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旧谱稿的故事
(根据杨刚口述、张先玲笔札整理)
朱玉学
前不久,杨刚先生在整理音乐馆资料时,又看到了那张标有刘德海和王范地共同起草的旧谱稿,不禁忆起当年结识王范地,又和王老师夫人张先玲通信联系,及早年王范地和刘德海两位琵琶大师交往合作等,一段鲜为人知的乐圈佳话。
邂逅王范地
杨刚 : 对王范地的名字,我早有耳闻。在认识刘德海先生之前,就知道他们两位都是来自上海的琵琶大师。
我第一次见到王范地老师,是在2013年,我应邀出席首届平湖派琵琶文化论坛研讨会。主讲是乔建中先生,王范地老师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我也在会上有一个发言,介绍了崇明派琵琶的一些情况,以及音乐馆做的一些事。
晚上回到宾馆,我就和乔老师说要去拜访王老师。然后,乔老师打了电话给王范地老师介绍我。我到王老师房间和他交谈了一个多小时。我先详细介绍了我们音乐馆收集、抢救、保护、传播传统音乐的一些情况,特别说明我收集这么多资料,不为拥有,只为传承。王老师很敬佩,称赞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建成这样的音乐馆、资料库,一定会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然后王老师谈了很多关于琵琶教育、琵琶演奏他的个人观点。
会议最后一天的宴会,王范地老师特意叫我和他坐在一桌,我们互留通讯信息。后来互通信件,还有几次电话的沟通,他不止一次鼓励我积极加强资料的结累,尤其是江南丝竹与琵琶艺术等民间音乐的搜集工作,并且也提供了一些线索 与搜集办法。
那次活动有幸结识王范地老师,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收获满满。
第二次是2016年11月,参加浙江平湖琵琶流派交流音乐会和研讨会,又见到了王范地老师,和他有了进一步的交往。后来跟他通过大概有五六次电话,请教了一些音乐问题,他也寄一些资料给我,当和他谈到天下琵琶是一家的观点,他说: 你不是弹琵琶的,但你是懂琵琶的人啊!
后来我在征集资料时,收到了一份1979年,中央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编辑,一个油印的瀛洲古调16首曲册,那封面上呢,有王范地先生亲笔签字。我打电话给他,他很高兴,说这份资料在你那里啊!是我赠给一个学生的。他说,崇明派瀛洲古调的琵琶艺术,是以清新典雅,小曲委婉而著称的,应该好好的发扬光大。他对我们音乐馆资料库的设计,江南丝竹音乐、五大琵琶流派早期资料,尤其是瀛洲古调的传承谱系、各时期乐谱版本和早期录音资料系统化,他非常惊讶、赞叹!他说,你们身处瀛洲古调发源地,具备更好的条件和优势,发掘保护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跟乔建中老师谈起王范地老师,乔老师对王范地老师非常敬重,说他非常了不起。王老师在音乐教育方面非常突出。尽管他晚年以后手坏了,不能弹琵琶,但是他卓越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几代人。
《天山之春》的由来
这份琵琶曲《大寨人心向红太阳》手稿,标注刘德海、王范地于1971年改编(为王范地手稿)。据王范地夫人张先玲老师回忆,那时王范地在山西大寨做“开门办学”工作,之前刘德海和王范地说,他出国总是弹《十面埋伏》,想弹个新曲子。看旧谱稿,曲子已由刘、王二人改编完成定稿,但以后二人都没弹过。后来,倒是王范地应刘德海之邀,将小合奏《天山的春天》改编为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刘德海先生出国经常演奏,很有影响,至今仍为较流行的琵琶曲。那就是他们合作《大寨人心向红太阳》以后的事了。
两位琵琶“巨匠”的友谊
2022年,杨刚发现这份旧谱稿后,用微信转发给王范地夫人张先玲老师,张老师回信,回忆起当年王范地和刘德海交往的二、三事。
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王范地在电影乐团工作,中央音乐学院还没成立,他经常谈到,尤其是上课时也和同学们提起,说音乐学院有位琵琶专业叫刘德海的学生,琵琶弹得非常好。后来,王范地60年代一位叫蔡彬新的学生,在参加王范地追思会时回忆,王老师曾和他们说: 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有个学生叫刘德海,你们注意,他对琵琶很有钻研,将来一定会出成绩的!
王范地认识刘德海之后,惺惺相惜,邀请刘德海来家里做客。“那时我们和范地的父母住在一起,老太太热情好客。听说刘德海也是上海人,家又不在北京, 甚是热情,特意做了上海菜招待他。刘老师很风趣,讲了很多笑话,笑得大家前仰后合。他弹琴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对座位很随意。大家在院子里聊天,他坐在小板凳上就能弹琴。有一次,我婆婆请他弹一曲,他转身就近坐在房门边一个方木箱上,两只脚悬空着,就弹了起来。”他还很会做菜,他告诉我烧红烧肉最好放点红麴(酒),好看又好吃。文革开始后,刘老师调到样板团工作,见面就少了。”
70年代初,在中央音乐学院原址,组建了“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王范地和一些老师调回学院。那时刘德海老师虽然还在样板团工作,但他家住在学院内。经常在晚饭后,王范地和刘德海、吴俊生等老师会聚在一起切磋琴艺。那时只能弹一些当时准许弹的“大、多、快、响”的曲子,王范地很忧虑,他说长此以往传统的琵琶曲就会失传, 琵琶的韵味也将成为绝响,将来不知道是怎样结局?!
1975年秋,举办全国文艺调演,有的地方团住在西苑饭店,正好刘德海要出国也在西苑饭店集中,正巧王范地在文化部的录音录像组工作,也住在西苑饭店。各地方团体的琵琶演奏员纷纷找他们请教。有一天,他们俩就共同召集了各地在西苑饭店的琵琶演奏员,一起向他们传授技艺。这也是两位大师唯一一次一起给同行们授课。大家都非常激动,那真是一次难忘的群英聚会。
海纳百川
王范地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从小是和一位爱好江南丝竹的邻居学的二胡,后来到上海弄堂的私伙局拉二胡,如经常到陆春龄家拉二胡,后来考取了几个民间乐团,如陆春龄主办的中国国乐团等,都是成年人,他年纪最小,接触了大量戏曲和民间音乐,如沪剧、越剧、京剧、评弹、滑稽戏、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玩二胡、中胡、高胡、琵琶、三弦等。曾和 马林生学琵琶、二胡,学广东音乐,“他是上海民族乐团二胡首席,我是二胡二把,就18个人。也去卫仲乐组织的 国乐联谊会玩。还和李廷松学汪派琵琶,也接触过平湖派、浦东派,后来的老师叫张醉地,我原来叫王行康,王范地是老师起的艺名,带地字,别人就不会欺负你了。那时也没有谱子,口传心授,先会唱再拉,听老师拉,模仿,或听收音机广播学习,天天听,天天拉,没有什么门户流派贵贱之分,大融合。北京电影乐团,就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乐团,来上海招人,觉得能看见天安门,能看见毛主席,就来北京了。到北京后叫我弹琵琶,我就听从指挥弹琵琶了。我就是民间艺人,自娱,玩出来的。曾考取了一个航空学校,因为是家里老大,要谋生自立,阴差阳错,改搞音乐了。”
无独有偶,刘德海先生也非音乐世家出身,他曾谈到他小时候是和一位邻居泥瓦匠学的琵琶,曾考取了某理工学院数学系,后来是林石城老师几次到家里说服妈妈,才改学的音乐。刘、王二位大师来自民间,汲取了丰富的民间传统音乐营养。刘德海先就师于林石城,后来先后向曹安和、汪昱庭、孙裕德、杨大钧学习,乃得浦东之真传,揉崇明之底蕴,结汪孙之技艺,备平湖之精髓。集群技,纳流派,鉴中外,融古今。娴熟捻捺,流畅勾揉,海纳百川,统领琶艺之大成,阔展琴道之华采。又领林石城细巧清丽,卫仲乐厚实发音,李廷松坚挺势态,吴景略圆径手势,博采各派之精华,揉融自身之感悟,可谓波诡云谲,异彩纷呈,纵横捭阖,睥睨天下。
睹物思人,当年张先玲老师看到这份旧谱稿,感慨万千,来信说: 时光荏苒,两位先生都已撒手人寰、飘然西去。但愿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能为后辈的琵琶人所用,有助于琵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也就是对他们在天之灵的最大慰藉!
原件藏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资料库
原件藏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资料库
●【名家文论】朱玉学:太古绿绮存正气——浅析文天祥的琴索印记
《江南雅韵》是传播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的纯公益性网络平台,每星期三、六播出。我们欢迎您的关注和参与,衷心希望收到您的评论建议(留言区),敬请在阅读后点赞、下载、转发,让我们为传承中国音乐共同努力。
本专题系列节目相关资料,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用以任何商业用途,若有违者,本公众号保留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