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记者的另一双“眼睛”
——付连波
有朋友问我当过记者没有,我直率地回答:“跟着大记者跑过‘龙套’,学过通讯写作,当过通讯员。”由于兴趣和热爱,我几十年乐此不疲,曾在《中国税务报》《天津日报》《中国税务师》天津广播电台等媒体发稿近300篇,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1975年6月8日,宁河县宣传干部会议合影(后左三为作者)
1973年秋,我从廉庄公社调到板桥公社文教组工作。1975年5月,根据县委的决定,我被转为公社党委专职宣传干部,从此走上了党的宣传工作岗位。那时的宣传工作范围较广,除负责党的政治宣传之外,还要掌握全社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进度。县委宣传部定期例会,汇报交流工作;平时还组织片儿会,下乡搜集情况。要求我们的汇报要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有事例和数字依托。职责要求必须随时关注农村的全部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腿力和笔力,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时,我除了努力干好中心工作外,还自己列题目,留心“捞情况”,为例会和片会儿积累素材。
1975年5月6日,宁河县广播通讯会议留影(中间者系站长车可夫)
1986年,天津市宣传工作会议宁河代表合影(后左二为宣传部长张占礼,前左一为作者)
在上世纪农村改革初期,农民生产热情高,新生事物不断涌现。那时县委宣传部张占礼、李绍基同志经常到板桥公社采稿,我就乘机请求指导,他们也经常帮我改稿、留作业,还引荐我认识了《天津日报》汪宗禧、何会文、李仕亮等记者,系统学习了“新闻消息五要素”。为了锻炼自己,我制定了雷打不动的计划,就是“每月4篇稿,确保不落空”。有时到了月底稿子没完成,我就挑灯突击,常常是“两个窝头一壶水,五更爬格到天明”。我每份稿件都是用复写纸透写,寄给天津报社、天津电台、宁河广播站。每天早晨7点半、晚上6点,我都在公社院里侧耳收听天津电台农村节目、宁河广播站新闻广播,听听有无我的稿件。为了不误新闻,有时电话向上传稿。县站编辑吴士连、薛玉高等同志都成了我的老师;播音员李志军等同志都给予鼓励。那年《久旱逢甘雨,农民喜洋洋》新闻稿有幸评一等奖,我也成了优秀通讯员,获得县站颁发的《努力办好广播》纪念册。
作者编著的写作书冊
作者常备的读物
2002年9月合影(前左六为作者,左七为报社总编佘家金)
2007年12月,国税系统通讯培训班留影(左五为作者)
2008年8月,市国税系统写作辅导班留影(左二为苗睿,左五为作者)
作者荣获的国家级奖项证书
今天,我借中国第25个记者节的机会,表达我对《革命老区》编辑部、《天津税务》编友、宁河融媒中心、天津《歌词月报》,以及指导我写作老师们的谢意,祝福所有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
作者简介
End
作者丨付连波
融媒体编辑丨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