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这一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浓的团圆之情。在这个满溢喜庆与希望的日子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以独特的姿态,为节日增添别样的魅力。在石拐区,77岁的剪纸艺人李桂玲,便用手中的剪刀和红纸,构思创作了以蛇为题材的剪纸作品,表达对蛇年的美好祝福。
在她的巧手下,原本凶猛的蛇笑眯眯的十分温顺,左面蛇身上雕刻着花朵等吉祥图案,右边刻有“福”字的宝葫芦环抱在蛇身边,寓意金蛇送福,蕴含着新年的美好寓意。
李桂玲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的老人,看到喜欢的风景或物体,就默默记下来,回到家用笔画下来,最后再用剪纸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把剪刀,一支笔,60多年来她“剪”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剪”出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提到李桂玲的剪纸技艺,要从她十岁说起。50、60年代,家家户户过大年都要给窗户糊上洁白的新窗纸,然后在窗纸上贴上鲜艳的窗花。那时候,李桂玲的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艺人,一到过年,邻里邻居都把剪窗花的任务交给了她母亲,母亲经常忙到半夜,还是剪不出来这些窗花。最终,放寒假的李桂玲和姐姐被母亲拉来加入了剪窗花队伍中。
“正是贪玩的时候,每天可想跟小伙伴玩了,小伙伴玩,我在剪窗花,把我羡慕的。”李桂玲童年记忆里都是剪窗花的图景。
李桂玲回忆说,当年家家一盏煤油灯,她和妈妈、姐姐并排坐在炕头上,母亲把剪好的样纸叠放在一张新纸上,用煤油灯一熏,没有样纸的地方就会变黑,这样就打好了样子,把熏黑的部分剪下去,一个窗花就完成了。李桂玲学着母亲的样子,刚开始,即使再小心翼翼,她细嫩的小手上也会被剪刀戳上几个洞,鲜血直流……
剪纸易学难精,李桂玲说练习“打毛”手法,需要用剪轴灵活的剪刀,左手托纸、右手运剪,运剪时剪尖始终朝前,一左一右边剪边匀速平移,打出一连串细如毫发的丝毛来,非常考验耐心和细心。
日复一日,李桂玲逐渐学会掏剪、折叠剪、破剪、打毛、游剪等基本功。慢慢地,她也从枯燥的剪纸中找到了快乐和满足。过年的时候,很多邻居会结队来到她家欣赏她设计的窗花。剪纸还常常能满足她的各类愿望,她有时想吃苹果,可家里没有,她就用纸剪出一个大红苹果;想骑马,就用纸剪出一匹小红马……
“剪纸创作过程一是构思,二是画稿,三是作品。”李桂玲说,每天晚上吃完饭,她就在自己的屋里开始构思、剪剪画画,创作自己的作品,剪纸早已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李桂玲把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扩展延伸到创作中,她的作品擅长于刻画花鸟鱼虫等事物,依托传统,结合时代,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自己“造型生动、装饰华美”的独特风格。她自创的五只蝙蝠环绕“寿”字的五蝠(福)献寿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口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了剪纸作品中。
近些年,李桂玲创作的《中华儿女心向党》《热烈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爱我中华》《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多幅作品在石拐区及包头市参赛并获奖。
如今,77岁的李桂玲老人依然因为剪纸忙碌而快乐着,每周二下午,她会准时来到石拐区老年大学,向学员们传授剪纸技艺。“新的一年,我希望能把剪纸这门非遗传承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李桂玲说。她努力将剪纸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爱上剪纸,让剪纸走进千家万户。
文图:梁雅芳
一审:李 慧
二审:吕艳娜
三审:董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