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高楼林立、企业环绕,一栋白色建筑顶上高耸着一口直径6.2米的“大锅盖”。这里正是接收“南宁一号”“南宁二号”数据的西南遥感卫星地面站,南宁“追星”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4年来,西南遥感卫星地面站、全国首家以航天遥感为主题的数字文创科学馆“星耀南宁”科学馆陆续落地,“南宁一号”“南宁二号”这对“南宁星”相继飞入高空、实现组网协作,南宁的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产业也正乘势起飞。
推算信息、设置参数、调整天线……12月20日,在西南遥感卫星地面站内,南宁世纪空间公司数据接收工程师王景萍紧盯屏幕、操作专业仪器,将一幅幅卫星遥感影像接收下来。“‘10万多景、1000多万平方公里’‘5万多景、760多万平方公里’,分别是今年以来‘南宁一号’‘南宁二号’拍摄的数据量。”在王景萍看来,获取的这些数据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从影像中不仅可以看到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也能看到日新月异的南宁。”
从距离地面600多公里以外的太空俯瞰地球,“南宁星”搭载的“千里眼”能清晰看到地球上小轿车的前后挡风玻璃、马路上的斑马线等细节。“这是‘南宁一号’的看家本领。作为西南遥感卫星地面站在南宁建设后发射的首颗以南宁命名的高性能新型光学遥感卫星,它具备了超高敏捷、超高稳定、超高精度‘三超’的水平,是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其获取数据的技术和立体成像技术在国内都是顶尖的。”提起“南宁星”,南宁世纪空间公司总经理李璇语气里满是骄傲。
随着今年5月“南宁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双星”组网并与在轨运行的北京系列卫星协同工作,缩短了卫星重访南宁的时间,高分辨遥感卫星数据获取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其提供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数据和产品正广泛服务于南宁、广西甚至西南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和城市综合应用等多个经济社会领域。“虽然卫星对我们来说是肉眼不可见的,但它每天都在监测地表的变化。我们通过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进行可视化管理,判断现状、提供规划分析。比如平陆运河的建设情况,使用卫星遥感方式进行监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李璇介绍。
如今,依托“南宁一号”“南宁二号”等北京系列卫星以及西南遥感卫星地面站的星地一体化服务能力,看似遥不可及的卫星正走进百姓生活、赋能各行各业——
在良庆区城乡综合数字化治理卫星遥感综合监管指挥中心,鼠标轻轻一点,良庆区多个在建项目建设情况一览无余;
南宁世纪空间公司利用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开发实景三维地理教学平台,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河流山川之美,更好地仰望星空、放眼世界;
南宁市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服务平台,在土地利用、“两违”监测、基础设施规划、工程项目进度、环境影响评估、大气污染、垃圾填埋、交通安全等方面创新场景,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
在这条“星”赛道上,南宁一直在持续发力,加快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建设,通过引育、培育一批行业相关企业,打造地理信息与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加工、数据开发、数据应用、数据交易的产业集聚区,越来越多企业成为南宁市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产业“生态圈”的新伙伴。据统计,截至今年年底,南宁市累计集聚地理信息与卫星遥感行业相关企业40家,“卫星遥感+”产业规模达10亿元,从业人员达1200人。
入驻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多年的李璇明显感受到变化:合作伙伴在增多、产业链在逐步完善。她期待地说:“我们希望能用好南宁系列星的资源,不断深化与南宁乃至广西的合作,为商业航天这条新领域新赛道以及该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打造注入新动力,并利用南宁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动数据‘出海’、卫星服务应用‘出海’。”
往期回顾
⊙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 ⊙1至11月全市招商新签约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263个 ⊙南宁综保区二期工程14栋单体建筑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鼓励一下
赞完再走
鼓励一下
赞完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