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文化资源 推动乡村振兴

文摘   2024-10-29 15:42   云南  


以下是正文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找准着力点。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但城乡文化建设失衡、农村文化资源匮乏的状况依然存在,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让农耕文化中尊老孝亲、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睦邻友好、诚实守信的行为准则等优秀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广袤农村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多种多样的民俗、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长期以来滋养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节日仪式、庆典、庙会等民俗活动精彩上演,乡村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民间戏曲、剪纸、编织等艺术深受人们喜爱,传统节日、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等不断传承发展,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振了农民精气神。

保护传承乡村有形的文化资源,让乡愁可见可感
村落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结构,村庄是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传统村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且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传统村落中大量的古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承载着村民的深厚情感、村落的历史变迁和地域的文化特色。当前,不少地方乡村建设已经告别了“一刀切”“形象工程”、大拆大建,各地在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的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在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针对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传统村落,各地因地制宜为每个村落量身打造建设方案,将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作为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考量,在历史印记中建设美丽乡村,更好延续了乡土文化根脉,传承了乡土文化记忆。

合理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富脑袋”,又要“富口袋”。繁荣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升乡村文化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乡村+旅游”、电商直播、非遗研习、教育研学、农事体验、文创产品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业产值超9000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农村地区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乡村旅游不仅直接或间接创造数千万个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还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乡村文化产业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粗糙化等问题。应进一步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打造高品质“土特产”和文化品牌,积极运用新媒体扩大宣传推广,使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鼓励支持农民自发创造,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主动创造、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各地农民打造了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各个网络平台,许多三农领域优质创作者传承了农村传统手工艺,分享了和美家庭故事,展现了和睦邻里关系,生动描绘了美丽乡村图景。在一些地区,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村奥会”“村BA”等村民自发组织、自己参与、自己评奖的体育文化赛事让世界看到了大山深处乡村振兴的活力。在一场场乡村文化的生动实践中,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充足。

来源丨光明日报

辑丨代艳华

值班编委丨张杨亦然



文明开远
全域创建,全民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