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基于碳流的干旱区城市化进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文摘   2024-12-31 08:01   浙江  


摘要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研究的重要交叉科学问题,也是“未来地球”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碳元素为载体,定量评价了玛纳斯河流域城市化水平、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时空动态特征,采用约束线、城市发展效益指数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5年,城市化及其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生态系统服务方面,除供给服务外,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受其影响,人类生态福祉也呈相同趋势,而社会福祉、经济福祉和人类总体福祉呈指数增长。在空间上,除供给服务外,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随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从分布趋势上看,离城市中心越远的地区,服务水平越高。约束线分析表明,城市化的各个维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的约束作用,约束关系呈现驼峰型、对数型、负线型,表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潜在最大值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同时,粗放型的城市发展使流域城市发展效益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与生态系统服务相比,城市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更大,尤其是经济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显著改善了人类福祉。但从长远来看,城市化导致的生态福祉下降将影响人类福祉的增长潜力。本研究为流域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实现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建议。




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化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变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城市化是一个涉及人口迁移、土地覆盖变化、城市集聚、经济规模等问题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显著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是改善人类福祉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人类活动也逐渐改变了地貌结构和自然过程,改变并深刻影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了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碳、水和能量交换。城市化深刻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生态过程,并对全球碳循环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城市用地扩张将使碳汇能力较强的林地、草地和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导致碳源增加,碳汇减少,不仅降低了植被和土壤的固碳潜力,还对自然资源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以满足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增长需求,导致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大气。据估计,大约97%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城市地区。而碳排放对居民健康有长期的不利影响。温度升高,碳排放量增加1%,门诊患者数量增加0.298%。因此,城市化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过程,极大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状况;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威胁到人类福祉的可持续实现。
人类福祉不仅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而且高度依赖生态系统服务。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和服务,包括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服务。自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在全球范围内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以来,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已经成为“生态-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和规模依赖性,存在非线性和复杂的关系,如一对多和多对多关系。由于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视角、研究领域特异性的差异以及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差异,这种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政策变化、人口增长、教育水平等因素被认为是驱动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都与城市化密切相关。
大量研究表明,城市化是改变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他研究表明,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强度与距市中心的距离和城市化水平有关。离市中心越近,城市越发达,生态系统服务的响应越显著,生态系统服务对人口和经济城市化的响应存在阈值。国内外研究在国家、区域、城市群和城市尺度等多种空间尺度上,从系统层面和子系统层面探讨了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关系,证明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多种关系并存。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扩张使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变成不透水的表面,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供应急剧减少。大多数研究表明,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有负面影响。然而,由于城市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非城市地区森林、草原和水域等其他高服务生态系统规模增加的抵消效应的影响,并高度依赖于研究区域的环境背景,城市化可能会促进生态系统服务,也可能表现出以“倒U形”为代表的非线性关系。
由此可见,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和生态效应因城市环境背景和发展阶段而异。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的“质量效应”和“规模经济”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城市化的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具有普遍性,将结果推广到其他城市可能是错误的。为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生态系统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在特定研究领域探究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



研究亮点


         


(1)从碳流的角度出发,以碳元素为载体,对玛纳斯河流域(MRB)的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进行定量评估。这种基于元素流的研究视角有助于统一研究维度,避免常规综合指标评价方法中数据标准化时因数据维度不同而产生的误差,为研究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复杂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构建了包含城市化系统(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系统(供给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和人类福祉(社会福祉、经济福祉和生态福祉)的“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定量评价框架。通过这个框架,系统地分析了各子系统之间线性与非线性、一对一、多对一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3)研究结果详细地揭示了2000年至2015年期间MRB的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例如,城市化各维度不同程度增长,除供给服务外的生态系统服务呈波动下降趋势,人类生态福祉受其影响也呈下降趋势而社会福祉、经济福祉和总人类福祉呈指数增长。

(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低碳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包括实施石玛沙(石河子垦区—玛纳斯县—沙湾县)城镇群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发展城市绿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生态修复措施,优化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具体措施,为实现MRB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研究结果






1.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变化

1.1城市化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

经过15年的经济建设,城市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图3(a,d)。表明所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5年,经济、土地、人口和社会的城镇化碳排放量分别达到2000年的27.78倍、11.58倍、1.59倍和6.44倍。人口城镇化进程较为平稳,经济城镇化增速显著。全流域城镇化碳排放增长了10.34倍。从空间分布来看(图4),城市化碳排放量呈现出以市县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减少的分布规律,尤其是石河子市区碳排放量最高,约占全流域的一半,是全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与经济城市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和支撑,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总量城市化的空间布局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人口城市化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分布不同,说明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在部分地区并不同步。与2000年相比,2015年各乡镇或圆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石河子。

1.2生态系统服务固碳的时空演化特征

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水平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变化有关,尤其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图3(b、d)显示,2000年至2015年经济建设和水土开发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供给服务呈现持续改善趋势,固碳量为2000年的3.06倍。文化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总服务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与2000年相比,这些服务分别下降了46.97%、21.65%、16.45%和12.31%。2010 年略有回升,原因是在绿洲种植了大量农田防护林,以防止沙尘对环境造成危害。2010年以后的下降是由于生态用水的供给随着生产生活用水的增加而受到挤压,植被大量死亡。从空间分布来看(图4),除供给服务外,生态系统服务的高价值区域与城市化区域大致相反,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山区和下游沙漠灌丛区,反映了距离市中心越远,服务水平越高的分布趋势。上游地区依托森林覆盖率高的资源优势,在景观游憩、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和生境提供服务方面贡献最大,而下游荒漠灌丛地区在水土保持、水文调节和生境提供服务方面保持较高的服务水平。受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影响,2015年流域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尤其是上游和主城区。只有位于沙湾县和新湖农场地区的部分圆田有所增加。

1.3人类福祉的动态特征

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福祉在研究期间显著改善。2015年的总碳储量增长到2000年的1.92倍(图3(d));其中,2015年,社会福祉中的碳储存是2000年的0.57倍,作为人类福祉改善的主要贡献者的经济福祉是2000年的2.69倍。然而,作为人类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福祉下降了23.24%。从幸福感指标的时间趋势来看(图3(c)),安全福祉(SW)的增长较小,变化相对稳定。健康福祉(HW)增长显著,呈线性增长,总体社会福祉(SociW)稳步改善。从2000年到2005年,物质保障福祉(MSW)和生产与发展福祉(PDW)变化不大。2005-2015年期间,物质保障福祉持续增加,增幅相对明显,而生产发展福祉显著增加,总体经济福祉(EconW)和生产发展福祉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高质量环境福祉(HEW)、生态安全福祉(ESW)和整体生态福祉(EcolW)变化趋势相同,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城市化进程的干扰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使城市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应引起流域特别是生态脆弱的干旱地区管理者的重视。

2.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

为了探讨 2000-2015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后城市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采用约束线方法揭示了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三种约束关系:驼峰型、对数型和负线型关系(图5)。结果表明,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总量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约束关系呈对数曲线,表明生态系统服务的潜在最大值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约束强度随着经济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社会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支持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具有负向线约束,并以更稳定的约束力限制这些服务的改善。社会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与服务供给呈现驼峰型约束关系,存在阈值。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对供给服务的需求,促进了耕地面积的扩大,提高了供给服务的水平。然而,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提供的服务受到耕地面积的限制,耕地面积低于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减少了人们对当地生态系统原材料的依赖。总量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和各维度的约束相同,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虽然约束强度不同,但对服务的作用过程相似。无论哪种约束关系,城市化都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负面影响。显然,这不利于流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未来两者的关系能否实现U型转变,生态系统服务能否与城市发展呈现积极的合作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城市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3.城市化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类福祉,城市发展的质量关系到人类福祉可持续实现的潜力。基于以碳为媒介的城市化与人类福祉定量结果,本文计算了石河子市、沙湾县、玛纳斯县及全流域城市发展的效益指数,即单位城市化碳排放量对福祉碳储量的贡献。图6显示三个行政区和流域的总体开发效益呈下降趋势,其中玛纳斯县降幅最大,达到69.21%,2000年至2010年大幅下降,2010年至2015年保持稳定。沙湾县2005年降至最低点,随后略有上升并保持稳定,总体下降幅度为49.92%。石河子市呈持续下降趋势,降幅达58.03%。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沙湾县城市发展指数高于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流域整体呈直线下降趋势,下降率为59.16%,表明流域城市化进程仍是以高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型发展过程;此外,资源利用率持续减少,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相悖。

4.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热图中可以看出,一级指标中的社会经济福祉与城市化总体水平(OU)和除人口城市化之外的其他维度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与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水平(OES)和除供给服务之外的其他维度(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呈负相关(图7)。特别是与文化服务表现出非常显著的负相关。生态福祉与社会经济福祉相反,生态福祉与城市化呈负相关,尤其与经济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在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生态福祉与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总量服务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呈较低的负相关。二级福祉指标与城市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与一级指标的关系基本一致。总体而言,人类福祉与城市化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生态系统服务呈显著的正相关。城市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大于生态系统服务。





研究展望



 

(1)本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求所选指标能代表测量维度的发展水平且可被碳量化,这可能受指标选择的限制,在综合性方面可能弱于常规综合评价指标方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保持碳量化优势的同时,提高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准确性,例如如何更全面地涵盖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各个方面,以及如何优化量化方法以减少误差。

(2)目前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价体系仍受自由市场的调节,存在区域差异,难以准确反映其价值。未来研究可以致力于寻找独立于市场价格的统一测量方法来衡量生态系统GDP,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3)虽然本研究揭示了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约束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政策干预下可能会发生动态变化。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开展长期动态监测,探索如何通过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促使两者关系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例如实现从负向关系向U型关系的转变,使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发展呈现积极的协同关系。

(4)本研究针对MRB提出了区域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策略,但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存在差异。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些策略,使其更具普适性,能够推广到其他具有相似发展需求的地区,同时探索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更广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初审:梁笑嫣

审核:徐彩瑶

排版编辑:陈   楠

文献推荐人:陈   楠

参考文献:Ranran Liu, Xiaobin Dong, Xue-chao Wang, Peng Zhang, Mengxue Liu, Ying Zhang,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in an arid region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flow: Taking the Manas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Ecological Indicators,Volume 132,2021,108248,ISSN 1470-160X.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对文章的理解,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数字生态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in an arid region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flow Taking the Manas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pdf


推荐阅读





数字生态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



探索基于自然的生态文明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我们一起加油!

数字生态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
孔凡斌教授数字生态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公众号。本团队立足长江三角洲地区,面向全国,服务国家战略,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探索生态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及其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的路径与政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