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文博圈(ID:wenboquan01)
2025年马上到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展览活动。无论是从主题内容、文物规格、展示展陈等方面都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热议的焦点。文博圈根据参观热度和网络评议,精选全国博物馆10大最受欢迎的热门临展,让我们一些看看都有哪些?
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
故宫年末重磅大展,汇集399件(套)重要文物,刻图玉版、玉人、玉鹰、玉龙、玉猪、重环玉璧等,其中多件玉器首展!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遗址自1985年发现以来,出土大批重要玉器,是长江下游同时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聚落遗址,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是中华文明新石器时代标志性遗址之一。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石器104件,本次展览也是凌家滩遗址历年来出土玉器的一次完整合璧展出。
展览以“文明先锋”为主题分为“问天究源”“斧钺圣权”“邃古炊烟”“神巫王权”“天工巧艺”“九洲共辉”六个单元。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 玉鹰
动物标本 兽骨
红烧土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 玉勺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 玉猪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 兔形玉梳背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 龙凤首分体玉璜
北京2022冬奥会奖牌设计灵感素材“重环玉璧”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 玉玦形龙
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也是“中俄文化年”开启之年。中俄两国不仅相邻相亲,于对方饮食发展有着更深的理解,文化联系也尤为紧密。
本次展览展出138件(套)俄罗斯饮食文物珍品,分为食材烹具、饮食传统和饮食艺术三个部分,精选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自沙俄时代至今、与饮食文化相关的138 件(套)藏品,囊括金银器、铜器、瓷器、玻璃器、油画、服饰和纺织品等不同品类。
其中既有餐具和餐桌装饰,又有从餐饮主题衍生开来的实用艺术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俄罗斯悠久的饮食历史、丰富的特色饮食、精美的餐饮器皿和多姿的宴会艺术,亦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变迁、俄罗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俄罗斯艺术的独特风格。
展览分为“食材烹具”“饮食传统”“饮食艺术”三个部分,用一场视觉“盛宴”,将500年俄罗斯美食史话娓娓道来。
第一部分 食材烹具
16和17世纪是俄罗斯民族美食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好客的基本原则逐渐形成并成为俄罗斯人性格的一部分。当时宴会或筵席的显著特点是大众和贵族的美食口味相似,烹饪菜肴的方法相同,炊具和餐具也很统一。
俄语中关于美食的谚语和格言不胜枚举,这些谚语和格言都被精心保存并代代相传,同时,由于当时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对于通过辛勤的日常工作获得的食物,人们充满敬意。
第二部分 饮食传统
俄罗斯的宴饮传统自古有之,几个世纪以来,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宗教习俗以及与邻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形塑这些传统。18世纪初,由于思想和政治以及文化和艺术的变化,宫廷和贵族宴会的新传统开始在俄罗斯形成。
彼得大帝及其追随者对本国生活的大规模全面改革也反映在宴会文化上,依照的是西欧范例。从那时起,正式宴会就成为大多数庆祝活动的主要特色,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
第三部分 饮食艺术
享受美食不仅是味觉的愉悦,还包括欣赏美食文化——菜肴色香味的结合,欣赏室内装潢、餐桌布置和食物装饰,遵守良好的礼仪和礼节,以及享受交谈的快乐。
在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宴饮是节日和庆祝活动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它们多姿多彩,热闹非凡,展示了俄罗斯汲取世界文化和自身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丰富艺术传统。
丰神有仪——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人物画展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三国 曹植 《洛神赋》
临流傲沧浪——高士篇
巨根盘亘几百尺,高干植立参天长。萧萧气清霜月白,云根桂子飘秋香。松陵高士风骨奇,洒然临流傲沧浪。油云委地墨欲滴,霾风拂雨炎天凉。酇留执策信秉钺,军中舞剑语激昂。幽林俯见皆朴樕,反视茂质独苍苍。
——宋 李廌 《鼎足桧》
闲花淡淡春——仕女篇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宋 张先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丹青绝世工——写真篇
召得丹青绝世工,写真与身真相同。忽然相对两不语,疑是妆成来镜中。岂期人愿天不违,云輧却驻从山归。画图封裹寄箱箧,洞房艳艳生光辉。良人翻作东飞翼,却遣江头问消息。经年不得一封书,翠幕云屏绕空壁。
——唐 李涉 《寄荆娘写真》
飞鸿踏雪泥—释道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 佚名 洛神赋图(局部)
宋代 佚名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此画之所以珍贵,不仅是里面有个传世故事,还有就是画面左下角烹茶的情景,据说是最早记录烹茶的绘画。
元代 佚名 松泉高士图
明代 杜堇 竹林七贤图(局部)
明代 佚名 宫装仕女图
展览时间:2024年7月19日-2025年8月17日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展览界,没有比上博的“埃及展”更有热度了,媒体评价“火爆异常”。除了展览本身,展览的配套活动也是别出心裁,因为博物馆奇喵夜还协调了航空、酒店及宠物医疗行业,可谓是展览资源调动的天花板了,文博圈也抢在第一时间带来展览现场报道。
展览通过“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版块展开独立叙事,回顾被大河滋养的悠长岁月,追寻神话与现实世界的交织经纬,洞察古埃及文明的整体面貌与历史细部,从不同角度解读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内涵。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日-2025年3月2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
该展览是全国范围内首次聚焦于“投龙”这一主题的展览,展览将展示中国自古以来的山川信仰和投龙祭祀内容。以此纪念沙畹并庆祝中国在该领域的百年发现。展览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展品汇集了中国历代山川祭祀和投龙仪式文物,共计约230件(组),分别来自全国40家收藏单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览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
山川有灵——先秦秦汉的山川祭祀
上古以来,山川就成为崇拜与祭祀的对象。早期山川具有双重神圣性,他们既是国家疆土的象征,又是自然之神,可主水旱、可证盟约、可消灾去病。先秦时期形成的山川的形象与功能,对后代影响至深。秦汉时代,“五岳四渎”祭祀体系形成,是古代统一王朝国家祭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川祭祀和盟誓仪式中均以玉为先导,辅以车马、牺牲等祭品,或沉或埋,这些制度在后代的投龙仪式中得到了沿用。
战国 秦骃玉版甲版 上海博物馆藏
侯马盟书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铜爵 商 1976年湖州安吉三官乡周家湾村出土
嵌绿松石圆雕兽面纹石器柄 商 1976年湖州安吉三官乡周家湾村出土
《封龙山颂碑》 东汉延熹七年(164年)清拓本
第二单元
告盟天地——晋唐之际投龙的出现和兴起
借鉴了中国商周至秦汉的山川祭祀、盟誓仪式,并创造性地加入了担当神圣信使职责的“龙”,道教用于求仙、祈福的投龙仪式在东晋正式出现。
东晋以来,江南逐渐形成了以求仙为主要背景的名山谱系——洞天。从唐初开始,投龙仪式与洞天福地理论进一步结合,被改造并正式确立为国家仪典,并日趋制度化。
洞天在盛唐时期开始与五岳相融合,发展成为拥有118处名山的“洞天福地”谱系,并在晚唐与国家祭祀的“岳镇海渎”体系逐渐融合。武则天、唐玄宗均频繁派遣使者至名山洞天投龙。就考古所见,五代吴越国是最频繁举行投龙的地方政权,也保存有最多的出土文物。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写本 唐
唐玄宗衡山紫盖洞铜简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传清道光年间湖南衡山水帘洞投龙潭出水 贵州省博物馆藏
《五岳上帝像》轴 明 首都博物馆藏
鎏金铜龙 1982年江苏苏州林屋洞出土 苏州博物馆藏
钱镠77岁太湖银简伪刻横幅 清 浙江省博物馆藏
李昇西山洞府玉璧 南唐升元四年(940年) 2016年浙江黄岩南宋赵伯沄墓出土 黄岩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
保安宗社——宋明之际的投龙
宋代官方的投龙活动已经成为每年固定的制度。道教在宋代日渐国家化,投龙仪式也被赋予了更多制度性的为国祈福的目的。求仙的功能日趋弱化,奉祀山川、保安宗社的内涵大幅度提升。早期的山川祭祀和道教的投龙祭祀,逐渐实现了重合,投龙演变成了国家山川祭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北宋中期后,投龙场所被制度化地精简,但仍保持较高的频次。
金、元两朝沿袭宋代,道士投龙于名山水府的同时,还往往代表帝王祭祀五岳四渎。明代除了洞天投龙,还出现了武当山投龙和陵山投龙。中国古代官方的投龙活动,结束于明代。
金龙 1985年江苏金坛薛埠镇东进村采石场出士 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藏
明湘献王武当山玉璧 明建文元年(1399年) 1982年武当山紫霄宫赐剑台出土 武当博物馆藏
明湘献王武当山金龙 明建文元年(1399年) 1982年武当山紫霄宫赐剑台出土 武当博物馆藏
铜铸鎏金武当山五龙捧圣博山香炉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三丝而行·清代江南三织造文化展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22日-2025年2月24日
展览地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临展厅)
说到丝绸,绕不开江南三织造——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作为清代丝绸织造的杰出代表,三织造不仅汇聚了当时最为精湛的织造技艺,也为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览分为“何以织造”“织彩斑斓”“不止织造”“织韵新尚”四个单元。共展出匹料、织成、服饰、诰敕、奏折、碑刻、拓片、玉器、贡墨、贡纸等139件/套文物及非遗展品。追溯江南三织造的历史源流,展现其织造技艺、花色品种、文化内涵与角色职能,彰显非遗技艺与丝韵新尚。
第一单元 何以织造
惟楚风流——明清湖南士大夫的笔墨丹青
湖南博物院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7日-2025年11月16日
展览地点:湖南博物院(三楼书画专题厅)
此次展览是湖南博物院的原创书画专题展,展览遴选出湖南博物院藏明清以来湘籍或客湘士人的作品90余件(套),分为“鸿儒博学”“文臣雅韵”“儒将襟怀”“客湘政宦”四个单元,不惟展示其艺术风采,更是彰显湖湘文化滋养下士人的涵养与精神面貌,从中领悟到“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精神。
第一单元 鸿儒博学
在儒学的发展中,湖南曾做出过重要贡献。道州人周敦颐开创理学;胡安国、胡宏在湖南湘潭、衡山创办书院,讲学著述,培养大批弟子,形成了湖湘学派,并经由朱熹、张栻在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主持讲学,学派愈趋成熟,学者甚众。明末清初,衡阳人王夫之潜心著书,为集大成者。清以来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山长诸如王文清、罗典、胡达源、丁善庆、徐棻(fēn)、王先谦更是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之才。他们不仅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而且治学严谨、著述颇丰,从其传世手稿墨迹可以一窥大儒的秉性与风采。他们的作品看似平淡,却自有一种博大雍穆气象。
第二单元 文臣雅韵
明清时期,湖湘文臣名满天下,代表人物有李东阳、贺长龄、陶澍等,他们修养深厚,在建功立业的同时,还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终其一生奉行儒家所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些官僚士大夫不仅身居高位,饱读诗书,还具有非凡的文化品位,他们所在的时代也是湖湘书坛相对活跃的时期。“茶陵诗派”首领李东阳,以小篆名世,陈鹏年、罗源汉、何凌汉、陶澍等书家的出现为明清书坛构筑巍峨大厦夯实了基石。何绍基以躬行碑帖融合之道,创立回腕执笔法,铸就晚清大家新风范,打破了沉寂千年之久的湖湘书坛之宁静。
李东阳行楷书手册 明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第三单元 儒将襟怀
“上马杀敌,下马读书”,以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晚清湖湘人才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们走出书斋,投笔从戎,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并以群体形式成为当时军事舞台的主角。湘军之兴,也是湖湘文化深厚土壤的产物。军政之暇,将帅们仍以儒生自居,读书、吟诗、作画,进德修身,彰显自己的儒将情怀。他们的创作无意于工,而是直吐胸怀,展现其华彩风流。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第四单元 客湘政宦
清代寓居湖南为官的外籍人士,是湖湘文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诗文书画抒写胸中逸气,并借此与当地士人交游寄赠,从中彰显出不俗的治学思想、精神追求和审美态度,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本土学风与艺术的发展。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21日-2025年4月15日
展览地点:四川博物院(一楼临展厅二、三厅)
展览汇聚了意大利以及中国共40家文博机构近300件(套)精品文物,囊括油画、雕塑、抄本、陶瓷、玻璃、珠宝、纺织品、青花瓷等多个品类,来自意大利的《寰宇记》手抄本(复制件)、意大利钱币等,以及国内29家文博机构的精品文物,如元代翼兽纹织金锦靴套、德化窑马可波罗熏香炉、元代青花瓷系列展品等将悉数亮相。
透过展览,观众或能如马可·波罗所见,开启一场关于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探索之旅。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天津博物馆藏
“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 横州市文物所藏
展览分四个部分,第一单元“跨越山海 邂逅东方——马可?波罗与中国”以马可·波罗的足迹为线,以文物为载体,展示了这一时期东西方社会的文化面貌。第二单元“五色交辉 八音合奏——美美与共的丝路”展示了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繁荣盛况,使臣、传教士、商人往来于丝路两端,东西方文明在此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互鉴。第三单元“璀璨科技 文明之炬——丝路上的技术传播”强调了这一时期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技术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伟大发明以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学等不同技术在丝绸之路上交流互鉴、共同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逐渐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第四单元“续写辉煌 再现传奇——马可?波罗的当代回音”通过一位当代艺术家艾曼纽尔·鲁扎提为新版《寰宇记》所创作的21幅拼贴和色粉插图,展示了马可·波罗的当代回音。
生活·信仰——汉代艺术百态
苏州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5日-2025年3月9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西馆(三楼)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0日-2025年5月23日
展览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二)
展览精选了200多件馆藏颜色釉瓷器,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42件,三级文物37件,景德镇窑孔雀绿釉玉兰花纹觚、清康熙景德镇窑黄釉盖罐、清雍正景德镇窑白釉刻菊花纹瓶等超过半数珍贵文物均为首次展出,部分重点文物将分时段对观众展出。
展览共分为八个部分:以传统“五色”色系归类,以颜色釉瓷的发展为脉络,从第一至第六部分依次展示青釉瓷、黑釉瓷、白釉瓷、黄釉瓷、红釉瓷、窑变瓷等每一种釉色所呈现的独特韵味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以及颜色釉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七部分“何以五色”,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科学知识解释瓷器怎样拥有多彩的釉色;第八部分“瓷器色彩墙”,则展示了我馆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开展的馆校合作研究成果,用现代色彩学的方式来解析瓷器上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