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23 年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成就及未来展望

百科   2024-10-12 14:05   北京  

[中文]王同光,秦海岩.2014—2023年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成就及未来展望[J].太阳能,2024,(07):31-39.

摘 要:作为应对气候危机、实现能源转型的主体能源,风电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自 2014 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状况,选取市场规模,技术实力,产业链与供应链,风电机组出口,发电成本,以及经济、社会、环境价值等维度,结合装机规模、单机容量、叶片长度、塔筒高度、新型技术、出口容量等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风电产业近 10 年 (2014—2023 年 ) 发展取得的成就。同时,针对阻碍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别从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应用场景、技术创新方式、试验与验证体系、电网灵活性、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破解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风电产业近10 年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未来,在抓住“双碳”机遇的同时,找准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风电产业将为中国能源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风电;能源转型;“双碳”机遇;发展成就;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M315/TK81 文献标志码:A

  2014 6 13 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 6次会议上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指明了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1]。10 年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能源结构调整速度显著加快,风电产业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的良好态势,为中国乃至全球推进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各方需要加紧破解横亘于前的诸多阻碍,合力推动风电产业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使其在落实“双碳”目标中“担当大任”。

  本文以 2014—2023 年这 10 年为时间样本,系统分析中国风电产业取得的发展成就,并在总结梳理产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风电产业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1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情况

  2014—2023 10 年间,中国风电产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装机规模、技术水平、成本效益均实现了显著突破,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新的增长极,在带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1.1 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在过去 10 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 1。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CWEA) 的统计数据,2014—2023年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从 2320 kW 倍增至接近 8000 kW。具体来看,2014 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 2320 kW,累计装机容量为 1.15 亿 kW。2020 年,随着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中国风电年度新增装机容量首次突破 5000 万 kW,并在随后几年保持上升势头。到 2023 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高达 7937 万kW,同比增长 59.3%;累计装机容量接近 4.75亿 kW,同比增长 20%。

  风电利用水平平稳提升,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风电发电量为 1534 亿kWh,占全国总发电量的 2.78%;到 2023 年,达到 8090 亿 kWh,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 10%。

1.2 技术实力领跑全球

1.2.1 风电机组大型化趋势凸显

  中国风电技术的大型化趋势主要体现在: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迅速增大、叶片长度的持续增加、塔筒高度的提升。2014 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中,约 87% 为 1.5 MW 和 2 MW 机型,这两款机型在随后的两年中持续占据主导地位,年均占比约 83%;2017—2020 年,2 MW 机型成为中国风电新增装机中的主力;自 2021 年开始,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增大速度显著加快,由 3~5 MW 增至 5~7 MW。

  目前,中国市场批量化应用的陆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已增至 7~8 MW,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达到了 1~18 MW,部分机型甚至向 20MW 级迈进。根据 CWEA 的数据,2023 年中国新增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约为 5.6 MW,其中,陆上的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接近 5.4 MW,海上风电机组的平均单机容量超过 9.6 MW。在新机型发布方面,已有整机制造商推出了单机容量达到 15 MW 的陆上风电机组。在海上风电机组方面,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 下文简称为“明阳智能”) 发布了 MySE 22 MW海上风电机组,以其全球最大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成为业界的焦点 [2];在已下线的风电机组方面,该公司的 MySE18.X-20 MW 机型,其最大单机容量 20 MW 和风轮直径均刷新了全球纪录 [3]。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文简称为“运达能源”) 下线了深远海 16~18 MW漂浮式风电机组,创下了全球已下线漂浮式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新纪录 [4]。在陆上风电机组方面,同期宣布下线的机型中,最大单机容量已达到 11 MW。

  在增加叶片长度方面,随着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中国风电叶片长度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2021 年,中国成功下线了首支百米级叶片,标志着风电叶片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的主要叶片制造商和部分拥有叶片自研能力的整机制造商都推出了百米以上的叶片,且不断刷新纪录。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在过去 15 年间,风电叶片长度增长了近 3 倍。截至目前,中国下线的最长陆上风电叶片长度超过 130 m,最长海上风电叶片长度超过 140 m。2024 年 1 月,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下文简称为“三一重能”)成功下线的131 m陆上风电叶片,刷新了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纪录 [5]。2024 年 2月,由明阳智能自主研制的 MySE292 海上超大型抗台风叶片成功下线,其长度达 143 m,风轮直径达到 292 m,成为当时全球已下线最长的海上风电叶片 [6]。此外,中国还下线了 18 MW 主轴轴承和 20 MW 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齿轮箱则迈入 20 MW 级别。

  在提升风电机组塔架高度方面,为高效利用风能资源,中国风电机组塔架高度不断增加。到2021 年,风电机组塔筒的普遍高度已超过 140 m,而目前批量交付的多个产品已达 180 m 级高度。2023年,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为“金风科技”) 成功完成 185 m 钢混塔吊装,该塔架成为当时全球陆上风电机组最高的塔架。远景能源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为“远景能源”) 批量交付了总高度为 170 m 的钢混塔,其中的混凝土段高度近 140 m。同年 11 月,运达能源安装的一批风电机组采用了超高性能混凝土塔筒,塔架高度达到 180 m[7]。

1.2.2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

  随着风电机组向大型化发展,对叶片核心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市场上开始出现高比模量和高比强度的玻璃纤维材料、高性能碳纤维体系,以及替代芯材等新型材料。

  在工艺方面,风电叶片的制造从整体制造向分段制造升级,分片式塔筒、桁架塔筒等新型结构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此外,作为先进探测技术的代表,激光雷达在风电产业中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其可以在减少阵风对风电机组冲击的同时,优化风电机组发电效率。

  此外,叶片涡流发生器、叶尖小翼等增功气动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风电机组的发电性能 [8]。

1.2.3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近些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风电产业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风电场选址环节,基于中尺度建模技术、卫星遥感物理建模技术和高精度风电场微观选址技术的智慧选址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费时、低效方式。在风电场运行过程中,借助现有技术,通过感知和预测所处环境的变化,系统能够自动采取不同控制策略,实现“降载增寿”、提高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在运维环节,通过在风电场安装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结合资产完整性管理理念,使故障维修从事后转向事前,逐步走向预防性维护,并在运维方案定制和成本优化方面开始发挥作用 [9]。

1.3 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

  中国海上风电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技术积累,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中国海上风电的年度新增装机容量及累计装机容量均跃居全球第 1。根据 CWEA 的数据,自 2021 年起,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连续3 年位列全球之首,新增装机容量则自 2018 年开始连续 6 年领跑全球。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海上风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累计装机容量尚未超过 100 万 kW。以 2014 年为例,中国海上风电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年新增装机容量仅为23 万 kW,累计装机容量为 67 万 kW。然而,截止到 2023 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718.3 万 kW,同比增长近 40%;累计装机容量接近 3800 万 kW,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中国在深远海风电关键核心技术( 比如:漂浮式技术 ) 的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2021 年 12 月,“三峡引领号”作为中国首台半潜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系统装备及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实现了商业化并网发电,单机容量为 5.5 MW,其装备自主化率超过95%。2023 年 5 月,单机容量为 7.25 MW 的中海油“海油观澜号”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距离海南文昌 136 km 的海上油田海域成功投运,其离岸距离和海水深度分别超过 100 km 和 100 m,成为全球第 1 个“双百”海上风电项目。

  2023 年 8 月,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生产的单机容量为 6.2 MW 的“扶摇号”漂浮式海上风电装备在智能微网模式下成功运行发电。同年 11 月,全球首个漂浮式风光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平台主体工程完工 [10],标志着中国在海上风电融合发展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中国在柔性直流输电、动态电缆等海上输电技术,以及“海上风电 +”、“Power to X”等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模式上不断创新,为中国海上风电加速发展和“走向深蓝”夯实了基础。

1.4 产业链及供应链体系完整

  中国风电产业经过多年的规模化开发和技术革新,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及供应链体系。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生产的风电机组 ( 包括国际品牌在中国的产量)占全球市场的2/3以上,关键零部件(例如:发电机、轮毂、机架、叶片、齿轮箱、轴承等 )的产量占全球市场的 7 成以上 [11-12]。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及供应链体系、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风电机组成本的大幅下降,中国风电企业可以为全球市场提供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价格竞争力强的发电机组产品。

  中国在风电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制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13]。随着国际社会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和推动绿色发展的共识日益增强,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利用的代表,其开发利用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大。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 (GWEC) 等机构的测算,为实现“将全球温升控制在 1.5 ℃以内”的目标,各国必须大幅扩大风电装机规模。然而,现阶段全球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产能存在不足。在此背景下,中国风电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强大生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全球风电行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产能挑战,使风电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可负担的绿色能源。在此过程中,中国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可以为全球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和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成为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13]。采用中国先进的风电设备,可以有效控制风电项目开发成本,帮助设备使用国生产出价格合理、可负担的绿色电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能源安全水平,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5 “出海”步伐加速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产品优化、经验沉淀,以及海外市场配套体系的构建,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获得越来越多的海外市场订单。根据 CWEA 的数据,2014年中国风电新增出口容量为 36.9 万 kW,累计出口容量为 176.1 万 kW。截至 2023 年,中国风电新增出口容量达到 366.5 万 kW,较 2022 年增长60.2%;累计出口容量达到 1559.4 万 kW。在出口国家方面,截至 2014 年年底,中国风电机组出口至 28 个国家,覆盖 5 大洲;到 2023 年年底,这一数字增至 55 个国家,实现了翻倍增长。中国制造的风电机组整机及其关键部件 ( 例如: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塔架等)已出口至全球各洲。越来越多的中国风电开发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对外投资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条覆盖技术研发、开发建设、设备供应、检测认证、配套服务的国际业务链 [14]。

  中国风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根据GWEC 发布的数据,在 2023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 5 的整机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占据4 席;排名前 10 的整机制造商中,中国占 6 家。其中,金风科技升至第 1,成为 2023 年全球最大的风电机组供应商;远景能源排第 2 位;运达能源和明阳智能分别占据第 4 和第 5 位,明阳智能也是 2023 年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供应商;三一重能和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跻身前10,分列第 8 和第 10 位。

1.6 平准化度电成本 (LCOE) 大幅降低

  得益于政策支持、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及市场机制优化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风电的LCOE 下降趋势明显。根据 CWEA 数据,2002年中国陆上风电的 LCOE 约为 1.5 元 /kWh, 到2023 年,这一数值已降至 0.15 元 /kWh,下降幅度达到了 88%。2009—2023 年,中国海上风电LCOE 的降幅达到 74%,降至 0.33 元 /kWh[15]。如今,风电已成为 LCOE 最低的电力来源之一。

  展望未来,风电的 LCOE 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预计到 2025 年,中国“三北”地区的一、二类风能资源区的LCOE将进一步降至0.10~0.15元 /kWh;对于中东南部 ( 即华东、华中、华南地区 ) 的三、四类风能资源区,其 LCOE 有望降至 0.2 元 /kWh;近海风电的 LCOE 有望低至 0.3元 /kWh[15]。

1.7 价值开始全面显现

  随着风电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风能资源的利用开始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展现出显著的多重价值。

1.7.1 经济效益

  2023 年,中国风电全产业链产值达到 1.2 万亿元,20 年 (2004—2023 年 ) 间累计总产值已达10.4 万亿元,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风电设备制造和服务对中国出口贸易具有重要拉动作用。2023 年,中国风电整机出口额达到 336 亿元,风电产品累计出口额超过2396 亿元。

1.7.2 社会效益

  风电产业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 年,中国风电行业直接、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 200 万。同时,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节约水资源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风电 20 年(2004—2023 年 ) 累计节水量达到 22 亿 m3 ,相当于 7 亿人的全年用水量。

1.7.3 环境效益

  风电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2023 年全国风电发电量达到 8090 亿 kWh,可替代标准煤共计 2.7 亿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9 亿 t,相当于再造 5 亿 m3 的森林。2004—2023 年的 20 年间,中国风电累计发电量达到 4.6万亿 kWh,可替代标准煤 14.1 亿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47.2 亿 t,相当于再造 26 亿 m3 森林。

  中国风电装备的出口同样为全球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仅 2022 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就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 5.7 亿 t。

2 多措并举助推风电高质量跃升发展

  在国家积极推进“双碳”目标及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加速。据 CWEA 预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到 2035 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至少要达到 20 亿 kW、2050 年要超过 30 亿kW[15]。面对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在把握“双碳”机遇的同时,积极应对挑战,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因地制宜扩大风电开发规模

  为实现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风能资源特点,采取合理且具针对性的发展模式,这对于未来扩大风电发展规模和提升产业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于风能资源丰富、风速较高的中国“三北”地区,其风电的 LCOE 已低于传统火电,适宜采用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模式。然而,面对大规模装机规模,仅依靠特高压输电在短期内难以解决风电的消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多措并举提升本地电力消纳水平成为关键。通过“东数西算”工程,将“电力”转化为“算力”,扩大绿色电力应用消费的方式和场景,不仅能够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还能促进“三北”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通过扩大绿色电力的应用范围和场景,可以快速提升清洁能源电力的利用水平,同时将“三北”地区的零碳廉价电力转化为工业企业的宝贵资源。这有助于在当地发展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电力燃料原料产业、绿色化工产业,以及算力产业,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西部地区的振兴 [16]。

  此外,“Power to X”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其通过“电转氢”的方式,将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气,并进一步与化工产业结合,生产出绿色大宗化工产品,比如:绿氨、绿色甲烷、绿色甲醇、绿色合成燃料等 [17]。

  在中国中东南部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巨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评估,中东南部地区 140 m 高度的陆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高达 24.4 亿 kW,显示出巨大的开发潜力 [17]。尽管如此,这些地区的单位国土面积风电装机密度相对较低,这表明土地资源规模不是风电开发建设用地的限制性因素;而政策性因素,尤其是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成为制约风电项目发展的关键 [17]。按照现有政策,受建设用地指标限制,风电项目用地审批纳规程序非常繁琐 [17]。对此,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特别增加可再生能源建设用地专项规划,将此类用地单列;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预留足够国土空间,采取指标留白和空间留白的形式予以保障,强化规划统筹,保持规划的稳定性;通过建立有效的部门间协同机制,实现省、市、县等各级“三区三线”统一认定,推动数据的统一、规范化管理;通过横向业务板块互通设计和纵向各级单位关联协调,实现“多规合一”,形成统一的规划蓝图 [17]

  同时,中东南部地区的风电开发在并网方面也面临挑战,包括并网办理流程长、接入侧细则不清晰、并网协调复杂。应简化管理流程,优化电网接入流程 [17]。此外,应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加快推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将开发风电与乡村振兴结合,让利于民,激发乡村地区对风电建设的积极性,推动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7]。

  为尽早实现中国海上风电全面平价上网,行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开发模式上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业界必须增强内功,一方面,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持续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有序开展示范应用,以验证技术和产品并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加快开发模式创新,探索深远海风电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将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与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观光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实现“海上粮仓 + 蓝色能源”的综合立体开发 [18],这不仅可以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也有助于降低 LCOE。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加大政策供给,制定并出台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的相关政策,为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尽快公布国家层面的深远海风电发展规划,重视规划阶段对交通、军事、渔业、环境等冲突性、敏感性因素的排查工作,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明确可开发场址;出台技术研发方面的支持性政策,鼓励深远海风电技术创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送出线路,优化登陆点,是降低输电成本的有效途径;简化项目核准手续及管理流程,统筹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参与联动机制,为深远海风电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19]。

2.2 通过拓展应用场景让更多主体受益

  随着风电技术的进步和成本效益比的提高,风电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未来,风电的广泛应用预计将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潜力,为多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区域,风电企业通过与地方政府、工业园区及高耗能产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有潜力打造零碳电力基地。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电力,吸引出口产业园区、高载能工业区,以及制造、数据等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这不仅可有效缓解中东部地区的减排压力;同时还可以带动内陆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为区域发展战略 ( 例如: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 ) 提供支持 [20]。

  在中东部电力负荷中心区域,风电企业应积极响应绿色消费政策,推动 100% 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社区,为当地支柱产业提供零碳发展的资源和机会,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16]。

2.3 依靠创新持续提高风电经济性

  风电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核心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这不仅关乎产业经济性的提升,也是解决行业所面临紧迫任务的关键所在。

  为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风电产业链需在关键与共性技术上实现突破,包括推动风电机组向更大规模、定制化和智能化发展,持续攻关大功率齿轮箱和百米级叶片等核心部件技术,以及海上风电领域应在漂浮式技术这类前沿技术的研发上取得进展。同时,高性能替代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以及陆上和海上工程装备的专业化,都是提升风电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探索多能互补等综合应用技术的创新,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此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以及电力网、信息网和交通网的三网融合创新,将成为推动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

2.4 加快公共试验与验证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风电技术处于快速迭代之中,新机型、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对试验验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更好地推进技术创新,中国应进一步加快公共试验与验证体系建设,以支撑共性技术研发。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够为技术发展或新产品开发提供支撑,是整个产业进步和创新的基础,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生产效率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因此,建议国家支持第三方机构,以“国家投资为主、企业筹资为辅”的方式,打造行业亟需的公共研发试验、测试平台和设施 [21]。

  近年来,中国在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支持前瞻性、引领性创新。例如,位于广东省阳江市的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拥有全球最大、检测能力最强的叶片全尺寸实验室,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开展 150 m 级叶片全尺寸试验 [22]。此外,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正在建设“超大型风电机组动力学与电气特性研究测试实验室”,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 40 MW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 6 自由度实验平台等行业亟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23]。

2.5 提升电网灵活性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

  中国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输送和消纳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建设与优化好外送通道是提升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与消纳能力的关键。这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较小的代价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区域的扩大开发,满足用能集中区域的电能需求,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提供了基本保障 [24]。另一方面,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对于提高电网灵活性至关重要。通过电化学储能可实现分钟级到小时级的调节,通过抽水蓄能可实现日级到周级的调节,通过储氢技术可实现更长周期的调节,这些储能方式的应用将极大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适应能力。同时,需求侧响应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空调和电动汽车的智能调度,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25]。

  此外,应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需要的市场化机制。利用能源互联网技术构建下一代智能电力系统,实现按需定价,促使电力回归其商品属性,从之前的供应按需求调整变为需求“随风而舞”、“随光而动”[25]。

2.6 深化国际合作以加快全球能源转型步伐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推进能源转型的共识。中国风电产业凭借其全球领先优势,在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风电机组产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加速全球能源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风电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主力军”作用,实现碳中和目标,深化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一方面,各国应坚定维护基于规则的贸易体制,构建包括公正、合理、开放、无歧视在内的贸易规则体系,努力营造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为所有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通过竞争推动风电产业健康发展 [11]。另一方面,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商需要提高国际化经营意识、国际化经营能力,加强合规合法和属地化经营,提升管理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增强风险防控能力[11]。  

  此外,以 CWEA 为代表的行业组织需要充分发挥其行业纽带作用,通过搭建更加高效便捷的平台,以及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为不同区域的风电开发利用找到全球最佳途径。

3 结论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 2014—2023 年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数据和趋势,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在这一时期内,中国风电产业不仅在装机规模上实现了显著增长,而且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成本效益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风电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最具成本优势的绿色能源代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又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能源底座”。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风电产业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风电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面对未来,全行业应当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培育和发展新的生产力。同时,应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转型,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通过这些努力,中国风电产业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1]孙川永,于广亮,张立 . 风速廓线在风电场功率预报中的应用 [J]. 电网与清洁能源,2019,35(11):56-60.

[2]明阳智能 . 重磅!明阳智能发布 22 MW 海上 & 下线 11MW 陆上机型! [EB/OL]. (2023-10-19). https://wind.inen.com/html/wind-2438135.shtml.

[3]明阳集团 .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明阳 18.X-20MW 海上风机下线 [EB/OL]. (2023-12-13). https://news.bjx.com.cn/html/20231213/1349561.shtml.

[4]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 运达股份深远海 16~18 MW 漂浮式机组成功下线 [EB/OL]. (2023-12-29). https://news.bjx.com.cn/html/20231229/1353099.shtml.

[5]三一重能 . 全球陆上最长风电叶片在三一重能下线 [EB/OL]. (2024-01-23). https://wind.in-en.com/html/wind-2441925.shtml.

[6]明阳集团 . 适用于“粤琼桂浙”等海域 !明阳下线全球最长风电叶片 [EB/OL]. (2024-02-28). https://mp.weixin.qq.com/s/8gKdj7y_BPrSIvALS1B_GQ.

[7] . 塔: 段, [J]. 能,2024(4):32-37.

[8]秦海岩 . 2018 年风电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J]. 风能,2018(12):1.

[9]秦海岩 . 数据治理是风电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基础 [J].风能,2022(5):1.

[10] 赵靓 . 2023 年,中国风电技术发展绘新篇 [J]. 风能,2024(2):54-55.

[11] 贝壳财经 . 秦海岩:中国风电企业已具备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EB/OL]. (2023-11-2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K57O3G5055284JB.html.

[12] 秦海岩 . 深化国际合作,加快全球风电发展 [J]. 风能,2023(11):1.

[13] 秦海岩 . 打造全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加速各国能源转型进程 [J]. 风能,2023(10):1.

[14] 秦海岩 . 风电助力中国打造高质量发展全球样本 [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25):38-43.

[15] 李德尚玉,陈斯达 . 实现碳中和目标 2050 年风电装机要超 30 亿千瓦 [N]. 21 世纪经济报道,2023-06-15(008).

[16] 秦海岩 . “十四五”风电产业发展之策 [J]. 风能,2022(2):1.

[17] . 岩: [EB/OL]. (2024-05-29). http://www.chinaden.cn/news_nr.asp?Small_Class=3&id=36919.

[18] 秦海岩 . 加快开发海上风电,打造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引擎 [J]. 风能,2023(9):1.

[19] 秦海岩 . 推动深远海风电开发,助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 [J]. 风能,2024(2):1.

[20] 《风能》编辑部 .CWP 2021:风电迎来历史性机遇期 [J].风能,2021(11):36-63.

[21] 秦海岩 . 提升风电发展质量,仍需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J]. 风能,2022(4):1.

[22] 智库 . 促进风力发电高质量发展 [N]. 经济日报,2023-11-21(012).

[23] 秦海岩 . 中国风电产业链供应链支撑了全球能源转型事业 [J]. 风能,2023(8):1.

[24] 陆肖肖 . 秦海岩:风电仍存降本空间 [N]. 华夏时报,2022-04-18(013).[25] 秦海岩“十四五”,大力发展风电正当时 . [J]. 风能,2021(11):1.

太阳能杂志
推动太阳能科技创新,打造太阳能阳光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