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 | 武冰洁
视觉设计 | 王荣佳
栏目主持 | 杜润楠
网上有这么一个话题:为什么有时候越尊重孩子,孩子越叛逆?
孩子想做什么,我们都尊重他,可是偶尔一件事没满足他,他就对着我们大吼大叫……如果有时候越尊重,孩子越叛逆,家长可能对孩子“过度尊重”了,没有发挥“尊重”的真正价值。“过度尊重”,
其实是一种误区
有些父母眼中的“尊重”,就是什么都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
孩子觉得学习太累了,就告诉他:“不想学,就休息一下吧”;孩子喜欢舞蹈,却觉得太累了不愿意坚持,父母就妥协:“不愿意就算了。”这其实是一种“放任式”的尊重:虽然表面上把孩子的意愿放在了第一位,但是很少给孩子设定规矩,孩子往往学不会自律,面对困难也缺乏承受能力。小华的父母对他百般溺爱,无论小华提出什么要求,他们都尽量满足。久而久之,小华变得任性妄为,不懂尊重他人,成了大家眼中的“熊孩子”。请记住,尊重不等于宽容;允许犯错,但不等于没惩罚。否则,父母的宽容,会给孩子造成认知上的错误,让他觉得:我可以为所欲为,即使犯错,也有家长替自己承担责任。“敷衍式尊重”,
可能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孩子在和妈妈说考试成绩,他说“妈妈,我这次进步了5分”。妈妈在一旁听着,眼睛没看他,手里拿着手机,嘴里回应:“嗯,可以,挺不错的。”当孩子满怀兴奋与期待向家长诉说一件事, 父母却回 “哦、挺好的、知道了、我了解了”这一类语言。可能很多父母会觉得:我很尊重孩子,也在陪着他,也在回应,为什么孩子会失望呢?事实上,这种“尊重”让孩子觉得:父母不重视我、不爱我。久了以后,孩子就感受不到安全感,会渐渐地变得压抑和自卑。才能培养优秀的孩子
在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时,并不需要每一件事都顺从孩子的想法。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尊重孩子呢?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必须牢记一个概念:课题分离。比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但不能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这时候要尊重;在一些正确的事情上,我们允许孩子去做决定。这样的边界感,会带给孩子浓浓的价值感与安全感。“规则”能够约束孩子的一些不好行为,让孩子做到严谨和自律,也让孩子明确知道什么行为是可以做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做的。对不好的行为,父母不需要尊重,比如,当孩子沉迷于玩游戏时,有权威的父母会坚定地告诉孩子:“该睡觉了!”你的内心要非常地有原则、有底线,知道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倾听并不是简单地“听”就可以了,而是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如果你想尊重孩子,并不需要想“我该怎么说、我该怎么表现”,而是去听懂“他在说什么、他在表达什么”就够了。尊重孩子的倾诉欲,并注视着对方,这才是尊重的意义。本文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作者 暖心
插图设计|王荣佳
责任编辑|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