参加潭州保卫战的几百名岳麓书院学生大多自杀殉国,潭州百姓“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以牺牲生命的代价坚守民族气节,诠释了救世拯时的血性。


明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下旬,张献忠大西军围攻长沙,时任长沙司理、代理长沙知府蔡道宪率长沙军民独守孤城,拒绝劝降,受剐肉离骨、砍断肢体、割破咽喉的寸磔之刑而死,“气垂绝,犹作忿恨声”,以年仅二十九岁的生命诠释了引颈就戮、威武不能屈的血性。


蔡忠烈公墓石


清咸丰二年(1852)七月至十月,太平军围攻长沙,清军组织力量守卫长沙,双方主要在今属天心区的城南、城东一带展开拉据战。太平军三次轰毁城墙,均被清湖南军政当局组织力量堵击补砌。鏖战八十一天后,太平军撤围北去。是非对错尽可继续评说,但长沙是太平军入湘征战以来唯一一座没有被攻破的城池,因而赢得了“铁门之城”的外号,诠释了“潭州城是铁州城”的豪迈。


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军,以蒋介石为首的军政当局,决定长沙弃守时实行“焦土抗战”。1938年11月13日凌晨2时许,城南某处失火后,负责焚城的军警擅自行动,引发一场旷世大火,延烧至17日,造成空前的浩劫和巨大灾难,令人痛心疾首,它无疑是抗战时期长沙人民的牺牲精神和贡献精神最鲜明、最集中反映,诠释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壮。


“文夕”大火后无家可归的儿童



革命胜地之光


长沙是“红色基因”最为丰富的中国城市之一,因其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备受瞩目,是当之无愧的“革命胜地”。在这座城市里,红色景点如繁星般点缀,记录着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着红色文化精神。


其中,天心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堪称“处处有芳草”。在这里,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任弼时、李立三、李富春、郭亮等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徐特立、杨昌济、杨树达、周谷城、田汉等学者大家曾藏修或工作。


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这起事发碧湘街某粮店,继而在里仁坡鳌山庙巡警分局“引爆”的民变,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多年后,毛泽东对斯诺谈起自己的革命历程时说,1910年发生在长沙、震惊全国的长沙抢米风潮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长沙是全国“首应”之地,太平街则是“首应”重要策源地,焦达峰曾在此策划长沙起义。他在今天的太平街设置“共进会”湖南总机关,又和彭延胜等人设立“四正社”,多次在此召集同志秘商反清大计。 


四正社旧址


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名代表里,湖南第一师范学子占据两席,分别是毛泽东、何叔衡,李达后也到第一师范任教。第一师范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初心的形成地,也是中国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培养人才、孕育革命的“红色摇篮”。在第一师范,毛泽东与蔡和森、罗学瓒等人探求救国救民真理,一批革命先驱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走上了革命道路。


湖南第一师范旧址主体建筑


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其中,1941-1942年的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作为长沙城内制高点的天心阁是中日军队激战重要阵地。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守军共歼灭侵华日军11万余人,长沙成为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


1946-1949年,长沙的中共地下党,曾有一支不为人知的力量——长沙特别支部。它就设立在火后街8号的一栋公馆里,1949年7月与长沙市工委合并。1949年,中共湖南省工委、长沙市工委和长沙特支,正是在这栋公馆里成功策划了长沙和平起义、湖南和平解放。古老的长沙城由此迎来新的一页。


尽管经历三次激烈的长沙会战和一场惨烈的”文夕”大火,长沙城满目疮痍,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让这座城市于涅槃中重生,在新时代崛起,稳步迈向国际大都市之列。而“敢为天下先”的“红色基因”,也早已融入长沙的血脉和灵魂。


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巷战



湘城商贸之盛


唐大历三年(768),大诗人杜甫流寓长沙,曾住在小西门外自称为“江阁” 的租佃民房内,目睹了当时此地的繁华景象,写下了“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的诗句。据考证,“药物楚老渔商市”就在今坡子街沿江一带。五代十国时期的马楚国,以长沙为国都,推行重商政策,史称“四方商旅往来不绝”,今天心区沿湘江一带成为著名的茶马交易之所。


从宋代起,长沙城分属两个县,大致以今五一大道为界,南属善化县,北属长沙县,两县同城而治。今天心区全在古善化县域。小西门和大西门为善化县靠湘江的两座城门,南门口则是出善化县城的南门,加之善化县衙(今县正街)、善化县学宫(今大古道巷一侧)、长沙府学宫(今西文庙坪)以及湖南学院衙门(今学院街)、湖南臬台衙门 (原臬后街,今解放西路)、湖南粮道衙门(原粮道街)等官署、学宫如众星环绕着今天心区的中心城区,其间的南正街(今黄兴南路)、坡子街、太平街是古城最繁荣的商业街市,成为善化县的“首善”之区。


清末太平街街景


明嘉靖年间,长沙府司理官翟台在湘江西湖桥段开凿港湾,以利停舟楫,商民为感激司理官的功德,特将港口取名为“翟公套”。万历年间,善化县知县唐源提出“聚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的战略,并首辟南湖港,以广招客商。外省客商纷至沓来,到清初,坡子街一带已成为外省客商的聚居之地。


位于坡子街, 创立于清顺治六年(1649)的玉和酱园和创立于康熙初年的劳九芝堂药号都为江 苏人所设。同位于坡子街的两个著名金银首饰号——“余太华”和“李文玉”则 为江西人所设。外省的许多会馆,如苏州会馆、上元会馆、山陕会馆等都集中在这一带。所以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北客西陕,其货毡毛之属,南客苏杭, 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至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为盛。”南关,即今南门口,臬署即今司门口。民国时期这里已成为金融业、百货业、绸布业、药材业、餐饮业、南货业的集中地带。 


这种商脉一直延续至今。长沙近代餐饮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始于坡子街 的火宫殿,今日火宫殿仍为长沙餐饮业的龙头。无独有偶,出火宫殿坡子街口往左仅百米远又崛起一座美食天堂——“长沙文和友”。它在整整六层楼的空间内还原了20世纪80年代老长沙社区场景,同时以正宗的长沙口味虾等美食, 每天吸引八方来客。


近年来,天心区商业发展迅速,涵盖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等多个领域。商业业态不断升级迭代,引进了更多创新、时尚的商业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商业格局,提高了天心区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人心悦处是天心。经历了两千多年文明洗礼的天心区,今天又站到了新的历史的起跑线上,天心人将以更为宽阔的胸怀,承继历代先贤的智慧与精华,“振人文而答天心”,在天心大地更加精细地耕耘,描绘出更为富强、秀美、繁荣的图画,创造出无愧于前人的辉煌。 



来源:城市记忆CityMemory
编辑:任云聖
一审:杨   威
二审:李   旦
三审:朱德军


请点赞

请点在看



微天心
电子政务、资讯发布、特色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