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确立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把文化建设好的决心和信心。提出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四个自信”并提,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四个自信”并提是党的自我认识的一次重大提升,是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历史进步和国际地位提升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确证和自我肯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文化自信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把它上升到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是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的,“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也写进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深入的论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做了系统的阐发。正因为有了“第二个结合”,我们才能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文化保守主义和复古主义,超越“体用论”,使得新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奔赴、相互成就,马克思主义奔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奔向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本土的、中国化的。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比作“魂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脉”,“第二个结合”是“魂脉”和“根脉”的结合,这两大资源是我们理论创新的优势。“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经验和规律性认识的深刻总结,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明确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来的文明形态,它是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形态,是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的文明形态,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