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是我爷爷,我要到中国探亲。”2003年,一位俄罗斯男子来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签证,当工作人员问他去中国做什么时,男子一句话让他们立马傻了眼……
刘少奇的孙子怎么会是俄国人?各种疑问在大家脑海中瞬间炸开。“是我们知道的那个刘少奇吗?”工作人员试探着问了一句,男子平静地点了点头!
事关重大,大使馆立即致电相关部门,在经过一系列核实后,工作人员这才相信:原来男子没有撒谎,他真是刘少奇的孙子,而且还是长孙,名叫阿廖沙。
那么阿廖沙如何是俄罗斯人面孔了,这就得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说起了。
1923年,刘少奇与何宝珍结为革命夫妻,之后两人在安源煤矿生下长子刘允斌,也就是阿廖沙的父亲。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夫妻本就聚少离多,父母与孩子离别失散更是常事。
为了子女的安全,也为革命工作,何宝珍忍痛将刘允斌送到亲戚家寄养,直到1938年,刘允斌才回到父亲刘少奇身边,而他的母亲何宝珍,早在1934年就牺牲了。
然而,这次相聚仅仅不到一年,次年,刘允斌就被组织送往苏联学习,在苏联国际儿童学院,刘允斌学习十分刻苦,之后他考上莫斯科大学,学习核放射化学专业。
在这段时间,他对自己的大学同学,美丽善良的苏联姑娘玛拉·费拉托娃一见钟情,玛拉的善良深深地吸引了刘允斌,随后两人坠入爱河。
1949年,刘允斌与秘密访苏的父亲刘少奇重逢,对于儿子的异国恋,父亲很是支持,对未来的儿媳也十分满意。
在得到父亲的许可后,刘允斌第二年就同玛拉在苏联举行了婚礼,婚后几年,玛拉生下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
原本刘允斌一家人在苏联生活的温馨和谐,但一封来自父亲的书信,很快让刘允斌陷入两难,一边是百废待兴的祖国,一边是深爱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她想带着妻儿一起回到祖国,但从小生活在苏联的玛拉不愿意跟随丈夫的脚步。在经过一番强烈的思想斗争后,刘允斌选择了回国。
在他心里,国家的建设大于一切,个人的小家又算得了什么呢?
回国之后,刘允斌进入原子能研究所,一心都扑在了原子弹的研究事业上,玛拉则一个人在苏联抚养儿女,除了玛拉1958年带儿女到中国短暂探亲外,他们一家再也没能相聚。
在阿廖沙的记忆中,几乎没有关于父亲的任何记忆,可她却清楚地记得在自己5岁时与爷爷刘少奇见面的情景。
那是1960年的一天,那天阿廖沙家门口来了很多车,爷爷刘少奇从车上下来,抱着他和姐姐亲个不停。爷爷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小礼物,还带着他们去公园玩。
这次见面此后,相隔异国的一家人一直是保持着书信来往,可是这样的亲密没能维持多久。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一家人又失去了联系。
而玛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麻烦,搬到了乡下居住,还将孩子随了自己的姓。
渐渐长大的阿廖沙完全继承了父辈的聪明才智,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之后进入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成为一名顶尖的航天工程师。
1987年,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经过多方打听,再次同阿廖沙母子三人取得联系。造化弄人的是,此时距离刘允斌去世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而刘少奇也离开人世18年了。
阿廖沙姐弟在在听到这一噩耗后,十分难过。虽然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缺失了父亲这一角色,可是母亲玛拉却一直教育姐弟俩要对父亲心生敬畏。
在了解到爷爷刘少奇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后,阿廖沙心里便埋下了落叶归根的想法。
但是,由于阿廖沙从事的是机密工作,按照俄罗斯规定,他这样的科研人员只有退役三年后才能出俄罗斯。即便是刘少奇100周年诞辰,阿廖沙始终没有被允许到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为了能够早日回到中国,阿廖沙提前申请退伍,并开始提前学习中文。
2003年,经过多方交涉,48岁的阿廖沙终于获得了出国许可,刚拿到签证,他便迫不及待的带着妻子飞往中国。
当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内心激动到无以复加,一种回到了阔别已久故土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姑姑刘爱琴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王光美给予了他们一家热烈欢迎,在姑姑的建议下,阿廖沙特意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刘维宁。
三年之后,阿廖沙辞去了莫斯科的工作,带着家人落户至广州,回到中国的阿廖沙一直从事中俄友好相关方面的工作,他用刘维宁这一名字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
2019年,在一个关于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的采访中,阿廖沙骄傲地告诉大家,他的三个孙女都在努力学习中文,以后他们家将世世代代继承发展中俄友好关系这一事业。
在阿廖沙的办公室里,桌子上摆放着中俄两国的小国旗,墙上则挂着爷爷刘少奇的画像,画像旁边有一张江西的地图,地图上他特意标出了“安源”这个地方。
每次有人问起为何标注安源,他都会说:那是他们一家人最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