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韵传情·八闽文化艺术海外推介之八十四】叶发础:化用之功存乎一心

文摘   2024-09-06 10:13   福建  

叶发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政协书画院特聘书法家、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书法作品两次荣获福州市人民政府“茉莉花文艺奖”、首届福建省书法兰亭奖一等奖、第三届福建省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大力弘扬福建精神”对联书法大赛金奖等,入展中国书协成立30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等。部分作品勒刻于湖南常德诗墙、开封翰园碑林、福州市商会旧址等处,并被西泠印社、中国文字博物馆、赵朴初纪念馆等单位、藏家所收藏。

化用之功存乎一心

文 | 崖虎     图 | 叶发础

闽江水流过壶江岛就进入了大海,一片不大的壶江岛就象王冠上的宝石,镶嵌在闽江这条巨龙的头顶。叶发础就出生在这里,并走上了书法之路,大江与大海交织而成的“水”也成就了他特独的书法风格。

草书《赵子昂诗》

初识发础兄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壶江岛有一个书法活动,虽然是村一级的,但场面之壮观超乎我的想象。当时我便心生诧异,心想:风土如此,必出大家。在诸多作品中,发础兄的作品格外突出,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度。“气度”二字也是行文至此自然的跳出,我想了想还有什么字可以更准确呢?气势?气概?气象?都觉得不妥。气势偏猛,气概偏正,气象太泛,唯有气度可以表达。如果再将气度形象化,便得出一个“水”字。老子云“上善若水”,面对叶发础的书法作品,我便想到了这四个字。水,腾云化雨,上天入地,至柔,亦至刚;无形,亦无不形。上善者,必得其能而成其事,成其事又转化在无为之中,以至动静相宜,性静神逸。书法之上善者亦如水焉。

发础兄的书法已具大家气象,否则就不会有“水的气度”。由于气度潜于内在,容易被外法所伤,如果一味博取眼球,难免外张之气过甚,虽得一时之快,却经不得久审长考。时下这类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发础兄能潜心于内修,张罗内在,蓄力积蕴,入静得逸,实在难得。基于他现在的年纪,似乎有点“少年老成”之感,细究之下,也是必然。他成长于北纬26度的东南沿海,那里气象万千,大海或静如处子、缱绻迷离,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每一天海天交接处的日出日落,沙滩上纵横恣意的蟹迹涂景,以及渔民劳作背影与潮涨潮落相交织动态张力,都渲染、构建着他的精神内蕴。从他的作品里,可以感知他对这样一方自然与人文的感悟,并转化为他的书法语言的内在艺术逻辑,且随着阅历与学养的日积月累、在书法道路上的追古索今,而进一步沉淀为理趣,乃至虚静圆通。

隶书《楚石梵琦禅师诗》

隶书《智圆行方》

从书法角度说,书家的把控能力是其核心。把控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长期勤学苦练并善于领悟转化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形成属于自己的书法力道的抒发逻辑。常人临帖往往重形看线,辗转于点画章法之间、疏密留白之处,这只是学了表象,其实这些表象的后面是缘于书家特定的力道施为。古今书家,意态万千,并非着意造作于线形,而是形成身的力道的抒发逻辑,以致法度天成,风貌殊异。风格是对形式与内涵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深刻是对历史溯源的抵达,独到是对文化与生活的自我觉悟,由此生成的艺术“语言”,在“无”与“有”之间开打通道,信手借力游心,成就风格。

行书《王维诗一首》

其实,风格看上去只是现象,而实质是一位艺术家长期实践并加以理论探索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逻辑。就书法而言,其基础与技法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区别只在使转之间而产生的气度,并因此将艺术的审美通过矛盾交织予以升华。中国书法的审美基调离不开几千年文化传统,现代书法的发展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创新中求其拓展。艺术审美是一种矛盾升华,老辣而含蓄、性静而神逸、守拙而天真,是已经沉淀为经典的审美内涵且不可动摇的支柱。这些,在发础兄的作品里,我们都可以读到。

行书《集司空图句》

发础兄的个人面目成型较早,在二十多岁时就有了。那时我就有了“触目惊心”的感觉,惊心于他的气度,因为他的作品已明显的具备了书家的心气布局。书家胸中得有五气:底气、浩气、文气、义气、胆气,五气合一,就有了心气。做人得低,心气得高,二者俯仰相应。心气本身只是个现象,抑扬顿挫、施展腾挪之间的布局才见功夫。中庸说:喜怒哀乐不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中的拿捏之道便决定了书法的面目。这么多年来,发础兄的拿捏之道更加纯青,正如他的名字“发础”,有底气、有抒发,因此坚实,以至严谨,又游乎逸趣,纵向摇移,横向勾搭,于内敛墨简捷,而外拓势及虚,故笔势若即若离,而意蕴深植,已进入忘技无套不落俗的境界。

行书《丘逢甲羊城中秋》

发础兄书法,于我而言,于其说对其现状感兴趣,不如说更关注他的未来。因为,我对他追求的方向与层面有着自然的关切。为写这篇文章,我特意专程拜访他的工作室,用一个半天时间与他聊书法。他曾多年苦苦追索先贤笔墨,多年一帖,反复操练,且每练每深,愈深愈练,直到兴致空前。一帖多年,多帖如此,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呢?寻踪觅迹,工勤业精,容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也容易;能够出神入化的,又有几人呢?就算集了大成,有了面目,能不浮光掠空、沽名钓誉而渔利者,就更少了,若有,他们又在干什么呢?他们在“回炉”,在挑自己的刺,刮自己的骨!正如发础兄至今依然对自己梗梗于怀,挑剔线条里外的维度和筋骨肉、精气神,而今尤临帖不掇,继续研古悟今,取魏晋风骨,采唐宋法度,集明清墨韵,广博先贤之法脉,觉悟今朝之体认。

篆书《行事立身联》

历练以拓眼界,而后无眼界,而后无意识界,这里头有两个字很重要,就是“悟见”,悟见以致良知。文化,道之载体。书法走的是文化线路,若走入商品,也就就败了。书法家宜多讲学,讲学不但是为谋生,从书法的角度看,讲学则是整理提炼升华的过程。自古以来,智者大多好讲说不好著述,他们留传下来的东西往往是别人的记录。王阳明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不说则无,一说即有。智慧灵通之时,口述随心而化用。这些年来,发础兄在工作室教学之余,还常外出授课、交流、研讨,这些不仅不会浪费时间,反而触发了他的思维。时下,他正进入新的书法演进阶段,将教学、临习、创作统一于对书法的思考之下。我们可以期待,他的书法必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审美层面!

(本文原标题:《化用之功存乎一心——我眼里的叶发础书法》)

来源 | 福建侨报

 崖虎    图 | 叶发础

编辑 |“同心福”融媒体工作室 



侨号 CHINESEHORN
联结全球华人,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八闽乡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