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至4日,河北省儒学会第二期儒家经典研读班暨彝伦书院同道长幼十人,来到晋南的运城、临汾等地研学,探访中华文明源头,参谒上古圣王遗迹,以践行“尚书之旅”。本次“尚书之旅”,自去年秋季经典研读班学习《尚书》之初,开始酝酿,几经修改完善,最终确定研学线路:以永济尧王台、芮城大禹渡、万荣后土祠、盐湖区舜帝陵、新绛稷益庙、临汾尧帝陵和尧帝庙等儒家经典相关圣迹为主要巡礼路线,并辅以解州关帝庙、芮城的永乐宫两个著名历史文化胜地。尧王台史称尧峰、尧山、凤凰山,是“公天下”古代和谐社会的见证地,所以“这里最早叫中国”,尧帝、舜帝、大禹曾在这里实行“禅让制”。同时,这里还有大禹治水时拟定治水方案的“沙盘”,当地俗称的“九州疙瘩”。因景区维修,我们险些错过最重要的目的地。经不懈坚持,精诚所致,我们不仅来到尧王台三座古庙,还有幸遇到这里的义务讲解员薛天社老先生。据薛老师介绍说,这三座古庙,始建于北魏,明代曾经重修,从前到后依次是祭天坛(俗称:玉皇大帝庙)、祭祖坛(俗称:祖师庙)、祭地坛(俗称:三元庙),分别寓意是祭天、祭人、祭地。更重要的则三座庙后所依附的土丘,那是帝尧敛土成坛用来祭祀上天、先祖和大地的,“堯”字上面的三堆土,即源于此。后来依土丘而修庙,遵循“天圆地方”之说,前面的祭天坛和后面的祭地坛院落建成了圆形和方形,而中间祭祖坛院落介于天地之间,取了八角形。在祭地坛西约百米,有块地势平整的小广场,可容数百人站立,就是尧舜禹时期进行禅让的遗址。往事四千年,身临其境,恭敬凭吊,如与古人生命连通。如一位同道所说:没有什么比主动交出权力更伟大了,何况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女!当然这是说身为天子,贵有四海,而能敬天畏民,不视权力为私有,将责任委托给最有德行之人。这就是最根本的先王之道,仪刑后世,从来没有过时之说。接下来研学团一行参观了保存着元代壁画的芮城县永乐宫,瞻仰壁画艺术巅峰之作《朝元图》;到黄河岸边的大禹渡,在禹王庙前祭拜了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伫立了四千年的神柏,或许见证过大禹与众人商议治水良策、带领众人胼手胝足随山濬川导河入海,今天也见证了研学团长幼十人来此参拜。愿大禹所开创的为政之德,也经由我们永续传承,如同这神柏长盛不衰。5月3日上午在解州关帝庙的研学,感受因《春秋》与孔子联系起来的武圣关公对中华民族精神所作出的贡献。研学团这一行程,得到关帝庙文保所鼎力支持,特别安排了办公室陈主任为研学团全程讲解,文保所傅所长亲自参与座谈,全体学员对主人的热情接待,深表感谢!下午,研学团在小雨中参礼万荣县后土祠。通常所说的“社稷”的“社”,即是指后土。万荣县古称汾阴,其后土祠是我国最古老的祭祀后土的神庙,北京天坛也起源于此。相传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在此扫地设坛,祭祀后土。此后唐虞之世,夏商周三代,也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汉代以后曾有八位皇帝来此祭祀,最著名的是汉武帝曾来过六次,并始建后土祠,还留下脍炙人口的《秋风辞》。从后土祠再回运城市盐湖区参谒舜帝陵时,却因天气原因错过了时间,一行人莫不嗟叹抱憾!幸亏地接导游杨女士费尽周折,安排于5月4日早晨补上了这一行程。5月4日早晨,雨后初晴,空气清新。研学团赶到舜帝陵时,盐湖区文保中心刘书记早已在门前迎候。通过刘书记的介绍,释开了舜帝陵到底在哪里的疑问。孟子所说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这三个地点都在运城一带。关于舜帝陵之说,虽有争议,而此处陵冢始于大禹之时,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为全国最早,所以就无可质疑了。拜谒舜帝之后,我们赶往新绛县的稷益庙,参拜先贤后稷和伯益。晋南多地有稷王庙,新绛县稷益庙位于阳王镇阳王村,俗称阳王庙,现仅存正殿和戏台,规模不大,建筑曾于元代重修,最为特别之处,是正殿东、西、南三壁满绘的明代壁画,为现存最早反映农耕生活场景的壁画,绘有大禹、后稷、伯益及官民朝圣、农夫耕作、乡村生活、山川园林、自然景色等图像。在参观过程中,幸遇山西某文保单位的老师,正在为来自浙江的师生一行讲解,得以领略其壁画艺术魅力。离开稷益庙,经过约100分钟车程,研学团来到位于临汾市东北约七十里的尧帝陵。尧帝陵背山面水,松柏苍翠。陵前的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历经修葺,现主体为明清建筑,有山门、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祠后有墓冢,为黄土堆积,高50米,周长300米,周匝古柏葱郁,俗称“神林”。相传帝尧逝世,万民悲恫,送葬之日,人们从四面八方为陵丘捧来一抷黄土,竟积土成山,成为三皇五帝中最高大的陵丘。尧帝被尊为文明始祖,《史记》中说“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尚书》中更是用“钦明文思”、“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克明俊德”概括尧帝之德。尧帝创建了上古的和谐社会,并创制了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派鲧、禹治理洪水以拯民之困,尧帝还“设谏言之鼓,立诽谤之木”,建立了最古老的参政议政途径。今天我们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仍可追溯到尧帝,我们怎能不怀念?尧帝陵前参拜过后,研学团在讲解员引领下绕陵冢一周,以寄缅怀之情。随后,研学团辗转赶到位于临汾市南郊的尧帝庙。临汾尧帝庙始建于西晋,唐代迁至现址,因庙内有奉祀尧帝、舜帝、大禹三位先王的殿堂,所以又俗称三圣庙。研学团一行进入山门后,沿中轴线参礼了仪门、五凤楼、尧井、古柏、广运殿、寝宫等殿堂和景观,又进入祭祖堂探寻自己姓氏根脉。尧帝庙正殿为“广运殿”,取广以配天,运以配地之意。殿内供奉着新塑的尧帝和与他并称为“五凤”的四位大臣——羲和、四岳、后稷、皋陶塑像。尧帝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初建中国、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动农耕、兴办教育、开启民主、设谤木谏鼓、禅让传位……尧帝泽被天下,被尊为“文明始祖”,历代奉祀,岂是求福求财!而是以之为民师帝范,争相效法。这是中华道统的源头,也是民族精神的根脉。研学团一行准备出门时,见广运殿前正在表演“着汉服,循古礼,拜帝尧”的活动,不禁闪出《论语》中的一章: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本应最隆重严肃的春秋祭祀礼仪,竞沦落成媚世淫俗的天天表演,不知对圣王的崇敬还剩几何!三天研学,主题鲜明,行程紧凑,体验丰富,感受深刻,直到登上返程高铁,仍意兴未尽。回顾全程,几经波折而能圆满,感触颇多,对全程服务的导游、司机师傅尤须感谢。有李辉同道以赋诗记述见闻感受,抄录如下:
少人知是此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