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旌,是一个略有“资历”的“新上海人”,已经在北蔡镇大华第一居民区居住了十多年。我也是个“斜杠青年”,建筑师/设计师/教师/博物学生态学爱好者/公共艺术票友,这些都是我的多重身份。从浦西搬到北蔡大华十二街区的前15年,我一直对没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所在社区服务感到遗憾。2023年初,小区公众号上一则“自治金项目创意征集令”吸引了我,社会责任感和专业兴趣推动我走进居委会,畅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几轮票选,我提议的花园营造方案胜出,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组成了项目团队。从此,我又增加了一条“斜杠”——社区参与式规划“合伙人”,开启了社区治理之路。
大华十二街区是2000年建成的商品房小区,我们的项目是对略显萧条的小区中心花园进行微更新,从对生活垃圾、园艺垃圾和雨水再利用入手,使用旱溪、蚯蚓塔、本杰士堆等生态设施,辅以可回收物改造成的艺术品,搭建一片“生境花园”,用鲜活的实例向居民们解释“可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的多样性”,从而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区。
从2023年初启动到2024年底颇具规模,我们自治团队为项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也尝到过失败的酸涩,过程中充满了“热辣滚烫”。
热·激情与信心
立项公示结束后,我们得知项目被选为参与式规划“试验田”,兴奋中还是带有一丝忐忑:第一次与非专业人士合作(特别是自己的邻居),不知能否磨合,产生火花。
居委会协助我们招募到了10组对生态环保有兴趣的亲子家庭,作为项目固定“班底”。小区党员志愿者队伍的几位组长鼓励我们:“放心大胆做,大家一定会全力支持和配合!”
物业提供了设施设备;共建单位给予了专业支撑;10组亲子家庭与我们一起搭建花园;居民们在党员先锋护绿队的带领下经常为植物浇水;小区里的孩子们会主动把家里的厨余垃圾放入蚯蚓塔灌溉绿植,收集可回收物制作花园装饰品…居委老师不止一次说,由于项目的开展,小区的垃圾分类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辣·失败与重启
生境花园的形成不仅需要阳光雨露、居民参与,还需要充足的时间“静待花开”。但由于2023年底不期而遇的严寒、较为单调的绿植和我们过于专业的宣传图文,项目未能实现预期成效,也遭到了部分居民的质疑。做了二十多年设计,看到自己的作品不被认可,不可能没有挫败感。
居民区书记和志愿者们告诉我:“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从头再来的勇气,更何况我们的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多吸收些建议,再改进一下,一定会成功的。”孩子们也对我说:“张叔叔加油!我们还想在花园学生态知识。”大家的信任、支持和耐心,让我们在2024年春天重新出发。
滚烫·理解与共鸣
我们改变了纯专业的眼光,从指导者的身份转换成了倾听者和合作者,与邻居们多次头脑风暴,策划了更接地气的项目书。
大家一起动手搭建竹篱笆、覆盖塑料网、种植藤本植物、播种能四季次第开花的种子;物业为花园安装了自动喷淋设施;家长们组织了环保科普讲座、跳蚤市场、环保创意设计活动;花园草木葳蕤时,15组家庭自发组队前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取经;孩子们会每天课后轮流到花园“执勤”,还合作绘制出兼具童趣、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环保宣传画;植物群落、旱溪池塘、本杰士堆、生态围栏……
我们自治的“生境花园”成功啦!居委协助我们在“社区云”上发起了花园征名活动——“锦绣生态自治园”脱颖而出。小区内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大家对花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邻里之间也越来越熟悉,社区的整体氛围也愈加和谐融洽。11月初,我们的项目还参加了在嘉定区马陆镇举办的《聚落生境》展览,引发了不少业内专家的兴趣。
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两年的经历让我找到了专业之外的另一种社会价值。我也很荣幸成为北蔡镇社区治理达人工作室的一员,经常会去其他社区参与自治项目,帮助更多的社区走上生态之路,让更多人认识到资源无处不在,感受到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