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部长同学都进去了!

学术   2025-02-02 17:33   山东  
作者:何兵,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本文转自公号理想国读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兵曾在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做了题为“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演讲,满篇尽是肺腑之言,发人深省,令人警戒。

何兵引经据典,寻根究底,找到始因,并辅以现实例证,不仅剖明了人之所以会迷失自己的动因,而且真挚地告诫大家要培养自己的志趣,追逐自己真实的幸福,而不是别人认为你应当幸福的生活,要善于控制权力和财富,千万不要被权力和财富迷失本心。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何兵(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01
失意时,要耐得住寂寞

1984年,我在县城的机关工作。因为年轻,不明世事,很快就让一个领导不高兴。现在想来,他其实也没大毛病,只不过染有小官僚的恶习,阿谀奉承、拍上压下……

得罪领导,是官场大忌,他不让我入党,在机关工作,不能入党,意味着不能进步。有一次,我和他单独谈话,问他凭什么?他说了一些官话,我年轻气盛,说了一句大话: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但有什么用呢?领导不久采取行动了。县里成立一个临时性机构,叫“×的组织史办公室”,编写我县×的组织发展史,理由冠冕堂皇:“这项工作很重要,是组织对你的考验和锻炼。”但事实上没什么事做,同事们上班就喝茶。

那时我才24岁,一天偶然听说国家有个律师资格考试,没学过法律的人也可以考。我就找几本复习资料,别人喝茶我看书,复习三个月,考取律师资格,后来又考上北大研究生。

我们组织史办公室在年终工作总结中,特地写了一条:去年,我办为国家培养了一名人才。

后来我回家乡,合肥著名的刑辩律师王亚林请吃饭,他是安徽刑辩界的头牌。席间闲谈,发现我俩原来是同一年参加律师考试。他自豪地说,那年他考了第一名,我笑着说,第二名在此。而我的那名领导,现在应该还在监狱里。

人生总有失意时。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失意时,你要耐得住寂寞。不放弃,不懈怠,寻找你的机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02
得意时,要经得住浮华

我考大学时,因为护士笔误,将身高填错了,身高1.67米写成1.47米,我只好读了物理专科,发展空间受限。

同学里发展最好的,做到了我们合肥市某区一把手。同学聚会时,他总是众星捧月,指点江山,不知收敛。后来,他跳楼自杀了,传闻涉及经济问题。

我还有一个最好的同学,官场上春风得意,三十出头,做了副县长,后来做了更大的官。他是个重旧情的人,对我很好。我回乡他时常张罗一桌饭,他好客善饮,风趣幽默,酒过三巡,妙语连珠。有几次,他找我拼酒,结局总是这样:他问“你服不服?”我说“我服我服。”他笑眯眯地放过我,去征服别人去了。

十八大前,一些地方官场风气不正,酒风盛行,他大约难以免俗。前几年去世了,刚满五十,肝癌。直到如今,我常常忆起他,想到鲁迅的诗:“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我博士同学中,有两人做了大官,一名是正部级,一名是副部级,如今也都进去了。

当社会整体混沌时,多数人随波逐流,主动地迎合或消极地被挟持,一时间泥沙俱下。此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畏浮云遮望眼。人在得意时,总有人对你阿谀奉承,精神贿赂。开始,你可能有所警觉,时间一久,习以为常,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才华盖世,可以左右乾坤。其实,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个人只是微尘。暴风雨可能在不经意间,忽然降临。

我的一个研究生,今年毕业去了某国家机关。几天前,同学们请我吃饭——名曰“谢师宴”。我送了他一饼茶,一本书。书上面题了一行字:“常在海边走,就是不湿鞋。”

白居易有首诗,题目叫作《轻肥》,专门描写官场得意之人: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我的人生第二个经验是:人在得意时,要经得住浮华。

03
保持你的赤子之心

我在烟台大学做过一届班主任。三年前,他们将我拉到班里的微信群里,后来我退出来了。因为个别当官的同学,眼界狭窄,俗不可耐。北京的同学劝我说:“你别和他们生气。地域所限,没有办法。”

我倒不认为身处地方就一定眼界狭窄。但身处官场,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和职业麻木,这就需要警惕了。

之前我在微博上放了篇小文章《法官为什么心狠》,文中说道:“二年多前,我到外地,一群学生请我吃饭谈天。一位在刑庭工作的女生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的心,怎么越来越狠呢?我说:是啊,当年上课时我就提醒过你们。长期从事司法这种职业,可能会使人形成职业麻木,心越来越狠。”

说实话,我对自己多年来的这一判断,并无内心确信。但屡屡发生的事实,又一再印证了我的判断。

这是为什么?我想到了以下原因,公检法人员,大多来自升斗小民之家。有的人入职之初,仍然记着普通人民的失败和困苦,弱小和无奈,努力和希望……但入职时间越长,有的人与普通人民交往渐少,检法人员相互交往日多,互相发酵和激励。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卷宗里一张张冷冰冰的证据,一条条干枯的法律。天长日久,他们更相信惩罚和报复,相信刑罚会保护秩序,会保护更大的社会利益。他们忘记了,不当的刑罚同样破坏社会秩序,可能导致家庭破碎、子女失教、夫妻离异、父母失侍……

我想,即使深居九重,富可敌国,也要永怀赤子之心,不要忘记普通人民的挣扎与辛酸,不要放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04
追寻真实的幸福

我有时想,人为什么会迷失自己?我从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找到部分答案。他描述法国大革命前的巴黎:

“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便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

我们古人用四个字概括这一现象,叫作“利欲熏心”。

十多年前,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大家兴奋不已,但我在质疑,身边的水没了。我们从蓟门桥到昌平,路过沙河、清河、白浮泉。清河的水,还清吗?沙河的水,还在吗?白浮泉又在哪里?

北京将人口最高值限定在2300万,依据是什么?——以水定人。中央政治局后来开了专题会,讨论在全民中推进绿色生活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不要被权力和财富迷失本心。财富和权力,并不必然带来幸福。

我曾经和一个县委书记谈天。他说:每天晚上都有两到三桌的应酬,苦不堪言。

我认识一个地产商,他说经常晚上到十一点多,拖着疲惫的身体上床休息,忽然接到某个官员的电话,让他去喝酒,其实是让他买单,他恨不能哭。

我认识一些权贵,我认为他们并不幸福,只不过陷入权力和财富的罗网,无力自拔。财富不是硬道理,权力不是硬道理,幸福才是硬道理。 

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控制权力和财富,多少人因为权力和财富而身陷囹圄?我们要认清自己,认清才能和志趣,追逐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别人认为你应当幸福的生活。

半个多月前,我到丽江,在玉龙雪山下,在一个纳西人的村庄里,拜访一位朋友。他租下一个古木参天的大院子,住在那里,看闲书,喝普洱。我问他,以前做什么工作?他说在上海做证券,三十多岁,辞了工作,远离繁华的都市,到了古城丽江。起初只是想试试换一种活法,后来再也不想回去了。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三次,这是圣人做的事,容易失眠,常人做不到。但每隔一年半载,反省下自己,寻回迷失本真,这是必要和可能的。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的几十年,中国社会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我们重任在肩!

《看漫画读经典》(系列全套14册)

只给6-14岁孩子读的经典: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

《西塞罗的论义务》

《牛顿的原理》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伽利略的对话》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霍布斯的利维坦》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密尔的论自由》

《培根的新工具》

鲜活幽默 有趣有料有故事

大开本 图文并茂

环保油墨全彩印刷

内页纸张厚实

有韧性,装订牢固

原价531元

限时特价258

在中国教育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奇迹:


学校没有一座高楼,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明明是“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与哈佛、剑桥、耶鲁齐名而毫无愧色。


林语堂评价它: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杨振宁说:它是他中国最好的大学。


后世人赞它:“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则是未来的大师”


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猜到了,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群星闪耀”的大学——


西南联大。




在它存在短短8年时间里,诞生了:


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


以及上百位霸占历史、文学、外语的人文大师。


惊人教学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它豪华的师资力量。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过,“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

翻译泰斗许渊冲老先生回忆说:


那时国文课真是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


国宝级翻译家许渊冲(右一)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年轻学子们还能津津有味地听课、读书,可见大师们的授课内容有多精彩绝伦、妙语连珠。


如果你也梦想一睹朱自清、闻一多、钱穆、雷海宗等清华北大的教授风采;


亲身感受属于汪曾祺、许渊冲、杨振宁等泰斗级学霸的快乐。


建议你,一定不要错过这套能够全面还原西南联大课堂风采的教科书合集。


出版史上,首次整理编校了陈寅恪、张荫麟、冯友兰、朱自清等15位西南联大著名教授的作品和讲义。


一共7本书,包括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国学等。





短短一节课的内容,就抵得上普通人读10本书。


《红楼梦》的真实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

楚汉之争的始末,到底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为什么多出风流人物?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到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初闭关政策;


从明朝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高低,讲到自古以来的“君臣距离”。


张荫麟、雷海宗、陈寅恪、吴晗四位教授,把5000年历史拆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



朱自清、罗庸、闻一多等六位先生主讲文学课,道出了朝代更替与文学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普通人理解古典名著简直不要太友好。


既是绝版教科书,也是难得一见的文学瑰宝。阅读价值、文学价值、收藏价值,都是教科书中的瑰宝之作。




豆瓣评分高达9.5,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和认可程度。


有人说,书中很多观点是从未想过的,见解新颖、醍醐灌顶。


有人感慨,如获至宝!




对成年人来说,它圆了我们一个关于西南联大的旖旎长梦。


大师们对学问的问真、对研究的务实,教育风格和内容上的自由奔放,都能让你读到心潮澎湃、如痴如醉。


喜欢历史、文学、诗词的读者,直接闭眼入。增添深厚的学识和文化涵养。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套再合适不过的“通识教育大餐”。


读国史课,可以帮孩子系统地梳理从夏商大事、周朝兴起,一直到大明帝国、清朝盛世。


读诗词课,就如“亲临”朱自清、罗庸的课堂,聆听大师们目光独到地剖析唐诗、宋词。


读哲学课,懂得什么是“知行合一”,对自己的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




想想看,如果孩子在9~16岁的求学黄金期,就能读到当年2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大学时才接触的教科书,哪怕每门课只读懂一两篇,都能终身受益。



想要拥有深邃的思想、过人的心智、深厚的艺术品鉴力,这套书真的别错过。


《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丛书(套装7册)

教育史上的传奇

诸子百家之后,

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

西南联大成立85周年定制版

附赠精美藏书票1枚、

“西南联大校徽”印章1枚、

金属校徽1枚、西南联大优秀学生名录1份

(点击购买跟团买!)

原价406元

限时特价178

订单查看、物流查询、开发票,任何售后问题

扫描二维码加微信好友在线客服咨询

出版社直接发书!(包邮,可开发票!售后服务加微信:aizhijun2023)

哲学王读书
一切建设,从阅读开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