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太村这一堂家门口“微党课”,七旬老党员火仲舫讲到了老乡们的“心坎”里……

民生   2024-09-27 19:58   宁夏  

赓续红色血脉

永葆政治本色

- 火仲舫老师微党课宣讲活动 -


时间,中秋节前夕。

地点,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

活动中心背景的横幅上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喜迎中秋话团圆”。现场摆上了圆桌,桌子上摆放着一碟碟的月饼和水果,与会者面前也摆上了一盒盒精制的“义工月饼”。另一侧的桌子后坐着一排白衣天使,与之相呼应的是几把椅子上坐着同样披白大褂的人——他们是义务理发师。他们分别进行义诊、义务为群众理发。百余名老人和妇女带着孩子高兴地坐在椅子上,品尝着月饼和水果,不时将喜悦用手机分享给远在外地的家人和亲戚,一向偏僻的红太山村,沉浸在欢声笑语之中。

组织策划这种活动的是自治区团委驻村工作队、西吉县王民乡党委、西吉县王民乡人民政府、宁夏义工志愿服务联合会、固原市驼铃志愿服务中心,当然还有一些奉献爱心的村民。

在这种氛围中,宣讲微党课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来这里宣讲党课,我当仁不让。面对乡亲们,我感慨万千。这里与我的故乡火家集接壤,滥泥河把我们两个村子隔开,分别归属于将台堡镇和王民乡。小时候的20世纪60年代,在下游葫芦河与滥泥河交汇处的兴隆镇打了水库,积水溯流而上,使滥泥河河水猛涨,形成了堰塞湖,阻隔了两村人的来往,也为调皮捣蛋的放羊娃提供了隔河骂架的屏障。放羊娃们打着响鞭,唱着随意编造的《押麻歌》,叫骂对岸的人。那些《押麻歌》本来就有原始的粗俗,真是难听极了:“押一麻响三声,老子……”。今天表述起来也难以引用。一开始是个别人单独为之,后来渐渐地就不断有人加入,再后来两个村干脆自然组成了“骂架队”,一有空闲时间,双方就站在碧绿的河水对岸,选派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打着响鞭,扯着嗓子吆喝着《押麻歌》,展示各自的“风采”。如今想起来,不啻是一种原始野性的回归。原本彼此亲密来往的村人,由此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尽管后来水库因存在价值不大而被放流,河水回归原位,但两个村子的人的感情却无法彻底“回归原位”。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们村的人进入红太村的岔河割茅草,返回时遭到红太村一帮人围攻,混战中,双方都有人被打得鼻青脸肿、口鼻流血,我们跑不动的小孩子也遭受惊吓,我便是其中之一。

火仲舫老师为老乡们分享微党课

时隔60年,当我站在这块特别的地方分享党的光荣传统,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候,当年打响鞭、唱《押麻歌》最起劲的灵子就坐在我的身边,我们双手相握时久久不愿松开,还差点儿拥抱起来了。为此,我的宣讲格外认真。我从八十九年前(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途经附近的兴隆镇、单家集,出台《三大禁条》《四项注意》,留下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历史佳话,以此切入,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和伟大意义,然后回归现实,以具体事例来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也许我讲得动情,也许勾起了一些人的追忆,我刚刚宣讲结束,就有几位老乡向我走来,握住我的手连连抖动。有人用沙哑的口吻询问我:“老连手,你还认识我吗?我叫谢某某。小的时候咱们骂过仗……”“我叫王某,小名狗娃子,估计你想不起我了!”

一提起名字,我自然就认出他们来了!

我们在寒暄中提到小时候的事情。老谢感慨地说:“咱们小的时候,饿着肚子,光着脚,连鞋都没得穿,还骂仗、打架,泼实得很。你看看现在,今天这场面,咱们小时候想都想不到。你讲得真好!”

老王接着说:“就是,从小看大哩。咱们小的时候那个样子,争天吗夺地哩?要是晓得你讲的这些道理,也不会搞得两个村子的人像个乌眼鸡。”

离开了红太村,我的脑子里闪现出一系列的念头。最感慨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于每一处细节,应该从最细微处着眼,从最具体的事情做起。

今天的微党课,会在更多人的心中激起涟漪。


   投稿丨火仲舫

   编校丨周新颖

   审核丨吴金霞




宁夏义工志愿服务
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全国学雷锋九典型”之一。不一样的公益,不一样的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