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经,遂昌黄铁矿
因绵延久远的开采历史而“千疮百孔”
如今,遂昌黄铁矿
已通过对症下药成功“去疴”
完成了华丽转身……
前不久,遂昌黄铁矿地下水污染治理项目以高分通过生态环境部考核评估,为国内外老矿山同类型污染治理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遂昌黄铁矿位于遂昌县濂竹乡治岭头村,自清代嘉庆年间(1800年左右)持续开采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废弃后遗留了大量地下采空区、坑道和废石堆场,导致大量富含重金属的矿山酸性污水产生,对下游生态环境及公众健康造成了广泛影响。
为解决这一难题,当地政府和企业已开展30多年的综合治理,虽然基本控制了“显性”的地表污染源,但“隐性”地下污染源产生的酸性涌水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治。因此,如何快速精准有效“破局”,成为了当地政府和企业一直研究的课题。
生态是遂昌最靓底色,必须得到最严守护。2019年,遂昌县以生态环境部建设水污染防治中央储备库为契机,以废弃井封井回填为主要工作内容,成功申报遂昌黄铁矿地下水污染治理项目,于2020年3月入选首批生态环境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
“我们将通过三年三期的系统施治,最终实现源头有效减量、末端达标排放的目标。”丽水市生态环境局遂昌分局总工程师吴振晖补充说,由于矿洞均在地下分布错综复杂,地表水-地下水水文过程交互,枯水期、丰水期受地质条件和地表降水影响程度不同,相较于地表治理难度要大很多。
为此,项目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大量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了“污染源头削减”+“污染途径阻控”+“污染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思路,并通过对应实施“采空区充填”“防渗覆盖+清污分流”“电石渣中和+人工湿地+微生物还原”三大措施,综合运用“用-堵-疏-治-管”新模式,成功将酸性污水涌水量减少了84%,剩余水量的主要污染指标则经末端处理后达标排放,真正打通了老矿山治理“最后一公里”。
“该项目的成功不仅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有社会价值、学术价值。”遂昌黄铁矿地下水污染治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南方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杨丽红告诉记者,通过项目的实施,她们团队编制形成了3项技术标准,获得了5项实用新型专利,编写了8篇论文,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
为全方位展现项目的经验做法,该项目团队还利用治理后的矿硐等工业空间,精心打造矿山酸性涌水治理科普基地,利用图文展板、音频视频、互动沙盘模型等多元形式,全面展示矿山酸性涌水形成过程、环境问题和治理模式。自2024年6月对外开放以来,该基地已累计接待人数约3000人次。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进一步擦亮了遂昌生态底色,也为县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下步,我们将持续聚焦治理‘后半篇文章’,扎实做好日常监测和运行反馈等工作,不断加大对该项目形成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努力为国内外矿山治理提供更多‘遂昌经验’。”丽水市生态环境局遂昌分局局长杜维涛表示。
更多新闻
记者/龚隆淼 通讯员/曹烨晔
责编/李辰 审核/张巧燕 监制/杨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