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10月23日,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开展2024年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第二次监测时,首次监测到伦式孟加拉鲮(líng)和花䱻(huá),其中伦式孟加拉鲮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当时在赤水河干流斑鸠井断面监测到这两种鱼,我们特别惊喜,它(们)的颜色非常艳丽,很漂亮。这说明赤水河的水质在逐渐地变好,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的态势很明显。”当时在监测现场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威信管护站站长赵祖权说道。
伦式孟加拉鲮体长,整体呈青黑色,鳞片中夹有橘红色斑点,具有金属光泽,喜清澈干净水质。花䱻整体呈银灰色,体侧具多数黑褐色斑点,常聚居或出没于沿岸长有青苔的石缝、木桩等障碍物附近,以底栖无脊椎动物、虾、昆虫幼虫等为主食,为偏肉食性鱼类。
此次监测到的伦式孟加拉鲮全长22.4cm、体长17.9cm、体重122.5g;花䱻全长19.7cm、体长16.8cm、体重76.9g。同时再一次监测且放归了一条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
这是赤水河开展全面禁渔的成果之一。2017年1月1日起,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这是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全面禁渔的一级支流。
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赤水河被纳入保护区,其中云南段流域涉及昭通市的镇雄县和威信县2个县。
赤水河奔流不息,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让白鹭能随时在河边觅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向奔赴”。近年来,威信县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落实赤水河保护治理“1535”工作思路,聚焦“禁建、控种、拆违、治污、转产”五个重点,大力推行“1110”管护机制、“三有五不”保护公约,积极扛牢源头治理责任,在沿河布设了斑鸠井、二龙抢宝等4个生态观测点,进行常态化调查监测,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修复,让水生生物资源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鱼类的多样性对整个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段流域鱼的种类从2020年初的36种到2023年底的42种,后续又持续发现了长薄鳅、伦式孟加拉鲮和花䱻。赵祖权说:“全面禁渔7年来,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逐步突显,一些多年未曾监测到的鱼类现在监测到了,鱼类物种多样性稳步提升,金沙鲈鲤、石爬鮡等部分珍稀特有鱼类从‘偶见种’变为‘常见种’,种群结构明显改善,整体资源量逐步提升。”
来源:威信融媒记者 姜航
责编:王 倩 兰 翔
初审:曾雪梅 方绍泽
二审:夏 沁 刘相云 马 远
终审:王定松
投稿邮箱:wxxwt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