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京津冀非遗嘉年华活动于今晚在天津文化中心盛大开幕,本次嘉年华活动——非遗国庆社火文化巡演也将于10月1日国庆当天亮相。
社火 ,又称“演社火”,是指在传统节日里扮演的各种杂戏,属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通过热闹的表演,传承传统文化技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本次社火巡演邀请了天津挂甲寺庆音法鼓、大沽龙灯、汉沽飞镲、永良飞叉、大六分村登杆圣会等非遗花会队伍,于10月1日下午四点在天津文化中心广场集中表演,届时,将会为大家带来一场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天津文化中心广场
“法鼓”是天津特有的一种音乐舞蹈表演形式。挂甲寺庆音法鼓成立于1731年,以明崇祯后妃娘娘所赐半副銮驾(即仪仗)予挂甲寺,挂甲寺人于清雍正年间凭此銮驾成立了庆音法鼓老会,距今已300多年,是一个既有精美道具,又有高超的表演技巧,优美的舞蹈动作的法鼓老会。初为民间文法鼓,后于嘉庆六年(1801年)传入武法鼓,加入飞铙、飞钹,技艺代代相传,因道具演奏别具特色,而享誉津门。2008年挂甲寺庆音法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沽飞镲”是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音乐艺术。大约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镲”为打击乐器之一,“飞”形象地表现击打之动作幅度。早期,从事捕捞作业的汉沽人出海满网之时,打一通“飞镲”,用以惊动鱼虾,轻松收网。当满载而归时,船未靠岸,渔人即敲锣打镲,通知家人;村人闻之,亦击打锣鼓飞镲迎接庆祝,久之,发展成为民间庆祝活动。“汉沽飞镲”生长于汉沽渤海湾并深深扎根于民间,积聚民俗特色,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继承传统,被赋予“飞镲”时代特色和内涵,逐步将这一表演搬上舞台,在丰富汉沽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汉沽飞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津市静海县台头镇大六分登杆圣会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圣会,清朝乾隆年间(1743年),传到了大六分村,并成为盛极一时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大六分杆会所用的竹竿,当地人称龙杆,自1743年起至今一直使用,原长度有8米多,由于天长日久根部腐烂,共截去1米5左右,现在不到7米,在杆子的下端有杆敦,杆信是一根长1.4米的铁棍,与杆成垂直,杆的顶部有一个杆圈,面积约15平方厘米,演员在杆信和杆圈上表演。2021年,大六分村登杆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庆坨镇属天津市武清区最西南端,王庆坨镇耍飞叉盛行于明清时期,天津《皇会》书中记载了叉子会,耍飞叉是天津皇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良飞叉至今还保存着飞叉招式白描图、传统鼓镲谱、飞叉演练图、传承谱系图及《津门飞叉》资料。耍飞叉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活态”民间绝技,至今兴旺不衰,2021年,永良飞叉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沽街舞龙表演源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当地渔民的一种节日娱乐活动,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摆渡师傅李树清受当地舞狮表演启发自编而成,后来演变为一项受大沽口一带渔民们欢迎与喜爱的娱乐节目。它的制作简单,用藤、竹、麻、木、纸、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个渔民用上两个半月左右就能扎制成一条长约45米左右的“水龙”(当地渔民的称呼)。在表演时,飞舞盘旋中似蛟龙出海,腾空飞跃中又像猛虎下山,表现了大沽渔民在海上勇猛刚劲与风浪为伴的精神气概。2007年大沽龙灯被列入天津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愉快的假期开始了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快带上小伙伴
一起感受非遗社火表演的魅力吧
END
REVIEW
◆
● 秋意盎然 津彩斑斓丨赏秋意 享秋趣 庆秋节 三大系列500余项活动畅游“津”彩
● 盛世欢歌 畅“响”津城丨五大系列290余项文旅活动为祖国庆生
● 秋意盎然 津彩斑斓丨美食美景里邂逅津秋 三条美食旅游路线等你来了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