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是件大事,更是件难事。
有的地方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有的地方引水调水,保证供水;有的地方紧抓节水,提高用水效率……每个地方情况不同,治水的重点也不一样。
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安徽定远县,治水遇到了更为严峻的形式。这里地形气候独特,易旱缺水,又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发展中大县,通过紧抓“防洪水、排涝水、增蓄水、保供水、治污水、抓节水”六水共治,构建可持续发展水网,探索出江淮分水岭地区治水的“定远模式”,有效破解了治水难题。
定远是如何做到的?
安徽定远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定远所处的地理位置—江淮分水岭地区。
所谓江淮分水岭,是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这里多丘陵,不仅难蓄水,而且易旱缺水,发展一直受困于水。
定远县志曾用“十年九旱”记载了缺水的严重程度。数据显示,定远县年均降雨量94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8.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69立方米,低于安徽省的115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更严峻的是,由于地形岗冲交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拦蓄能力不足,当地虽修建了366座大中小型水库,但仍然无法满足群众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城乡工业用水的庞大需求。
缺水,成为定远发展的突出“烦恼”。
“定远特殊的县情,逼着我们去想办法,怎么办?坚持改革思维、问题导向,缺水首先要有水,水从哪里来?外引江淮,内联河库,做好增蓄水文章。”定远县委书记邹军说。
从外部来看,定远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引用长江、淮河水成为首选。
可问题是,外引江淮,引来的水蓄在哪?
江巷水库成为定远蓄水的“大水缸”。
就在2024年9月12日,江巷水库工程成功竣工验收。定远人期盼了40年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刷爆定远人的朋友圈。
江巷水库的建成,可年均为定远供水超过2亿立方米,灌溉农田71.59万亩,年均灌溉供水量0.97亿立方米,为定远用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更重要的是,随着江巷水库配套工程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的建设完成,彻底打通了“引江入定”的水源生命线。
以江巷水库为“大水缸”,叠加西北边的外引淮河水的高塘湖、东北边的女山湖,定远形成了“外引江淮、三源共济”的水网主骨架,实现了“近水解近渴+远水保底线”。
从内部来看,定远境内分布着366座大中小型水库,有池河、窑河两大水系72条大小支流,水系众多。但由于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地形,定远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池河沿线,北部山区和东部地区严重缺水。
“水往低处流,必要时也要低水高流。”在“外引江淮、三源共济”的水网主骨架上,定远系统统筹内部水资源,坚持“纲目结”并举,搭建南水北流、东水西流、北水南流纵横分布的“定远水网”。
“纲”是指池河干流、东部女山湖灌区引淮工程、南部驷马山引江渠道、西部炉桥电灌站引淮干渠工程等骨干河道、渠道。
“目”是指江巷灌区、女山湖灌区、炉桥电灌站灌区3个大型灌区以及池河与沿岸中型水库河库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节”是指江巷水库、蔡桥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石角桥闸、池河闸、山许闸、洛河闸等控制性枢纽工程。
“定远水网”的建成,不仅有效破解了定远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难题,也为做好增蓄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增蓄水,仅仅解决了定远没有水的难题,有了水以后,怎样让城乡居民喝上水?
定远打出了第二张牌——“保供水”。
从“有水喝”到“喝上放心水”
在皖北,喝上放心水一直是这片土地3000万人的共同期盼。
定远就是其中之一。实际上,早在2000年初,定远就当起了探索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的皖北“先行者”。
当时,定远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建成了16家民营水厂,分布在各乡镇,成功让农民喝上了自来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竞争激烈、水质性缺水和水量性缺水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重大民生问题。
“把关系群众的水问题,当作改革的头等大事,先立后破,探索城乡供水一体化。”邹军说。
为此,定远将水厂经营权收归国有,根据全县水资源配置和用水需求,在全县全域化规划建设5大规模水厂。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水厂由谁来建?建成以后谁负责运营?
“既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也要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两手发力。”定远县县长潘金钟说。定远牢牢把水厂管理权握在政府手里,成立定远县城乡水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通过公开竞标,取得城乡供水30年特许经营权,累计投资16.2亿元,供水规模达到28.7万吨/日。
同时,定远大力开展供水管道维修和城乡供水管网延伸改造工程,新建改造维修自来水管网6000余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铺设自来水管道1万余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全县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9.87%。
但这也只是解决了城乡居民喝上水的通道,如何让居民“喝上放心水”?
发挥科技的力量,定远构建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源水—净水”全流程的自动化生产和在线监控,保证全县居民喝的每一滴水健康安全。
在定远县第二自来水厂,现代化净水设施高效运行,周围环境静谧优美,管理开放透明,一张大屏幕能看到一滴水“从水库源头到居民龙头”的全流程。该水厂被水利部评为2021年度全国百家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
不仅于此,定远还在供水同质化服务上下足功夫。定远财政累计投入3600万元进行水质提升,建立三级水质检测制度,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同时保障24小时供水,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
更重要的是,定远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顺利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定远县水务局获得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
一体化还激发了多赢效应,今年定远县积极创建全国第一批水利部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示范县,目前成为通过安徽省水利厅初验的7个县之一,待水利部复核。
一方面,得益于自来水普及,有效带动定远卫浴器具市场消费,极大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卫生习惯和人居环境,推动了和美乡村建设。
另一方面,城乡供水一体化也有力赋能了定远营商环境优化。在招商引资中,无论是对供水标准要求高的化工高新企业,还是遍布全县的小微企业,全域化的供水布局保障了项目落地实施和投产经营,并依托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优势,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但做好“保供水”文章,也只是定远治水的关键一环。定远治水模式之所以能成功,关键还在于做好了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抓节水。
装上“智慧大脑”
不熟悉定远的人可能不知道,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不仅旱季易缺水,雨季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城区主要街道只要下大雨,被淹成为常态。
如何有效防洪排涝?
定远坚持防洪水、排涝水双向兼顾,筑牢泄洪排涝安全线。
防洪水的关键在于做好水库的除险加固。目前,定远按照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对重点河段进行治理,已完成18座中型水库和13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防洪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而在排涝水上,定远坚持城市防涝为重点,投资6800万元,按照50年一遇洪水标准,治理县城泄洪排涝通道马桥河,对于年久失修的排水管道,重新规划铺设排水管道,投资7个多亿整治南城河,同时完善水资源配置(河库连通)体系排灌结合,彻底解决了县城内涝问题。
“通过做好防洪水、排涝水,有效解决了定远长期以来的水患问题。”定远县水务局副局长王旭说。
解决了水患问题,定远并没有停下脚步,又将重点放在了治污水上。
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又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期,定远长期受困于生活污水、养殖污水、工业废水等难题,加之污水管网不完善,导致出现“晴天收不到污水,雨天收不完雨水”的“两张皮”现象。
但治污水是一个需要跨部门协调解决的惠民工程,由谁来治?
定远创新思路,整合住建、水务、环保等部门,在全国较早成立了县“美丽办”,统筹全县城乡污水治理。
有了干事的人,接下来就是具体打法。
要治污水,首先得要查清源头。为摸清状况,县“美丽办”跑完了全县22个乡镇,在安徽省率先对全县排水管网进行排查。
排查后,按照“管网清则小河清,小河清则大河清”的原则,加大对看不见的地下污水管网建设投入,累计投入4.2亿元,在全县新建、改造雨水收集管网782公里,污水收集管网702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29个,日处理污水66275吨。
看不见的解决了,看得见的同样也要治理。定远坚持岸下岸上同治,投资2.7亿元对永宁河等6条中小河流近100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改善沿岸11.5万人居住环境;投资12.5亿元,彻底治理纵穿县城的南城河、黎明河、三里河,全河段水清岸绿景美,重新焕发了活力。
治污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创新打法,更需要建立起长效机制。
为此,定远严格落实河长制,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实施“一河一策”,抓牢水质这一关键性指标,建立起长效考核机制,为治污水强化了制度保障。
定远的“母亲河”南城河,就是一个生动的缩影。“过去这里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现在变成绿草坪、小公园,成为大家饭后散步的好去处!”长年生活在河两岸的多位居民不禁感叹。
在治水的持续进程中,定远还动员全民抓节水,在全县形成了“管水、用水、节水、护水”的水资源管理环境,全县人民的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定远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社会。
通过增蓄水、保供水、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抓节水,定远打了一场“六水共治攻坚战”,并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了“智慧水平台”,成功给定远治水、用水、护水装上了“智慧大脑”。
“全县水资源可以全流程远程监管和智能联动调度,实现了智慧治‘水’、智慧净‘水’、智慧巡‘水’、智慧‘水’利,让定远人民获得了水利建设发展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邹军说。
定远古城
治水是一件大事,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人口众多、缺水易旱且财力不足的特殊情况,定远县以六水共治探索出治水的“定远模式”,走在了治水前列,背后有着独特的原因,这对江淮分水岭地区、安徽省乃至全国一些地方治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如果把定远治水模式看成一道考题,至少可以探寻到三点启示。
一是坚持以改革思维破题,把治水工作当成战略性工作来抓,既创新符合定远实际,又顺应群众期待的治水举措,改变了传统治水的路径打法。
梳理定远治水全过程会发现,定远始终将水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处处强化改革思维,从群众最关心的水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契合点,创新六水共治新打法,探索出“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多方受益、多级赋能、公平高效”的水利改革新路径。
定远既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县级财政直接投入,让国有企业特许经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又利用市场机制,用好金融“活”水。
今年9月,定远又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中,成功挂牌交易全国首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可以说,改革的思维贯穿定远治水的全过程,也给定远带来了红利。
从深层逻辑来看,这种改革正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生动表达,体现的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反映的正是人民幸福生活是“国之大者”的执政理念。
二是坚持以系统观念解题,树立全县一盘棋,坚持规划引领,前瞻性、高起点、专业化做好顶层设计,破解了如何高效治水的难题。
系统观念,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治水的一大战术。定远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立足全县,放眼未来,织密了顶层设计的“制度网”。
在六水共治的各个环节,定远始终都是谋划在先,规划在前,吃干榨净各项政策,先后制定《定远县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国家节水行动定远县实施计划》等,确保工作扎实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大到治水的规划会议,小到一个水厂的规划选址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会出席,现场问计行业专家、学者和从业者,体现的正是定远高水平规划的决心和行动。
三是坚持以笃行的定力答题,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专业化能力、钉钉子精神,一步步展开、一项项分解、一件件落实,形成了接续治水的新格局。
治水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持续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成系统抓,实际上等于没抓,也出不来什么成效。
而定远抓治水,始终坚持一抓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将治水蓝图变为实景图。
山青水秀的定远大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江巷水库早在1974年就动工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了几十年。直到2011年,项目才再次启动申报,这背后既是几代定远人的渴望,也反映出定远人对于治水的执着。
治水是一项潜功,也是一项潜绩,更是一项防患于未然的民心工程,考验的是政绩观。定远一以贯之持续深化治水,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生动体现,也是定远治水的最大启示所在。
“定远探索出的一条江淮分水岭地区水利高质量发展新路才刚起步,将坚定不移走下去,把定远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优良的江淮分水岭上的明珠!”邹军铿锵有力地说。
指导:张道刚 王运宝
编辑:赵晨 / 审稿:王运宝、姚成二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