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中国的校园足球中有一个现象,小学低年级时,足球兴趣班、俱乐部都呈现爆满状态,到高年级逐渐减少,进入初中后就突然出现了断层。“12岁退役”是中国足球青训体系建设中的一个堵点。在初中,背负着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的足球少年会面临一个抉择,要么全力投入到足球训练中,争取进入职业化通道,要么离开球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化课学习当中。
这样的选择,在现今的中国青少年人才培养中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毕竟能进入职业梯队的孩子凤毛麟角,而这样的无奈更多是家长们所做的一种“理性”的选择。那么,如何解决“12岁”退役的问题?
在很多家长的观点里,学习和职业足球是两条永远不会汇聚的平行线。职业球员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没有精力花在学习方面。
答案是当然不。踢足球虽然是一项运动,但球员在场上如何组织防线、假动作突破个人防守以及与队友配合,在场下如何领悟教练的指导以及听懂外籍教练员的教课都需要思考和理解。说足球是一项集技术和智慧为一体的运动毫不为过,优秀足球运动员需要文化底蕴支撑,反过来,健康的体魄、坚韧的品质和合作的意识,又是孩子们能够从足球、从体育中得到的。体育教育遵循的长期主义,是青少年在人生旅程中应对一切变化的坚实基础。
无论是国外先进成熟的体教模式,还是国内体教融合的积极尝试与改革,让孩子们能够兼顾学业和体育已经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的一种可能性。训练、学业二者不是相互矛盾的。相对于在学校中经过12年苦读的普通学生,足球运动员在文化课上花费的时间或许有所限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职业足球之路发展受限的球员们无法完成从追梦者到大学生、社会人才的转换。有的人虽然没有走上职业足球之路,但通过大学的深造,他们继续在足球相关的行业深耕,以裁判员、教练员甚至是协会工作人员、足球产业管理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足球梦想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用自己的学识为足球创造更大的可能性,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而且,各类体育项目中不乏训练与学业兼顾的榜样故事。谷爱凌、郑钦文们已经用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开拓出令人瞩目的成功之路。也正是有了这些榜样的引导,让人们看到经过提早规划、规范专业的学习训练,越来越多青少年可以在学业与体育专业训练间找到平衡。规范化、职业化的体教培养体系也让孩子们距离职业体育的梦想更近。近几年,日本足球发展迅猛,也成为中国足球学习的样本之一。目前效力于英超布莱顿足球俱乐部的日本球员三笘薫可以说是全日本乃至全球炙手可热的球星之一,与很多足球明星的成长道路不同,三笘薫正是从日本的校园足球体系中成长起来的。2016年,高中毕业的三笘薫没有选择签约任何职业足球俱乐部,而是考入了位于茨城县的筑波大学。在进入职业足球队之前,三笘薫正代表筑波大学校队参加比赛。这对于中国足球从校园走向职业又有哪些启发?为了能够打通“足球少年”的升学之路,解决12岁退役的问题。对此,杭州不久前召开了一次高规格会议,明确提出“建立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体系”,实施长学制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紧密衔接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打通足球人才培养通道。具体而言,杭州将确定2-4所足球特色高中作为“市队联办”学校,明确每一个区(县、市)分别对应1所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学的足球人才培养通道;在高等教育层面,将依托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筹)等高校,共建2-3个足球学院、足球班,实施长学制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如此一来,可以说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毕竟,尽管踢球达到金字塔尖很难,但如果孩子对足球真的热爱并且能够通过足球找到另一条出路,家长们也乐见其成。杭州滨江区的江南实验学校,在全国校园足球的开展中创造出了“滨江模式”,原因之一是江南实验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和初中都在同一个学校踢球,学校对校足球队的队员有一个持续的发展规划。并且近年来不断有学生通过足球特长进入了杭二中、同济大学这样的名校,让孩子和家长都看到了希望。2024年,杭州市区高中共招收了94名足球特长生,占特长生招生人数的12.2%,是体育项目中招收特长生最多的。中国社会再也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当奥运冠军、知名运动员不断传播正能量,成为一代人的偶像的时候,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愿意让孩子从事体育这一职业,而是担心孩子因为练体育而失去了在社会立足的机会,因此,当解决了升学这一痛点,让足球少年进可攻、退可守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家长和孩子走上绿茵场。在中国足球亟待振兴的当下,不少观点中,都提出中国足球振兴不能“急功近利”。在某种程度上,杜绝“急功近利”不仅是在足协以及青训俱乐部方面,让某些家长摒弃功利思想也是其中必要的环节。由于足球运动的特殊性,一名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往往要在孩子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始,在这个时期,来自家庭的支持必不可少,这也是孩子成长中教育的一环。虽然足球是青少年锻炼身体、培养兴趣、拓宽视野的优秀运动,但另一方面足球场也是残酷的。不仅因为足球运动员需要面对较为严苛的体能考验,更因为足球运动需要经常面对失败和挫折。每当遭遇失败或者挫折之后,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产生“打退堂鼓”的想法是再自然不过。而作为家长,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有效地引导,甚至在某些时刻需要“狠下心来”,才能让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可惜的是,现实中就有很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面对孩子的逆反情绪,家长往往以“拗不过”为借口,让孩子与足球运动分别。更有甚者,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在孩子遭遇一些磨难、受到一些挫折时,首先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他们认为足球运动这项极具对抗性的运动不适合他们“娇嫩”的孩子,因而产生放弃心理。此外,就如之前所说,足球是一项特殊的运动,其特殊的一点就在于这是一项多人运动,并且不是每一个在场上的运动员都会有高光时刻,例如在中卫、后卫位置上,是需要作出一些默默奉献的。但是,作为掌上明珠,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主角”。部分家长也确实存在不甘心孩子在场上踢不上他们心中所谓的“好位置”,进而让孩子放弃足球之路的情况。也有部分家长比孩子更注重比赛输赢,在孩子所在的队伍连续输球的情况下,就考虑让孩子换条赛道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因此,在足球振兴的道路上,家长的观念转变或者说观念的“升级”也很重要,无论是面对输赢、面对挫折还是面对苦难,作为青少年足球幕后的支持者,家长的态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孩子未来足球之路是否走得通,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足球未来的根基建设。
↑推广
编辑:孔乐佳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