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世界科学,再点右上角三颗痣 设为星标 ,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近年来,在中国的科研版图中,一股新兴的科研力量正汹涌而至。从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到福耀科技大学,从深圳湾实验室、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到昌平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简称“医学所”),它们的兴起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科技创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每一所新型大学或研究所成立背后都与顶尖人才的支持和大力推动密不可分,正如施一公之于西湖大学、颜宁之于深圳医学科学院、谢晓亮之于昌平实验室、谭蔚泓之于医学所。这些新兴的科研机构相当于一片科学“试验田”,顶尖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探索一条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之路。他们身上的标签也无一例外深深烙下时代印记:海外求学、学成归国、科研改革试验田、新型院校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在过去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这些新型研究所或大学经历了高速发展,未来它们能否通过高水平人才的回归、机制体制的突破,开创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来,我们拭目以待。
“Time flies!四年光阴荏苒,医学所的成长恰似新生入学到毕业启航。一路快乐走来、幸福满满,向前乘风破浪、奋楫扬帆!”一年多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在迎接医学所4周年时在朋友圈写道。如今医学所迎来了它的第5个年头。图片来源:
早在五六年前,医学所所在的杭州下沙这片土地还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前来考察的学者甚至看到蛇虫游走其间。如今这里高楼林立,汇聚着一批高水平研究员,从事分子医学各个细分领域的前沿研究,并与医药港小镇的生物制药企业、浙江肿瘤医院互动密切,形成了产学研医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19年初,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提出了打造“医学高峰”计划,与谭蔚泓携手,同中国科学院多次洽谈,谋划建设高水平的医学创新平台。同年5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正式签署医学合作框架协议,依托浙江省肿瘤医院,共建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并任命谭蔚泓为所长。2020年9月,医学所一期项目投入使用。2024年3月,医学所二期项目顺利结项,投资总额约26.6亿元。如今医学所已初具规模,与20多公里之外的西湖大学东西“遥望”——一个在杭城东部,一个在杭州西边。根据介绍,医学所是中国科学院首个以“医学”命名的研究机构,旨在建设生命健康科创高地主平台和国家医学领域科技战略力量主力军。目前医学所配套建设肿瘤精准治疗中心(含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中心),旨在实现肿瘤研究、临床治疗、教学培训、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发展。未来,医学所有望成为我国分子医学领域重镇。谭蔚泓应邀担任医学所首任所长,不仅推动了医学所的快速发展,更是见证了它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从“呱呱坠地”到小步快走,从人才招募到工程建设项目推进、发展规划,他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在回国之前,谭蔚泓曾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杰出教授,在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解决了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中的诸多关键科学问题,还在核酸适体、分子识别、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做了诸多原创性工作。
如同医学所一样,这几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中国的新型大学或科研机构正在崛起:从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到福耀科技大学,从深圳湾实验室、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到昌平实验室……这批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大学/科研机构,正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崭露头角,展现出独特的活力。而它们的兴起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科技创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每一个新型大学或研究所背后都离不开顶尖人才的支持和大力推动,它们相当于一片科研“试验田”,各自拥有鲜明的特色,为我国基础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顶尖人才在这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一条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之路。2022年11月,受深圳市政府邀请,知名结构生物学家、远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颜宁选择再一次回归,担任正在筹建的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的掌舵人。一年后,也就是2023年11月,SMART正式成立,这是一个有着全新发展模式的科研机构,不定编制,不定级别,旨在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科技战略机构。颜宁表示,在这里要做出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通过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地,建设生物医药的深圳,建设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2020年10月,昌平实验室成立,知名生物学家谢晓亮担任主任。此前,谢晓亮在美国哈佛大学任职,是国际知名生物物理化学家,单分子酶学创始人,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昌平实验室的建立将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前沿技术突破为目标,让研究者在这里做出真正“带来改变”的研究。与一般科研机构不同的是,昌平实验室会给研究者更多的自由和便利,不再强调发论文、排资论辈。在谢晓亮看来,“昌平实验室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专注于基础和转化生物医学研究,以应对国家和全球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未来将通过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谢晓亮(图片来源:https://yenching.pku.edu.cn/info/1039/4781.htm)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则是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由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和知名神经生物学家梅林教授创建。在回国之前,梅林是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主任,致力于研究突触发育、功能、可塑性及这些过程异常如何导致中枢和外周神经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领域,梅林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可以说,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应时代而生。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医药产业,但源头创新匮乏成为每个人的心头之痛。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建立,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各学院、附属医院,打通基础与临床,让“医教研产”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这些新成立的院校/研究所与传统院校不同的是,它们并非仅通过国家支持来运作,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社会力量办学,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即使深圳湾实验室这样由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科研机构,在产研转化方面,也是与社会资本深度合作,共同培育原始创新,一方面是让这些新兴研究所有更好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社会应用的导向性,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除此之外,这些新兴研究所或院校与传统的学校评价机制不同,不再强调发论文,而是强调研究的原创性以及转化应用。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新兴研究所或院校也非常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在顶尖科学家的光环下,人才聚集效应明显,以西湖大学为例,过去几年西湖大学吸引了数位国外资深教授,这是传统高校或研究所难以做到的。由于机制体制灵活,顶尖人才能否在这些科学“试验田”中开辟一块新天地,我们拭目以待。
1.饶毅与梅林创立首都医学中心,建“高水平创新研发集群”. 分析测试百科.
2.未来能否屹立世界顶尖之列?这两年中国新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不断涌现 . 深究科学.
3.谢晓亮专访:三年,昌平实验室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知识分子.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正式亮相.中国青年网.
5.AI for Science:科学研究新范式. 《环球》杂志.
点击图片或以下方订阅方式选购
月刊定价15元/期
全年订阅价180元
“杂志铺”订阅有折扣~
订阅方式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263
订阅方式三: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