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受邀参加第十三届照明设计师交流年会,院首席总建筑师、浙江大学建筑平衡研究中心主任董丹申作《建筑光环境营造的三相合一》开题主旨报告。
董老师指出,“平衡建筑观”以“情理合一、形质合一、技艺合一”三大核心内涵组成,将“民本精神”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是对“以人为本”概念的一个深度的伴有中国当代性的转译。
在“平衡建筑”观念指引下,建筑师对光的认知一直是神圣而整体的。路易 · 康说过,“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事实上,光是人类感知建筑和城市环境最重要的媒介,对光的组织营造主导了对建筑空间的认知。光不仅塑造建筑的体量、色彩和质感,同时也呈现了建筑的社会性与精神世界;光参与了空间形态的构成逻辑,同时也呈现了空间界面的性格;光也表达建筑的情绪与场所的氛围;光还传播文化信息,甚至可以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段,表现城市美学,激发城市活力,传播在地的文化。
在“平衡建筑”观念指引下,建筑师对光的认知一直是神圣而整体的。路易 · 康说过,“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事实上,光是人类感知建筑和城市环境最重要的媒介,对光的组织营造主导了对建筑空间的认知。光不仅塑造建筑的体量、色彩和质感,同时也呈现了建筑的社会性与精神世界;光参与了空间形态的构成逻辑,同时也呈现了空间界面的性格;光也表达建筑的情绪与场所的氛围;光还传播文化信息,甚至可以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段,表现城市美学,激发城市活力,传播在地的文化。
董老师结合近年来我院的建筑光环境实践案例,阐述光环境设计与建筑环境的互动关系。
大禹纪念馆
通过对多环境要素的平衡,营造出建筑的性格与特质,纪念馆与天光、大地、城市浑然一体。通过天光漫射组织核心纪念空间——没有安放大禹像的三层通高的冥想厅,渲染出神性而非具象的混沌氛围。
北纬30°展示馆
由我院更新的绍兴北纬30°展示馆,则通过对光线透明性的细腻把握,赋予了这个建筑更多传统与时尚交织的文化意味。尤其是灯光的色温调节,营造出对古城历史和远方的自由想象。
西湖大学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如何坚持理性思考中的人本思想,更需要合乎情感和学理的统一。在西湖大学的设计实践中,我们提出“优雅地亮,诗意地暗”的光环境营造理念。自然采光和人工布光表现出理性思维,强化了“学术环”集约、共享、高效的特点。这种回归理性的内透式的照明设计,更强化了学术环的教学特征,让校园增添了更多的现代书卷气息。
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
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则在注重功能性理性照明的基础上,对重要节点的设计提出了新的尝试。这种内透式的功能性照明设计,更加体现出现代学院的宁静与学术氛围,让水面即作为建筑在地性文化的表达,同时让它也成为建筑照明的重要载体。
紫金小镇B1楼
紫金小镇B1楼(我院紫金院区办公楼)作为目前全国装配率最高的项目之一(装配率为96%),是住建部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2023年被主动式建筑国际联盟评为“第四届Active House Award中国区建筑设计竞赛总冠军”。该楼的照明设计特别重视建筑构件的精确细节,从竹形到竹影,无不希望表达工业化也有诗意。
竹林中光影的变化,让空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让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充满了人文气息。这些构建的精准细节在不同的光环境下,彰显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一致性。这种从外到内、从人工光到自然光的光环境营造,是只有充分把握建筑本体特征才能达到的,这也是建筑照明设计的核心要义。
在“平衡建筑”观念指引下,照明设计在寻求“情理合一,形质合一,技艺合一”中展现光线的自由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促成建筑和城市和合共生的社会理想,让民本精神在与城市、社会、自然的互动之中平衡、共生!
我院光环境所所长王小冬同时受邀并作《理想城市 理想更新》主旨报告,介绍我院在近年诸多城市更新案例中的照明设计实践,并指出 “人”始终是在城市更新的各种复杂生态系统中的核心。
主一一编
责任编辑
栏目主编
编一一辑
视觉统筹
平面设计
丨周家伟
丨李丛笑
丨李丛笑
丨严雅萍
丨赵丿强
丨杨丿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