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11月30日发布《学校等重点场所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消毒技术指南》,指导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在诺如病毒感染流行期间,做好本单位预防性消毒工作。
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和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容易出现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
根据技术指南,学校等重点场所发现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后,应及时对其进行隔离,尽快采取消毒措施。当患者在教室或集体宿舍等人群密集场所发生呕吐时,应立即引导其他人员向相对清洁的方向转移,并对呕吐物进行消毒处理。重点消毒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餐(饮)具、厕所等。
技术指南明确,诺如病毒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较强,酒精对其无效,应选用高水平消毒剂或有效的物理消毒方法。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完全覆盖,消毒至作用时间后,小心清除干净。对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有效氯5000mg/L至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完全覆盖,作用30分钟以上,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应避免接触污染物。
技术指南还要求,重点场所要做好预防性措施,包括保持厕所清洁卫生;可对重点部位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适宜消毒剂进行预防性消毒;若有员工或学生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不得带病上岗(课),必要时前往医院就医等。(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全人群易感,其中低龄儿童和老人是高危人群,需注意防范!市疾控中心提示,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发生传播和流行,甚至引发聚集性疫情,需警惕!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易引起急性胃肠炎。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引起胃肠炎暴发。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为12-72小时,通常为24-48小时。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诺如病毒胃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后症状轻微,居家休息2-3天即可康复。由于呕吐、腹泻造成身体水分大量流失,应注意补水,比如口服糖盐水或补液盐。特别提醒: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婴幼儿和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如因频繁呕吐或腹泻,出现脱水表现(如少尿、皮肤嘴唇干燥、站立时感头晕目眩,儿童表现为啼哭无泪、异常瞌睡或烦躁)时,请及时就医治疗。(1)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6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但需注意,含酒精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无效,不能代替洗手。(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3)避免接触。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不随意接触患者。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诺如病毒感染者需居家隔离休息至症状消失后3天,在此期间患者应勤洗手,保持手卫生,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等近距离接触,分开食宿,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幼儿。(4)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患者家庭环境也应依据医务人员指导加强消毒,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1)健康监测。切实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缺勤追踪。一旦发现呕吐、腹泻等病人,要及时排查隔离。如果发现病例增多,要立即报告属地疾控机构,协助落实相关防控措施。(2)饮食卫生。教育学生“喝开水,吃熟食”,提供安全饮用水;做好食品监管,确保饮食卫生。(3)人员管理。对厨师、保育员落实健康监测,发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暂停工作,杜绝带病上班。(4)环境清洁。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区域,定期保洁,加强通风。针对公共设施的重点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定期清洁与消毒。(5)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卫生防病宣教,帮助孩子养成“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良好卫生习惯,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维持良好的免疫力。(6)规范处理。当患者在学校发生呕吐,按规范科学处理患儿的吐泻物。同时,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做好消毒。(来源:商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散周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