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储能技术成为了新能源革命的关键一环。然而,正当我们期待工商业储能市场迎来蓬勃发展之际,一场意料之外的“大退潮”却悄然而至。
2023年,被业界誉为工商业储能产业化的元年。据EESA统计,中国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量达到了惊人的4.72GWh,同比增长超过200%。然而,进入2024年,尽管上半年国内工商业储能仍保持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EESA预测,全年装机量仅为5.5 GWh,远低于年初的乐观预期。
产业的“内卷”与价格战
产业规模与增速不及预期的背后,是产业玩家的疯狂涌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2023年,工商业储能相关企业新增5万家,平均每天新增150家。这种疯狂的扩张,带来了价格战的愈演愈烈。从奇点能源的1.55元/Wh到明美新能源的0.88元/Wh,再到0.699元/Wh的惊人低价,价格的持续下跌不仅反映了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引发了对储能电站质量和安全性的担忧。
质量与安全的隐忧
随着价格战的加剧,市场上对于储能电站质量和安全性的担忧也在增加。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电化学储能电站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比增长53.50%,其中80%以上是由于设备和系统质量问题。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挑战
工商业储能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峰谷价差套利,但随着电力现货交易的普及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峰谷电价差正在缩小。浙江等地区的峰谷电价差已无法维持,这对工商业储能项目的收益率造成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部分甚至选择了观望。
未来的路在何方?
面对当前的挑战,工商业储能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产能布局、资本实力将成为企业能否穿越周期、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政策动向,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在这场储能市场的大潮中,谁能稳住阵脚,谁又能乘风破浪?让我们拭目以待。
end
欢迎关注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