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看来“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
未知的世界,并不值得期待;过去的一切,也无法追赶。
活在当下,才是生活中的好态度,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不如意,不妨试着抛弃焦虑、放下执念,不论对错。
释然、坦然、自然地去面对一切,或许就会发现生活的价值。
庄子曾讲述过一个关于影子的故事:
有个人在行走时,偶然间回头,看到身后跟着一个影子和一串长长的脚印,他心中一惊,以为自己遇到了鬼魂。
由于恐惧,他开始奔跑起来,试图甩掉影子。
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影子和脚印始终紧随其后。
最终,他因过度劳累而倒下。
如今,我们都知道影子和脚印是自然现象,与鬼魂无关。
有人认为,恐惧是焦虑的具体表现,因为对某些事物缺乏了解和理性思考,从而产生了虚幻的情绪。
克服焦虑的关键在于具体行动。
如果那个人能够冷静下来,与他人交流、观察,他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这并不会带来任何威胁,从而消除恐惧。
焦虑在生活中就像一个虚幻的场所。
你越害怕什么,就可能遇到什么,但当你勇敢面对焦虑时,会发现所有的焦虑都是无端的担忧。
如果你想取得好成绩,就应该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你想结交朋友,就应该积极寻找机会。
面对困难,要勇敢应对,如果自己无法解决,不妨寻求他人的帮助,借鉴他人的经验。
有效的思考和及时的行动可以消除一切虚幻的幻想。
庄子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知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那些技艺高超的人,往往因为技艺出众而更加忙碌;那些智慧之人,常常因为思考过多而忧心忡忡,但当你放下无谓的烦恼,心境就会变得轻松自在,如同一艘自由漂泊的小船。
弘一法师说:“人之所以痛苦,就是执念太深,放而不舍,失而不甘,且不知世上之事无非三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执着于某件事,便是执念,执念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执念占据心灵,好运和美好的事物就难以进入。
庄子在《人间世》中告诫我们:
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情要安之若素,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是高尚的德行。
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几件遗憾的事,如果能够做到得到时感到幸运,失去时认为是命运的安排,在努力的同时,也能接受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那便是很高的境界了。
曾经有一位修行高深的禅师,他收了几个弟子。
其中一位弟子经常抱怨修行的艰辛,从早到晚,没有一刻的放松。
有一天,禅师给这位弟子一杯加了盐的水,弟子尝后说太咸了。
随后,禅师带他到溪边,当着他的面撒了一把盐,让弟子再舀一杯水喝。
这次弟子觉得水很甜。
禅师笑着告诉他,所谓的苦,只是你对盐的感受,心胸狭窄时觉得咸,心胸开阔时则觉得甜。
从此,这位弟子不再抱怨修行,最终成为了一名得道的禅师。
故事中的盐,象征着生活中的执念。
我们对待执念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心态。
你认为青山美丽,青山也会以同样的美丽回应你。
生活中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由我们的心态决定的。
放下执念,从容面对得失,你会发现,得失只是一个循环。
正如庄子所说:人生本无生死,行气相变。
执念这个深渊,不过是心中的一丝欲望,放下它,生活会更加美好。
庄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辩无胜”理念。
他认为,在两个人的辩论中,即便一方说服了另一方,也不能简单地断定说服者就是正确的。
同样地,被说服的一方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自己是错误的。
对与错往往取决于人们所处的不同角度和立场。
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绝对的对错标准,因此在对错问题上过于较真,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历史上,晋惠公的名声并不好,主要原因是他不守信用。
有一年,晋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歉收,百姓饥寒交迫。
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晋惠公有责任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于是他向邻国秦国请求借粮。
秦国是一个大国,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慷慨地借给了晋国粮食。
晋惠公承诺在丰收之年会归还粮食,然而第二年秦国也遭受了灾荒,向晋国借粮时,晋惠公却以自家粮食不足为由拒绝了秦国的请求。
更过分的是,晋惠公还暗中召集大臣商议趁机攻打秦国,认为这是战胜秦国的绝佳时机。
从做人的道德角度来看,晋惠公的行为确实令人不齿,他背信弃义、忘恩负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但从维护本国百姓利益的角度出发,他拒绝借粮给秦国,甚至考虑攻打秦国,似乎又可以被理解为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君主。
在这种情况下,要评判晋惠公的对错,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人本质上是自私的生物,当面临选择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做出决定。
比如一个人喜欢吃草莓,那么在草莓和香蕉之间,他自然会倾向于选择草莓。
但如果他的身体状况需要帮助消化,那么他可能会根据身体的实际需求,选择香蕉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平衡利弊的选择,本身就没有对错。
反观我们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才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如果你相信任何选择都会各自圆满,那么你所有的选择都是对的。
有人认为,我们所听到的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一种观点,而非事实本身;我们所目睹的每一幕场景,都反映了一种视角,而非事物的全貌。
许多扰乱我们情绪的判断,往往源于缺乏客观性。
生活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只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去生活,不与他人攀比,就不会产生焦虑;不固执于某些事物,就不会感受到痛苦。
有些事情的对与错,其实只是特定情境下的偶然结果,不去计较功过,就不会引发纷争。
庄子曾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生活最高的境界,闲赏花开,淡看云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