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丨宁夏速度:岁月伫立处,一步一永恒!

政务   2024-10-04 19:14   宁夏  


开栏的话

      我们的共和国走过了75个春秋,每一步都铿锵有力,每一页都精彩纷呈。地处西北一隅,宁夏是75年的见证者、实践者。今日起,宁夏日报客户端特别推出“75载长卷·时光之河”系列报道,从不同维度展现宁夏的辉煌成就:75载·宁夏速度、75载·宁夏温暖、75载·宁夏力度、75载·宁夏热度、75载·宁夏蝶变。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长廊,翻开历史的厚重卷册,那些尘封的档案、泛黄的照片、岁月的印记,都在诉说着宁夏的过去与现在。在这些珍贵的记忆里,我们重新探寻这片土地的脉动,感受它的奔腾起伏。
  75年,宁夏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见证了共和国的风雨兼程,也见证了自己的华丽蜕变。宁夏儿女以“几代人的奋斗,铸就今日辉煌”的豪情壮志,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开启了“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辉煌征程。
  岁月流转,宁夏的发展故事,如同一部史诗,既有着自强不息的坚韧,也有着开拓创新的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夏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迎接新的挑战,书写新的篇章,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砥砺前行。

  75载春秋,宁夏在共和国的宏伟叙事中,泼墨挥毫,绘就了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岁月如歌,时光的河流见证了宁夏由苍茫走向繁荣的华丽蜕变。
  75年征程,宁夏人民步伐坚定,共同编织了一段段传奇。
  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宁夏儿女以坚毅不屈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奋斗的壮丽凯歌。  
      75年风雨同舟,宁夏以稳健的步伐,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回望过去,我们更加珍视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对宁夏取得的发展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对宁夏经历的沧桑巨变感到震撼欣喜。  
      正是这股永不停歇的“宁夏速度”,映照出宁夏人民不断开拓、勇往直前的坚定意志,犹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澎湃向前。

值得骄傲的“宁夏速度”——阡陌变通途,宁夏巨变在“路”上
  75年前,宁夏没有一寸铁路、几百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通信靠吼,出门靠走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是大家无法避免的难题和困扰。

  上世纪五十年代,固原交通运输靠驴马拉运,耗时耗力。


  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宁夏境内有了第一条铁路。


  1958年10月20日,银川机场通航,开通了银川至北京、包头、兰州航线。


  青铜峡黄河铁桥于1959年7月建成通车,桥长292.3米,桥面宽4.5米。这是1960年4月来宁的上海市慰问团汽车队通过铁桥。


  上世纪六十年代石嘴山黄河渡口。


  1964年7月,石嘴山市渡口汽划子拖船行驶在黄河中。


  1970年12月宁夏第一座黄河公路桥——叶盛黄河大桥建成。


  1988年,石嘴山黄河大桥横空而起,从此一桥横跨宁夏与内蒙古,天堑变通途。


  1995年,银川河东机场开建。


  1999年11月6日,宁夏首条高速公路——石嘴山至中宁高速公路银川段正式投入运营,石中高速银川段全长55公里。


  新叶盛黄河大桥。


  中卫市境内,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于2019年6月开展联调联试。


  2019年9月1日,京藏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金积至滚泉段(西半幅)“四改八”和滚泉至桃山口“六车道”新建段正式建成试通车,路段最大车流量近5万车次/天。


  2019年9月4日,航拍镜头下的银川河东机场。8月18日,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正式投运。这是集飞机、高铁、长途客运、社会车辆为一体的综合换乘中心,更是自治区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工程。


  2020年12月26日,银西高铁开通运营,这条连接十三朝古都和塞上江南的纽带,拉近了两座省会城市的时空距离。


  2024年9月13日18时13分,D9947次试验列车正点驶入银川站,标志着为期1个月的包银高铁惠银段运行试验完成各项测试任务,离开通运营又近了一步。
  75年来,宁夏人民冒严寒、顶酷暑、斗激流、战山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怀着管他什么前路遥遥,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的心,让“上天入地”成为现实。现如今,大道如网,纵横交错,长路似虹,车流如织,公共交通进村穿巷,高速铁路平地起飞,高速公路通江达海,民用航空联通世界。这种“宁夏速度”,每天都在上演。
  75年沧桑巨变中,交通领域应该是进步最大、变化最明显的领域之一。一条条攀升的曲线见证着成长轨迹:1949年,宁夏全区以土路面为主的公路仅1167公里,驴驮人拉的架子车随处可见。1978年,西花园机场仅有一条1415米长的土质砾石跑道,整个机场都没有导航灯,一间130平米的平房摆上沙发和茶几就成为了候机室。2023年末,宁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739公里,是1978年的7.4倍,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122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7公里,是1978年的3.3倍;银西高铁、银兰高铁建成通车,高速铁路里程达到364公里;民航营运里程15.1万公里,是1978年的116.1倍,开通国内外航线100余条……75年交通巨变,挺起了宁夏大地发展的骨骼,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值得刻画的“宁夏速度”——昔日“黄多绿少”,今日“绿肥黄瘦”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生态环境十分恶劣,50%的面积荒漠、半荒漠化,“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这首在盐池县口口相传的歌谣,唱尽了沙漠带来的苦楚,直白地摊出一个长期饱受沙漠侵扰的大地给后人看。

  1952年第一代来自全国各地的治沙人到达沙坡头。


  野外观测风雨无阻。


  1956年,中国科学院的治沙科学家们来到这里,探索防治铁路沙害的办法。


  1959年刘媖心先生在野外进行植物调查。


  科研人员做植物生理实验。


  1963年,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亲临沙坡头指导。


  上世纪60年代沙坡头。


  腾格里遮天蔽日的沙尘。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宁夏白芨滩林场的职工誓要向沙漠要绿洲。


  人民楷模王有德带领他的团队与沙漠抗争。


  麦草方格治沙法。


  一列火车行驶在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上。


  昔日荒漠也有了郁郁葱葱的模样。


  灵武市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碧玉般镶嵌在毛乌素沙漠边缘。


  今日的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


  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

  在中卫市沙坡头区一家生态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在采摘葡萄。该养殖基地经沙漠改造建成,占地500余亩,目前已发展葡萄种植、肉牛、奶牛养殖等产业。


  沙与河这对本不相容的矛盾体,却在沙坡头被巧妙地综合在一起,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全球环保500佳单位,享有“中国沙漠旅游基地”的美誉。
  上世纪60年代,宁夏的沙尘天气年均达到60天,70年代甚至达到79.2天。盐池县天然草场以每年60万亩的速度沙化、退化,入侵灵武的毛乌素沙地流沙离黄河东岸只有七八公里。防沙治沙,已迫在眉睫。于是,白春兰、王有德、张生英……宁夏涌现出一个个治沙英雄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一块块黄色的草方格凝聚着治沙的决心:在黄河东岸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庇护了引黄灌溉区的万顷良田,逼退沙漠20多公里,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几代治沙人书写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奇迹。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万里黄龙今已缚,旱塬披绿,山河一新。不仅如此,黄沙还从害变成利,曾经的沙漠整治区变成了5A级景区,沙坡头成为宁夏旅游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大片流动沙丘被改造成良田,通过扬黄灌溉、种植绿肥等措施向沙丘要瓜果、蔬菜、粮食;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成片成片的太阳能板延展开,一眼望去,宛如在金色沙漠上悬起一抹蓝色的海洋,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打造沙漠里的太阳能“硅谷”;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缩减”,成为全国首个“人进沙退”“林进沙绿”的省区。75年治沙历程,宁夏人干出了誓要向沙漠要绿洲的拼劲,也作出了为地球添点绿的贡献。

值得感叹的“宁夏速度”——宁夏起锋芒,御势再前行
  曾经的宁夏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工业一片空白,只有一家面粉厂、一座枪械厂和一些手工作坊。而宁东管委会的驻地宁东镇,前身为磁窑堡镇,因“磁窑山”“出石炭”而得名。“三山六沟一分地,小雨渗不透,大雨顺沟流,沟头一年一个样,耕地逐年往下降。”当地老百姓的这段顺口溜,道出了磁窑堡自然环境的艰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石嘴山。


  上世纪六十年代青铜峡铝厂筹建初期工作场景。


  石嘴山煤矿基建局新建的火力发电站。


  上世纪八十年代联邦德国技术人员同中国工人一起检修设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河机床厂。


  银川市场上畅销本区生产的呢绒产品。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煤制油”项目打破国外长期垄断,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撑,煤化工成为中国继高铁、核电之后,可以成套向国外输出装备和技术的领域。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宁夏经济建设的“一号工程”。


  以“前店后厂”模式建设的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中卫云中心。


  宁夏共享装备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车间。


  吴忠仪表智能制造,“创”出核心技术国产化之路。


  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
  因煤而困,因煤而难,因煤而生,因煤而兴,我们要从黑到白,还要做到五彩。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经过多年探索发展,让这片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滩变成了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用宁夏速度引领变革,创造了奇迹。宁东基地的转变不只“卖炭翁”变身“卖油郎”那么简单,煤化工产品不断衍生,拥有诸多“世界级项目”的“超级工厂”加速蝶变。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总书记正是在2016年视察宁东基地时提出了响彻神州大地的时代强音——“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如今,宁夏23个工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成为西北第一个产值过千亿的化工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百强。
  75年来,宁夏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与国共荣,与国同梦,一顶顶骄人的桂冠彰显着非凡的实力:1949年,全区生产总值仅1.13亿元,2012年突破20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经济总量快速攀升,2023年达到5314.95亿元,建立起了现代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涌现出了国能宁煤、共享集团、吴忠仪表等一批在行业领先的优势骨干企业,建成世界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成为我国继核电、高铁可成套向国外输出的装备和技术。75年经济发展,宁夏干出了“小地方也能办大事”的魄力,也奋力走出高质量发展“宁夏新路”。

值得刷新的“宁夏速度”——乘“数”而上,“东数西算”正当时
  从几十年前的不毛之地到如今全球举足轻重的算力重镇,从几十年前的一张白纸到如今的千亿产业集群……中卫市“乘”数而上,在算力时代抢占先机实现了弯道超车。西部云基地位于中卫市北部,距离市区十几公里,这里曾经黄沙笼罩、戈壁倾覆,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谁能想到,算力产业却为这里打开了另一扇门。

  2022年9月15日,在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上,签约战略合作协议14个,总投资金额2710亿元;签署投资合同24个,总投资金额727亿元。

  航天驭星测控指挥中心。

  2024年3月28日,宁夏移动已正式启动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建设工作。

  2024年上半年,宁夏新建光缆线路2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3.4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707.9万个,光纤接入端口占比达99.2%,居全国第一。

  2024年4月16日,宁夏首个全自然风冷技术数据中心落成,为“东数西算”工程“添绿”。

  2024首届算力之都开发者大会在银川举办。

  宁夏正加速建设服务器制造、“万卡+”智算、智能产业、软件服务“四大基地”,开辟数字经济新赛道、形成人工智能新优势,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宁夏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天然保障,干燥的气候能延长服务器使用寿命,而充足稳定的电力供给和优惠的价格又扫清了一切“后顾之忧”。除了老天爷“赏饭”以外,宁夏人自己的努力更值得一提: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服务保障;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政策高地;合理合规地为企业争取各种优惠补贴,更好为企业落地项目做好支撑。如今,宁夏算力产业已经形成芯片、智能终端、智算中心、大模型、云计算、信息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格局,算力产业“生态”正在风生水起,由此哺育着算力赋能千行百业之花四处绽放。宁夏在算力时代实现了后来居上,一个个攀升的数字犹如一座座“腾云而起”的奖杯:2023年,算力资源环境指数、互联网光纤接入端口占比均居全国第1,5G用户渗透率全国第2;截至目前,已建成9个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在建数据中心18个,标准机架数9.62万架;智算、超算与通算并驾齐驱发展,建成全国“万卡级”智算基地,智算卡达8万张以上,算力供给加快增长。75年创新发展,宁夏誓要让黄沙戈壁变“算力沃土”,宁夏模式开启“塞上江南”新时代。
  75年辉煌历程中,有沧桑巨变,也有伟大转折;有春华秋实,也有蝶变绽放。这敢想敢干的“宁夏速度”源于大家对故乡无限深沉的热爱,也源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这催人奋进的“宁夏速度”更是塞上儿女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而这个速度还将在日后的每分每秒、在宁夏的每一寸土地上不断被刷新、被更改!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

文章里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宁夏总工会
宣传党的政策,解读法律法规;讲好工会故事,传递职工声音;搭建交流平台,竭诚服务职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