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洒脱的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

文摘   2024-12-12 14:52   天津  

天津图书馆速报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我们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定风波

作者:苏轼 [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喜欢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吗?

每个阶段看这首词的感受都不一样。

以前是纯粹地觉得苏轼豁达超脱,

现在再看,反而有不一样的感觉。

果真,对诗词的理解,

会随着人的阅历一同生长。

《定风波》里的四重人生境界

  第一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故事开始于千年前的一个春天,

一场突降的大雨。


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朋友前往沙湖。

去沙湖干什么呢?去置田产的。


此时的苏轼,人生正值低谷。年纪老大不小,九死一生,被贬黄州,未来得到重新起用的机会十分渺茫。但苏轼不甘就此沉沦,事业上不顺,那就安顿好自己的小日子。听说黄州附近的沙湖,土地肥沃,苏轼决定在那里给自己倒腾个家。


去相田,挺快乐的一件事,同行的朋友也颇有兴致,偏偏一场雨打乱了节奏


雨迟迟不停,有人觉得扫兴,带着雨具匆匆走了。


这个时候,苏轼是什么想法呢?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他压根不觉得“这是个扫兴的事”,人生的风雨见惯了,这点雨算得什么?他不仅毫不介意,还要脚穿草鞋,手持竹杖,和着雨打疏林的沙沙声,唱起歌来,吟起诗来。


这里的“穿林打叶声”是雨声,也暗指人生里的种种杂音。苏轼告诉你两个字:莫听!莫听,则心静,心静则能徐行,安然地走好前面的路。这两句看似洒脱,实则带着骨气,写得非常叛逆。


这也是苏轼告诉你的第一重境界:


你无法决定人生里倏忽而变的天气

但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态度和心情

越是风雨飘摇,越要稳住自己

  第二重: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异地他乡,孤雁飘零,只能寄住在寺院。以前的他,是万众瞩目的宰相之才,眼下只是一个丢了前景的散官,余生可能都要在萧瑟和困窘中度过。


人生从高楼到低谷的落差,个中滋味,他品尝了个透。


然后呢?

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是“揽镜自顾夜不眠”?苏轼此时的选择,让他从无数诗人的自艾自怜中超脱出来。


他说,穿草鞋走路虽然没有车马快,但能让你轻松自在。而人生里“自在”二字,是千金难求的。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凡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奢华生活。在历经了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渴望回归到真真切切的普通中。


物质上的清贫,没有什么可怕。这里的“谁怕”,是反问吗?这其实是对个人士气莫大的提振。一蓑烟雨任平生,既然拦不住风雨,那么我们就走进风雨中。


这是苏轼告诉你的第二重境界:


阴晴晦明,进退得失

都不过过眼云烟,没有什么可怕的

身在其中,心在其外,方得自在

  第三重: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句是个巨大的转折。苏轼在这里笔锋一转,说道“春风吹酒醒”,原来,刚才那番潇洒之语是醉酒时的豪言!还能当真吗?


事实是,酒醒后的苏轼,退去朦胧时脱口而出的热血,发现现实“微冷”,甚至带着一点点刺骨的疼痛,但也就在这种时候,他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理解。


你看,淋了雨,风又寒,挺狼狈的。可是别忘了,还有“山头斜照”送来暖意。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


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体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感伤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


这是苏轼告诉你的第三重境界:


没有无法转圜的低谷

也没有无处逢生的绝境

身处微冷,记得抬头看看暖阳

  第四重: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有没有想过——

经过前面大快人心的豁达,这首词的最后为什么要说“回首”?


因为赶路的过程并不难,难就难在回首。扭过头,重看来时路的风景,尤其是那些“萧瑟处”,你要把所有的感受重新在心里过一遭,有没有负疚,有没有遗憾,有没有不甘……一切都要仔细掂量,细细咂摸。


回首的结论是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过岁月的洗礼,心灵像小船靠岸,终于觅得一份平静。此时,再看海面上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人生的一种体验而已。


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泰戈尔的一句诗和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感情异曲同工:


人生雨季的阴霾,不再淋湿我的身,不再吹乱我的心,挂在我迟暮的天上,化成一朵亮丽的云。


这是苏轼告诉你的第四重境界:


所有的经历都将在最后奖赏我们

一颗从容平淡的心
回首往事:

痛苦下沉,而欣慰升起
此心安处是吾乡



补充一个彩蛋


回到文章开头——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定风波》?


因为他在去沙湖买田的路上,意外地遇了一场雨


他本来只是单纯地要去给自己买一块地,肥沃点的,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苏轼这次买田没有成交


毕竟已是年近五十的人了,在春寒未尽时又淋了这场冷雨,不久便害起臂膀肿痛的毛病,实属“凄惨”。但是千年后的我们,都相信,苏轼会笑看这些戏剧化的“插曲”。


如果他知道,自己虽然买田未成,却留下一首名篇,滋养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想必他会快意回眸,欣然再笑。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二维码

关注:天津图书馆速报

微信号|tjlibrary1908

“在看”我一朵小

天津图书馆速报
介绍天津图书馆使用指南、读者服务、活动预告、新书荐购、美文欣赏等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