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叮咬传播。蚊子咬了感染者不会立即传播,一般需经8~10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我国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在人体的潜伏期一般是1~14天,多为5~9天,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即隐性感染者)。早期症状以高热为主,短时间内可达39-40℃,同时伴有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发病后2-5天在颈部、四肢及面部出现皮疹,半数病例有出血表现,严重者可诱发器官大出血并引发休克等症状。
预防措施:
目前登革热尚无经审批注册的疫苗上市,也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封:封盖水缸、水箱等容水器皿。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排:排清所有可能孳生蚊虫的积水,包括花盆托盘的积水、闲置容器的积水、废旧轮胎积水等。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隔: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家里安装纱门纱窗和使用蚊帐。
避: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驱: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剂。
杀:适时使用杀虫剂、蚊香、电蚊拍等杀灭成蚊,可在水缸中放养食蚊鱼等。
温馨提示
非必要应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和国家旅行,如确需前往,务必做好防蚊措施。
(1)穿长袖衣裤, 尽量选择浅色,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 避免被蚊虫叮咬。
(2)居住房间安装有纱门、纱窗,出门前可以在酒店房间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哪怕是高档酒店,也要注意室内灭蚊。
(3)如果在逗留期间出现可疑症状,需要及时就诊;返回本地后,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并如实告诉接诊医生近期的外出旅行史;为了防止将疾病传播给家人或他人,请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登革热防控要求;居家或住院治疗时,做好防蚊隔离,包括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穿长袖衣裤、喷洒蚊虫驱避剂等措施,减少不必要外出活动。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物品传播,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后危害更为严重,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的场所易发生流感暴发疫情。
预防措施:
▲ 尽早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手段。
▲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习惯。常通风,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 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性差的场所活动。
▲ 及时就医。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寒战、肌肉酸痛)后,减少人员接触,做好防护及时就诊。
▲ 学校、托幼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应加强晨午检并严格落实复课制度。必要时,采取停课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以及低热,体温≥37.3℃,可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疼、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在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前,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如:轻度纳差(即进食量略微减少)、恶心呕吐、腹泻等,还可能出现乏力、精神差等情况;部分患者可伴有腹泻轻度的四肢或腰部、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
▲ 规范接种疫苗。建议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或者18-59岁患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等重点人群按条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优先推荐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疫苗。
▲ 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 加强健康管理监测。学校应加强对师生日常健康监测,做好晨午检登记及因病缺勤追踪,提醒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及时治疗,不带病到校工作或学习。此外,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多患有基础性疾病,属于脆弱人群,应加强老年人健康监测,出现症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方式传播。5岁以上的学龄前及学龄儿童、青少年属于高发人群。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咳嗽较为剧烈(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
▲ 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防护自己。
▲ 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或上袖等遮挡,用过的纸巾要及时丢入带盖的垃圾桶中。
▲ 注意手卫生,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的水下洗手。如果没有流动的水,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消毒双手。
▲ 流行高发季节,注意室内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以保持空气清新。
▲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日常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增加身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 学校、幼儿园等重点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加强健康监测,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 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手足口病是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因此要关注幼龄儿童的发病情况及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如进食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接触患者的玩具、水杯等物品。主要症状有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口腔、手、足及臀部出现疱疹或溃疡。
预防措施:
▲ 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追踪、疫情报告、通风消毒等措施。
▲ 做好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游戏后、饭前、便后一定要彻底洗手。
▲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 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 特别提醒,成人也会感染手足口病,因抵抗力强而较少发病,但会通过接触传染给孩子,因此家长也要养成先勤洗手的好习惯。
诺如病毒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主要为“粪-口”传播,如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排泄物或呕吐物。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学龄前儿童、学生以及老年人是高危人群。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还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诺如病毒传染性很强,很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造成传播流行,应当注意做好防控。
预防措施:
▲ 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用水卫生,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彻底清洗生食的水果和蔬菜,海鲜类食品一定要彻底地煮熟煮透后再食用。
▲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水至少冲洗20秒,防止病毒经手进入消化道。
▲ 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病毒活跃季节尽可能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 当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和家人相对隔离,呕吐和腹泻后应清洗和消毒被污染的环境表面和衣物等。
▲ 集体单位在发现疫情苗头时应及时和辖区疾控中心联系,共同核实和尽快处置疫情。
来源:漳州疾控
一审:易芳芳
二审:林文溪
三审:李志君 赖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