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人简介 | 2024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生物微机电系统技术研讨会暨分会理事会

学术   2024-12-13 17:25   北京  

1

彭年才


彭年才,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西安/苏州天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正高级工程师,上市公司科华生物实际控制人、董事。陕西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生物微机电系统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药监局药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药学会副会长、医疗器械专委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生命科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先进生物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主任。牵头制定国家医药行业标准《YY/T1717-2020核酸提取试剂盒(磁珠法)》,第一完成人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奖励,自主研发的分子检测仪器产业化成果在国内外获得大批量广泛应用。


报告题目


生物检测和分子诊断仪器研制及产业化应用


报告摘要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检测受检个体或其携带病原体的遗传物质或表达水平的变化做出诊断的技术,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报告从分子诊断技术概况引出国产化分子诊断技术和仪器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研究团队在荧光PCR核酸提取检测仪器试剂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情况,以及在CRISPR核酸检测、液体活检、生物微流控核酸单分子检测等领域的技术开发情况。


2

李志宏


李志宏,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集成微纳系统系主任。1992年和1997年分别在北京大学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2000年到200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做访问学者。2004年7月返回北大,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MEMS/NEMS理论、设计和加工方面的研究,在生物微机电(BioMEMS)和微纳流控系统(Micro/Nanofluidics)取得突出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0余次,申请和授权专利40余项(授权30余项),为5本书籍撰写章节。担任本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EE MEMS、Transducers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MicroTAS ETPC委员,IEEE MEMS 2022和MicroTAS 2022共同主席。


报告题目


用于脑机接口的微针电极阵列


报告摘要


微针阵列电极与平面阵列相比,在脑电记录和刺激方面具有许多优点。体表微针阵列可以穿透高阻抗角质层,从而获得更有效、更精确的脑电信号传导。对于长期应用或运动的情况下,没有变形能力的刚性微针阵列无法与皮肤良好贴敷,从而导致相对位移、压痕或明显疼痛;相比之下,柔性衬底微针阵列由于具有很好的可变形性,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植入式微针电极可以进入脑皮层内部甚至深脑区,直接与神经元细胞或者突触接触,实现细胞级或亚细胞级的电信号采集或者刺激。我们通过MEMS工艺结合柔性加工技术实现了可批量制造的高密度头皮脑电电极和植入式三维微针阵列,分别用于可穿戴和植入式脑机系统,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体表实验研究验证了柔性微针阵列电极的能力和优势。


3

陈云飞


陈云飞,东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研究领域涵盖摩擦学、传热学、微纳制造,以及它们在先进装备和系统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陈云飞开创了直接观察摩擦激励声子的方法,发现摩擦激励声子频率集中在搓板频率及其倍频;创建了基于声子摩擦耗能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摩擦力、摩擦诱导振动和噪声的准确预测。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 PRL, PNAS, JACS等期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报告题目


原子制造赋能微纳器件创新


报告摘要


制造精度达到原子级尺度不仅为电子、声子和光子等基本载能子输运的主动调控提供技术手段,也将为离子、分子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定向输运提供变革性技术,从而为下一代半导体、量子信息和生命科学等提供使能技术,助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结构尺寸效应,单原子链为声子输运提供超扩散输运模式,构建单原子链或者弱范德华力堆积的一维准原子链结构,将为下一代半导体芯片的散热提供理想的散热结构;在离子、分子和蛋白质等物质定向输运方面,实现纳米孔、离子通道和功能结构的原子级精度制造,将充分利用限域效应、量子隧穿和结构的尺寸效应,有望促进纳尺度限域传感新原理、新方法的产生,为下一代基因测序、蛋白质测序、多糖测序和海水淡化、海水发电提供创新的使能技术。


4

王立秋


王立秋教授现为香港理工大学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续发展能源讲席教授、热流体及能源工程讲座教授。撰写/编著11本学术专著和五个章节,持有40多项专利及版权,发表了包括10多篇Science、Nature 系列期刊论文在内的550余篇论文,又获邀主讲90场以上国际会议,其研究被全球研究人员广泛引用, 多年连续入选全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Clarivate前1% 和斯坦福大学前 2% 科学家榜单。王教授的研究成果获本地和国际媒体广泛报道,并屡获殊荣。王教授又为30多份国际期刊担任编辑,筹组多个重要会议和担任不同专业协会职务,其丰富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在热流体科学和工程领域备受咨询机构、国际社会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报告题目


智能软制造


报告摘要


微米和纳米技术的关键在于可靠且廉价的加工方法,可以在工业规模上精准制造各种微米/纳米结构。然而,常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都不能令人满意。王教授将首先介绍最近开发的用于应对这一重大挑战的智能软制造技术(融合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技术的优势),然后通过智能给药、热超导材料和疏液涂层等展示其一些应用。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关于“2024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生物微机电系统技术研讨会暨分会理事会”的信息:

【会议通知】2024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生物微机电系统技术研讨会暨分会理事会



CSMNT

BIOMEMS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学术交流、品牌宣传、科技传播、公益服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