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操作中,困难仍旧存在。浙江的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55天,而绝大部分场地是不设顶棚的室外场地,加上天然草皮在雨后不可用时间较长,这就直接导致了场地总体利用率不高。
此外,在浙江一些地区足球普及率不足,部分群众对于足球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与其他项目相比,足球运动的参与率较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建设足球场地的积极性。
在振兴足球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足球场地”“要让更多足球场地向群众开放”之类的呼喊从未停止。为了响应政策、满足百姓呼声亦或是符合发展定位,一些有基础有实力的城市近几年开始兴建足球场地,一些即便是在财政以及城市空间上捉襟见肘的城市也在想方设法,通过利用一些城市金角银边或是开放校园场地等办法,为增加群众可用的足球场地做出努力。
不可否认,一系列为增加百姓足球场地面积的各种措施,确实为各地普及足球运动、满足爱好者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能看到,部分地方将此视为“政绩工程”,一开了之、一建了之的例子层出不穷,我们必须意识到,开放足球场地这件事不能是“一家之言”,是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将一块场地物尽其用。
诚然,相对于羽毛球、篮球或是其它球类的场地,足球场地的确要“金贵”一些,因为无论场地采用的是人工草皮还是天然草皮,其所需维护的经费和次数都是其它球类场地不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一旦维护不到位,那么场地就面临荒废的可能。
故此,对于足球场地来说,一旦建好了、开放了,就要有长期维护的意识,前来运动的广大群众同样需要有维护意识,如何遵守场地公约,如何让场地的“寿命”延长。
当然,在开放足球场地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因为场地的利用率低,导致足球场地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
球场开放,必然会产生管理、维护的责任和成本。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开放机制,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运营,由机构整合区域内的公共球场资源,实行俱乐部制,由社区居民自愿加入成为俱乐部的成员,缴纳很少的会员费,成为会员并预约使用,同时招募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场地管理、服务等。
总而言之,足球场地的建设与开放,不能仅是一锤子买卖,它需要多方的努力“呵护”,才能让这些振兴足球的最基础单位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由于标准足球场占地面积大、投入高且对场地设施水平及后期维护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故而目前国内足球场地严重不足,不少人因预约不到场地或场地条件简陋而渐渐放弃了足球转而投向其他的体育运动。
约上一群球友,找块场地驰骋绿茵,难不难?
这个看似只需给出“是否”的命题,其实并不容易回答。当下,花钱去城市草皮和人工草皮足球场踢球成本不菲。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并不多,能用于足球运动的场地就更有限。在城市足球场地本来就不“富裕”的情况下,如今业余足球运动更是受到飞盘等运动的“挤压”,逐步撤出城市中心地带。
相比一线城市,不少中小型城市的足球场地并不充裕。除了每个城市都有的体育中心外,大部分设施完善的足球场地集中在校园。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向公众开放。
如果连爱踢球的孩子都经常遭遇“家门口踢球难”,人们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就会受挫。也让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样的场地是我们需要的?
促进足球运动的正常化、常态化。我们需要的是开放久、维护好、离家近、价格低的公共场地。城市增加公共体育资源,解决市民没免费场地踢足球的难题。
其间,当勇于突破,勇于创新,对一些不甚合理的规定进行改良,对公园等设施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努力增加城市的足球土壤。另一方面,利用篮球场地等塑胶地面,改造成可进行足球等多个项目的多功能场地不失为一种提高场地利用率的好方法。
足球场地不止标准的11人制这一种,可以利用“金角银边”建设嵌入式场地,让5人制、7人制、8人制、笼式足球场等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时,还应进一步引导高校和中小学在非教学时段向社会有序开放足球场地,以共享呼应群众需求。
我们总是在电视上看别人踢球心潮澎湃,转身下楼就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只有让“家门口”的公共足球场地更多,才能让老百姓不再“踢球难”。
↑推广
编辑:苏碧青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