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发现1000年前粮仓,打开后满满一窖粮食,专家将谷粒带回种植,三天后惊呆了

职场   2024-11-20 17:27   贵州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1971年,当考古人员打开沉睡1300多年的“天下第一粮仓”时,里面竟是满满一整窖60多万斤的粮食。专家将谷粒带回去种植,三天之后,他们惊呆了:种子竟然发芽了!这究竟怎么回事呢?

 
1971年夏,工人们在施工时先后发现了十几个巨大的圆形深坑,这些坑洞离奇的形态引起了极大的兴趣。
 
起初,大家都以为这里是一处大型的古墓区,然而随着发掘的深入,这里竟然没有发现任何陪葬品。
 
就在所有人疑惑之时,一些残破的铭牌被发现,上面隐约可见“含嘉仓”三个字,原来,这不是墓穴,而是一处大型的粮仓遗址!
 
根据史书记载,“含嘉仓”是隋唐时期实现粮食统管、调剂的重要设施。

它建造于公元605年,位于洛阳城内,是当时全国第一大的粮食储备基地,其储量高达580万石,占全国粮食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那么,隋唐政权建造这么一个巨大粮仓的用意何在呢?
 
隋朝时,中国实现了短暂的统一,隋文帝为解决关中地区的粮食供给问题,开凿了串联华北和江南的运河广通渠,这也打通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运河交通。
 
其子隋炀帝登基,选择了洛阳为东都,并且大力铲挖漕运大运河,进一步拓宽了南北交流的通道,尽管运河的开凿增加了民间的负担,但确实改善了北方粮食缺口的问题。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隋末天下大乱之时,农民军首领李密趁机攻占了洛阳城外的回洛仓,直接掌控了洛阳城的粮食命脉。
 
此时城内饥荒,李密手握粮食又取得了民心,一时间声势大振,军力大增。
 
看到这一局面的唐太宗李世民深刻汲取了教训,决定在洛阳城内另建一座直属朝廷管理的粮仓,以确保洛阳粮食的供给,这个粮仓,就是后来的“含嘉仓”。  
 
含嘉仓地处洛阳城中心,非常接近大运河主航道,这为运粮提供了方便,考古发掘表明,整个含嘉仓有大小粮窖400多个之多。
 
这些建筑保存至今,考古工作者们细细勘探,为我们重构了这个巨大粮仓的面貌,个个粮窖口径有数米之大,深达十多米,最大的粮窖可储万石粮食,最小的也可储数千石。
 
1971年,考古人员打开编号为160的粮窖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窖明晃晃的粮食,竟然保存在了完好无损的状态长达1000多年!
 
木板揭开,整整60多万斤的谷物安睡其中,历经沧桑仍然饱满健硕,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为了探究这些古谷的奥秘,考古人员将其中取样带回实验室进行了检测,粮食经过上千年的岁月洗礼,已经有42%的部分碳化成空心壳。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仍有一半以上的谷粒保持了完整的食用部分,接下来,考古人员将这些谷粒进行了培育,要看看这些来自千年之前的谷子是否还具有生命力。
 
就在三天后,一个惊人的景象出现了:竟然发芽了!这一发现完全超出了专家的想象,那么,我们的祖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做到了这一点的呢?
 
根据实地勘察,考古专家推断,含嘉仓当年选择在洛阳城内略高的地势上修建,这有利于防止地下水渗入粮窖。
 
粮窖采用的是巧妙的圆锥坑式,上大下小更易保持干燥,粮窖的墙壁经过涂抹、烧煅,增加了密封性和防潮性。
 
在储粮时,还使用了“席子夹糠法”,将粮食分层置于木板、席子和糠类之间,既隔热又隔湿,最后用土封顶,种上小树作为监测,这种方法可谓巧夺天工。
 
正是凭借着这些简单朴实而富有智慧的手段,我国古代农民创造了这个令后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极为有限,但他们仍然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遗产,含嘉仓成为世界历史上离奇而伟大的印证。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下方评论。每日编辑不易,麻烦大家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分享”、“在看”,感激不尽


商人的秘密
商人的秘密,看懂了,你也会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