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积极探索,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把握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方向定位,率先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一体化建设,建立“1+5”的市县一体化监测体系(1指1家市级监测站,5指海安、如皋、如东、启东、海门5家县级监测站),推动构建市县“监测一盘棋”“感知一张网”的大监测格局。
“1+5” 构建一体化监测体系
空气质量状况、污染变化趋势、水环境图景……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平台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市水、气、声等各类监测数据,可以直观感受到城市生态的“脉动”。这个“超级大脑”还能解析全市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监测设备、监测人员、监测业务等信息。
根据垂直管理改革后设区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求,南通从市级层面研究探索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新机制,整合市、县两级环境监测资源,推动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1+5”的生态环境监测组织架构,编制并印发《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一体化建设方案》以及能力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管理平台等系列配套方案,逐步形成上下统一、分工合作、完整有效、兼具特色的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市、县两级监测站实施“一站一策”,聚焦应急、海洋、挥发性有机物、固废和重金属等监测能力提升,实施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
2023年全省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规范化建设评定中,南通市、县6家监测站全部第一批次通过评定,其中4家被评为A级、2家被评为B级。
数字化赋能 推动监测“新”力量
“18时13分47秒,A样品待扫码,B样品正进入待检测区域……次日0点25分57秒,全部样品已完成检测……”智慧无人实验室系统电子屏上,自动检测线的工作“进度表”一目了然。
“前一天晚上6点多最后一批50个样品入库,第二天凌晨已经全部检测完成。”监测人员感叹,以前全靠人工监测,生态环境监测人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智慧实验室打破了对人工的依赖。
智慧实验室看不见人,只有实验分析仪器全自动“生产线”。送样机器人会根据设定好的线路,机械臂将样品轻轻提起,稳稳放入“工位”,样品分配、试剂添加、分析检测等流程不再需要人工参与。“智慧无人实验室系统”以自动化、模块化系统管理方式,完成批量样品分配、测试和数据报送,整个监测分析过程全部依据相关技术规范,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性,同时又能提高实验分析工作效率。
水质监测实验室全自动分析技术、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无人运维”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声纹特征智能识别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污染源现场监测全过程留痕溯源技术……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过程。
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将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建设、同步运行,推动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协同管理,数字化展现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资质库、设备库、人员库、标准库、方法库、点位库等信息,全过程、全要素记录各类监测活动,实现监测业务可视化、监测过程标准化、监测质控程序化管理;以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为手段,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电子自动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将远程监控、位置共享、资源调度、数据采集、线上流转等功能进行集成,推动实现执法监测、应急监测过程全覆盖、行为全监控、数据全溯源。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构建了“一套体系、多个场所运行”的质量管理模式,形成监测数据高质量、监测管理高效能、监测支撑高水平的监测管理新体系。
智慧监测 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立足全市环境执法、环境监管、污染攻坚等服务支撑,不断夯实执法、应急监测核心业务能力,强基固本、强基赋能、强基增效。
硬件装备方面,配齐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便携式气质联用仪、无人机、无人船等执法监测、应急监测设备,添置流动注射分析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自动化、高精度、高通量的分析设备。
队伍建设方面,常态化开展执法监测、应急监测等业务培训,全方位、多领域开展练兵活动,精心培育监测技术能手,让“验证考核、现场实战”成为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成长的“磨刀石”。
能力提升方面,南通市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积极扩展废水、废气、辐射等监测能力;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已形成满足日常执法监测、应急监测的相关监测能力,不断强化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服务支撑。
执笔绘青绿,锦绣入画来。南通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南通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让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大美图景徐徐铺展,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江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江苏省动员会在南京召开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江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布群众信访举报受理方式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江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布作风纪律监督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