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 中国银行锚定金融强国再续华章

文摘   2024-10-09 18:14   北京  
来源:金融时报

带着复兴民族金融的使命而来,在新中国的旗帜下涅槃重生;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起勃勃生机,在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奋楫勇进……

中国银行,中国唯一一家连续经营112年的百年金融老店,既是中国民族金融复兴的缩影,更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走向更大繁荣的鲜活见证。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中国经济创造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

经济发展不断登上新高度的背后,是金融业蓬勃发展营造的良好货币金融环境。新中国成立75年来,金融事业走过了光辉的历程。2001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2万亿元;截至2024年8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6.24万亿元。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银行始终牢记“金融为民”初心,切实担负起“金融报国”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银行胸怀“国之大者”,更加积极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在全力支持金融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发展质量的持续性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幅增强。


回望百年历程

涅槃重生不负报国使命


不能被岁月击垮,一定会重放异彩。而这,必然与使命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银行被顺利接管,成为外汇外贸专业银行。面对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中国银行积极稳定金融物价,促进国民经济恢复,推动对外贸易发展,1972年至1976年累计发放外汇贷款21.1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生产建设。

在当时国际金融剧烈动荡、国际货币固定汇率制走向崩溃的情况下,中国银行对外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避免和减少了外汇风险,在出口收汇上起到了保值作用,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信誉……

真正的“蝶变”,发端于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也正式开启了商业银行改革的新篇章——“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成为鲜明的目标。

1979年3月,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是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和对外筹资主渠道。

也是这一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受命承担了恢复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合法席位的谈判工作,最终圆满成功。

作为中国金融业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银行加快国际化进程。从1978年到1992年,十余年间,中国银行相继在纽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等全球十多个国家的主要城市新建了15个分行,并在香港和澳门分别增设一批支行,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桥梁。

于改革开放春潮里启 航,百年老店青春焕发,接力创造了无数个史上第一——

成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是国内首家加入SWIFT组织的银行;最先在海外发债;最早推出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是首家办理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和福费廷业务的银行;在国内第一家发行信用卡、使用ATM机、成立私人银行……

随着金融改革挺进深水区,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银行之一,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银行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改革迎来了高光时刻。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H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超过754亿港元,成为当时全球金融业最大的股票发行项目。同年7月5日,中行回归A股市场。作为首家H+A股同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为中国国有大行上市之路探索了新的模式。

岁月不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金融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作为国有大行,中国银行主动将新要求、新使命融入金融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努力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当前,中国银行不断深化改革,全力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快全球化布局,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伟大“蓝图”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中国银行在履行国有大行的责任与担当中,实现了又一次蜕变。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银行集团资产规模上升至33.9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维持在2%以内的较低水平,资本充足率保持良好,稳健发展成果显著,成为唯一连续34年入选“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



蓄力赋能实体经济

奋力书写五篇大文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勇于创新突破、服务社会发展,始终是中国银行这家百年老店的鲜明印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社会经济迈上了快速发展的新台阶。从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再到建设“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推进乡村振兴……一系列国家战略推进的背后,海量的实体企 业,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

答好时代命题,是使命所在、价值所依,更是挑战与考验。中国银行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把资源投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精耕细作,创新机制,持续投入,以金融活水为实体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让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更加清晰。

面对新的时代命题,中国银行以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驱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力引擎,顺应实体经济所需,以创新回应百姓民生所盼,以高质量金融服务续写金融报国的壮美华章。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求变成为各个领域共识。如何以科技金融呼应时代新变化、人民新需求?在中国银行,一场以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通道为重点,推进科技与金融互促互融的“双向奔赴”,拉开了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的大幕。

作为彻底畅通科技金融血脉的治本之策,中国银行在总行及广东、江苏、上海等24个省市分支机构同步设立科技金融中心,积极打造科技支行、科技金融特色网点,构建起“总-分-支”多层次组织体系;

持续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客群,加快完善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创新推出科技金融专属授信模式,依托集团综合化特色,提供投、贷、债、股、保、租全产品谱系,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银行已为8.35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71万亿元授信支持,综合化服务累计供给超过6500亿元。

每一种先进理念的背后,无不契合着时代价值与精神所向。值得关注的是,绿色低碳发展因具备深刻的中国式发展内涵,而当仁不让地成为深化金融改革、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中国银行将支持绿色发展融入集团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数十项政策举措,大力推动产品创新,持续打造囊括存款、贷款、债券、保险、理财、基金等在内的“中银绿色+”全球品牌,以多元金融服务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数据显示,2024年6月末,中国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35%。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性绿色项目,中国银行多次位列彭博“全球绿色贷款”“全球可持续挂钩贷款”“全球离岸绿色债券”排行榜中资银行第一。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和金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普惠金融被寄予厚望。在中国银行,有这样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意:截至2024年6月末,普惠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惠及超130万普惠型小微企业市场主体;近三年,普惠贷款平均增速超40%;客户数量是2017年的3倍。

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当好稳定民生就业的“先行者”、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在中国银行看来,是使命、更是责任。

中国银行坚持“雪中送炭,服务民生”,依托线上线下渠道扩大服务触达,提供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积极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截至2024年6月末,向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授信余额超4300亿元,授信户数超2.8万户。

全力服务稳就业、保民生。202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累计为超2.8万家企业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超4300亿元;服务个体工商户超60万户,贷款余额超3200亿元;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截至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28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余额4414亿元。

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晚年,是“家事”,更是“国事”。作为最早开展企业年金服务的商业银行之一,中国银行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年金托管资产规模分别位列全市场第二、第三,年金受托资产已超2000亿元。

近年来,中国银行全面布局养老金金融、养老个人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领域,不断增强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银发场景生态和具有中银特色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在积极研发并引进储蓄、理财、基金、保险等养老个人金融产品,推进区域性服务创新的同时,中国银行加快适老服务渠道建设。线上,手机银行APP打造“银发专区”,定制发行金融产品,联合优质商户提供惠老消费补贴;线下,建成养老服务示范点超1000家,达到敬老服务模范标准的网点超万家。

“数字金融”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部署新高度,银行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速度能否跟上数字经济的脚步,也将面临考验。

面对数字技术驱动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国银行将数字思维、数字元素持续注入金融服务流程,加速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金融服务能力,为高质量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聚焦服务数字经济,中国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数据要素为驱动,围绕数字基建、数字产品、数字渠道、数字风控、数字营销与运营、数字生态等关键领域,优化传统银行模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体验。同时,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业务发展提供多样化数据供给支持,充分释放数据资产红利。

依托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思维,中国银行将数字金融贯穿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在提供数字化转型的硬件条件的同时,拓展了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空间。

据悉,通过数字化赋能,中国银行“惠如愿”普惠金融服务APP功能进一步丰富,优化了智慧运营平台,使场景产品更丰富、特色服务更多元、客户体验更便捷、风险防控更智能、科技运营更高效。截至6月末,“惠如愿”APP注册用户超70万户。而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客户画像,还有效实现了对科创企业的分层、分类精准支持。

……

苍穹之下,唯实干不可辜负。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中国银行以“实”为笔,倾情书写五篇大文章,锚定金融强国目标奋楫远航。





与时代同频共振

高水平对外开放奋楫勇进


从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内地与香港债券通、互换通,到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再到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开启新征程,中国金融业迎来又一次腾飞的机遇。

“全球化”是中国银行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乘着新一轮开放的东风,中国银行迈出的每一步都与国家对外开放的步调同频共振,勇当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排头兵。

今年5月,在广东横琴自贸片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国银行成功落地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业务,成为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时光回溯到11年前。2013年9月,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新一轮金融改革开放的种子从这里生发,并迅速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一个月后,中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开业,成为首批入驻上海自贸区的金融企业,并且几乎拿下了所有的首单的业务。

时至今日,我国已陆续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和1个自贸港,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此间十余年,中国银行持续完善自贸区机构布局,迄今28家一级分行在全部自贸片区均设立了自贸区分支机构,实现区位的全面覆盖,服务的企业客户近50万户,创新推出了一大批“首发、首单、首创”项目,闯出了一条自贸区金融服务的新路子。

开放融通的大潮滚滚向前。聚焦人类共同发展这一最大公约数,2013年,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启动了中国新时代以来最宏大的对外合作框架。翌年,中国银行率先提出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的设想,并制定了详细建设规划。

此后,中国银行加快境外网络拓展,持续完善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布局,密切跟进沿线国家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银行境外机构覆盖44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过1100个,累计授信支持超过3410亿美元。

如果说服务“一带一路”是在“客场”上进行输出;那么,为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和东盟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就是中国银行在“主场”上大放异彩。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已经连续67年服务了135届广交会,连续7年获得最高合作层级的进博会“唯一”战略合作伙伴,连续3年作为服贸会银行业“独家”全球合作伙伴,累计服务参展企业已达20万家。可以说,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中国银行全力服务国家外交和对外经贸活动,为外贸企业扩大朋友圈搭建金融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不同阶段“稳外贸”政策导向要求,中国银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行动方案,有力支持了我国外贸量升质稳。2024年1至6月,中国银行境内机构累计为20余万家客户办理国际结算量超过1.8万亿美元,其中跨境电商结算规模超过3700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同比增长近60%,市场份额均稳居同业首位。

伴随着中国扩大开放走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中国与世界经济更宽领域、更深程度融合的恢弘乐章正在奏响。从百余年前“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的胸襟,到如今“金融报国、金融为民”的使命,中国银行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以更高质量金融服务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天,中国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踏步迈进。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大行,躬身入局、不负使命,迎向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挑战,奋楫勇进再启程。


来源:金融时报
出品:中行职工融媒体中心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
强化思想引领,推动文化建设,讲好北分故事,凝聚奋进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