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不要割!名医效方,清除息肉不复发

健康   2024-10-11 00:02   河南  


 导读 

大肠息肉起病隐匿,其中腺瘤性肠息肉与肠癌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目前西医治疗以内镜下息肉切除为主,但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率较高,据文献报道,1年内累计复发率为38.1%,2年内累计复发率为78.2%。因此,治疗大肠息肉并预防其复发对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肖相如频道


大肠息肉属中医学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等范畴。“息肉”一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灵枢·水胀》曰:“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一、牛兴东医案 

男,时年30岁,2011年4月21日因腹泻、腹痛6个月初诊。现患者因饮食不节逐渐感到胃肠不适,于6个月前出现腹泻、左下腹疼痛等症状。刻下症:大便稀夹有黏液,每日3~4次,晨起即泻,伴有腹痛,小便频数;四肢不温,全身怕冷、倦怠乏力;纳差消瘦,睡眠一般。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弱。辅助检查:电子结肠镜示多发性结肠息肉100多个,直径约5~10mm,电凝切除3个。病理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混合型。


诊断:(脾肾阳虚型)肠息肉。


治法:补脾益肾,消痰化积。


方药自拟肠息化积汤加减:炙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补骨脂15g,肉豆蔻6g,盐吴茱萸6g,肉桂15g,炮姜15g,熟附子6g(先煎),醋香附12g,醋莪术10g,丹参15g,山慈菇10g,藤梨根10g,炒内金15g,肉苁蓉30g。7服,日1服,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服用。


4月30日二诊:左下腹疼痛减轻,大便不爽好转,次数减少,每日2~3次,黏液减少,晨起即泻缓解,余症同前。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弱。以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服药3个月后,改做丸剂再服3个月巩固疗效。服药6个月后复查肠镜,钳除直径约5mm的息肉12个。


随访:2012年4月29日再次复查肠镜,息肉减少2/3,最大息肉直径<5mm,患者饮食二便正常,怕冷乏力时有时无,体质量增加5kg。


2015年2月6日复查肠镜,钳除4个直径为3~5mm的直肠息肉。为巩固疗效,嘱服人参健脾丸加四神丸2个月,电话随访至今,未再出现肠息肉。


按:本案患者因饮食不节,逐渐出现腹痛、腹泻症状,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而发为本病。其主要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脾胃腐熟水谷。


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腹泻;湿阻气滞,不通则痛,可有腹痛;虚损日久,痰瘀互结而发为息肉;久泻脾虚及肾,脾肾阳虚,每于晨起腹痛即泻,形寒肢冷;其舌质淡、苔白、脉沉弱为一派阳虚之象。


故治疗以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佐以醋香附疏肝行气,鸡内金消食化积助运,补骨脂、肉豆蔻、盐吴茱萸、肉桂、炮姜、熟附子,温阳止泻;醋莪术、丹参、山慈菇、藤梨根,化痰祛瘀、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消补结合,消而不损,补而不滞,疗效显著。二诊诸症缓解,服药6个月后复查肠镜,息肉数量、大小较前均有明显改善,后续以健脾补肾为法,培本固元,巩固疗效。


二、《龚志贤论杂病》医案

张某某,男,58岁。


患者于1977年3月始,大便时有鲜血,血附于大便之表面,排便时肛门无疼痛、下坠感,大便习惯每天一次,不结燥,如果大便结则血也较多。


1978年元月始,大便出血量较多,每次约便血一小汤匙。


外科检查:肛门外形无畸形、瘘管及疤痕,无红肿炎变。


窥肛镜检:肛管距肛门口约5厘米处,3点、5点、9点肠壁均有息肉似葡萄状,紫红色,蒂短紧附于肠壁,触之易出血,3点及5点之息肉似黄豆大,9点之息肉如胡豆大,约0.5厘米×0.6厘米。


诊断:多发性直肠息肉。


入院后经服“济生乌梅丸”,每次一粒,日三服,便血逐渐消失,共服药24天。


检查:各点之息肉已脱落,基底部有少许残根已近与肠壁平行,无出血。


出院时带“济生乌梅丸”十五日量,三月后复查息肉无所见,病家无所苦。


直肠腺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者于直肠或结肠长多个腺瘤,叫直肠息肉,其又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


单发性者多见于儿童,多发性者多见于青壮年,极个别有恶变的可能。


中医认为是因湿热毒邪下迫大肠,气机不利,脉络瘀阻,气血凝滞所致,多按“肠风便血”、“痔疮”论治,可用“济生乌梅丸”治疗。


多发性息肉极个别已恶变者,似《金匮》“便血色瘀,面色萎黄,脏毒肠澼”的记载,应属“脏毒下血”范畴,非本方所宜。


经方学苑
获取中医健康知识,请点击右上方【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