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土特产”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是乡村潮流和传统交织的亮点。在上海做好“土特产”产业,尤其需要“潮手段”,在“融、链、展”上下功夫。
土特产“抱团取暖”可以融出新路。金山区朱泾镇新泾村是上海浦南农业大村,水稻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其中,九成以上流转到家庭农场及合作社手中。过去,这些经营主体大多依靠传统销售路径,单打独斗“闯市场”,往往上不了好平台、谈不上好价钱。为了促进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朱泾镇促成金山稻米产业化联合体落户朱泾,创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保险公司+科研院所”发展模式,既为种粮户托底,又在收购上提价。
今年,亭朱枫沿线已有近250家大小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了“稻花湾”种植订单,订单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年带动增收超320万元。抱团发展赢得了议价权,也提升了知名度。如今,联合体除了与多家电商平台建立了销售合作关系,还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团队,金山本地稻由此搭上了“互联网+农业”的顺风车。
做好“土特产”这篇潮文章,既要在“融”上发力,也要在“链”上拓展。要不断改良品种,不断深化产业链,积极拥抱新潮流。
在奉贤青村镇吴房村的一家咖啡馆,当季特调黄桃拿铁香气扑鼻。咖啡馆主理人韦桠峰称,卖得非常火爆,到了周末单天都在200到300杯之间。不远处的田心市集,还可以买到各种黄桃衍生伴手礼,黄桃汽水、黄桃啤酒、黄桃香皂……
青村镇被称为“中国黄桃之乡”。黄桃之乡“地老、树老、人老”的三老问题,曾一度让当地黄桃陷入销售难的困局。后来通过老桃园更新、优化品种布局、建立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品牌化宣传销售体系,推出更多“黄桃+”产品,终于涅槃重生。
吴房村人口1392人,而现在来到村里创业的年轻人,已经超过了150个,如今,这里出名的不只是黄桃,还有各种民宿和体验活动,黄桃之乡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酒香也怕巷子深,做好展示很关键。数字化转型是经济热词,也是做好“土特产”这篇潮文章可以利用的“潮手段”。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崇明土布,其纺织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崇明竖新镇的“木棉花开”手工坊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延续崇明土布技艺作为自己的事业,尝试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展现土布中蕴含的浓浓乡愁,并用数字化手段为崇明土布纹样建数据库。
除了“建档保存”,还要让更多人走近它们、了解它们。近些年,“木棉花开”手工坊的创始人宋荣耀不仅邀请岛外的人走进工坊,体验土布从一丝一缕到成为商品的全过程,还带着土布产品走出崇明,不仅为土布非遗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机会,实现共同致富。
土特产不仅承载着上海乡村的历史与文化,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上海土特产的传承和创新,关键靠人,尤其是要吸引年轻人、依靠年轻人,才能让土特产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活力。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屠瑜
编辑 |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