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是拍摄于50年代,地点为台北寓所,照片中的阎锡山独自坐在床边,神情落寞,特别凄凉。
晚年的阎锡山来到台湾,虽然生活无忧,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却从未减退。他没有子女陪伴在身边,感到孤独和无助。最终,他因为突发性的心脏和气管疾病去世。阎锡山这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他在中国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一、阎锡山临终遗言内容
丧事从简方面
一切从简,不宜奢。这表明阎锡山希望自己的葬礼不要铺张浪费,可能是他在经历了一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对物质和形式上的东西已经看淡,也可能是考虑到当时自己的处境以及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希望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结束自己的身后之事。 收挽联不收挽幛。挽联和挽幛都是葬礼上表达哀悼之情的物品,但他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对待,可能挽联相对挽幛更为简洁,符合他丧事从简的要求。 灵前供无花之花木。这一要求很独特,可能与他的某种信仰或者对生死的独特理解有关,无花之花木或许象征着一种质朴、宁静的状态,与他希望简单、低调的葬礼氛围相契合。 出殡以早为好,不要久停。希望尽快完成出殡仪式,不做长时间的停留,这也体现了他对葬礼过程简洁快速的期望,不想因为自己的葬礼而带来过多的繁文缛节和麻烦。
不要过于悲伤,放声大哭。这是阎锡山遗言中最令人费解的部分。他要求家属不要放声大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方面,他可能已经看淡了生死,认为过度的悲痛哭泣是没有必要的,他希望家属能够以一种较为平静的心态面对他的离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自身在台湾的处境等因素,不希望家人因为过度悲痛而引起不必要的关注或者麻烦。
墓碑刻他的思想日记第100段及第128段。这两段日记内容可能包含着他一生的感悟或者想要传达给后人的思想,通过刻在墓碑上,希望后人能够了解他的某些理念。 七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灵》一遍。《补心灵》可能是阎锡山自己创作或者非常推崇的作品,他希望家人在他去世后的七日之内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来缅怀他,也可能是他认为这部作品中包含着能够慰藉家人心灵或者对家人有所启示的内容。
二、阎锡山临终遗言相关的生平背景
(一)阎锡山的早年经历与崛起
(二)阎锡山的政治生涯起伏
军阀割据与地方统治
阎锡山从日本回国后,在山西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成为晋系军阀的首领,被称为“山西王”。他在山西有着很强的统治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包括军事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例如,他在山西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在军阀混战的时期,利用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与各方势力周旋。
在抗日战争中,阎锡山的态度比较复杂。他一开始打着抗日的旗号向国民党要钱,同时喊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想向共产党要兵要人,但等兵马钱粮到位后,他又缩在城中迟迟不肯出战,最后把国共双方用来抗日的资助充当了自己的家底。不过,由于山西的地理位置重要,阎锡山处于国共与日军之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冲和制衡的作用。例如,阎锡山在某些时候也与日军有过摩擦和战斗,同时也和共产党有过合作与对抗的情况。
解放战争中,阎锡山紧随蒋介石步伐,对山西各地的解放军发起攻击,但他的部队不敌解放军,战场局势很快被扭转,他开始逐渐失去对山西全境的掌控。1946年4月太原解放,阎锡山逃往南京。之后他利用蒋介石和李宗仁的矛盾,通过四处拉拢国民党内高官、行政参政两院元老,给自己弄到了国民政府行政院的职务。然而,随着国民党的节节败退,他的美梦也很快破灭,又开始了逃亡之旅,最终逃到台湾。
(三)阎锡山在台湾的晚年生活
政治生涯的衰落
到台湾后,阎锡山的政治生涯遭遇滑铁卢。蒋介石战胜李宗仁后于1950年夺回大权,任命心腹陈诚担任行政院长。阎锡山逐渐失去政治地位,他主动把行政院长的位置让了出去,之后虽然还是国务资政,但已不怎么管事,开始逐渐远离台湾的政治中心。
阎锡山晚年生活相对简单,在阳明山过着一种类似隐居的生活。他买了地修理农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老农的生活。他的生活与之前的身份形成了巨大反差,从曾经的“山西王”、行政院长等高位,到在台湾过着普通甚至有些清苦的生活。他的侍从人员也从刚来台湾时的40多人减少到去世前的不到10人,在他病重住院期间,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发妻和秘书。
三、阎锡山临终遗言可能蕴含的意义
(一)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二)保护家人的考虑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在台湾的政治环境下,阎锡山可能担心家人放声大哭会引起过多的关注。他曾经是国民党的高官,在政治舞台上有过诸多经历,虽然到晚年已经远离权力中心,但可能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政治风险或者社会舆论压力。如果家人在他的葬礼上放声大哭,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或者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他也可能是出于对家人的关心,不希望家人因为他的去世而过度悲伤。放声大哭可能会让家人沉浸在过度的悲痛之中难以自拔,影响他们日后的生活。他希望家人能够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好好地生活下去。
(三)反映其一生的思想沉淀
从遗嘱的其他要求看
他要求墓碑刻上自己思想日记的特定段落,以及家人在七日之内读他的《补心灵》,这些都表明他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家人和后人。他的临终遗言“不要放声大哭”可能也是他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希望家人能够以一种理性的、符合他思想理念的方式来对待他的死亡。
阎锡山一生从政从军,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成功,他在晚年可能对自己的一生有了深刻的反思。他的遗言可能是他在总结自己一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家人的一种告诫或者期望,希望家人能够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以一种不同于常人悲痛哭泣的方式来纪念他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