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音乐会背后:中国IP登上时代舞台

科技   2024-10-16 06:00   上海  

来源:正解局,作者:正解局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国乐大师冯满天用古乐器阮咸爆破出最后一个音后,舞台上写满中国古诗句的帷幔应声而下,弹幕上一时间被“太燃了!”刷屏。

音乐会现场满天乐团演奏古乐新编《庆·余年》

这是冯满天根据《庆余年》名场面范闲御前背诗,改编创作的国乐新歌。

同一个舞台上,还有中国唢呐手与交响乐团共奏《与凤行》主题曲,《三体》《繁花》《漫长的季节》名场面伴着歌声在舞台上复刻重现。

音乐会节目《A matter of time》展现《三体》“宇宙闪烁”

里面的每一个节目,都取自腾讯这些年的影视爆款,如同一次腾讯系文艺作品的大汇演。

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腾讯要把过往的爆款剧再拿出来,做这么一次汇演呢?

很多粉丝的评论看起来是又惊又喜:“繁花/庆余年都收官这么久了,还有售后呢!”事实上,“售后”可能正是问题的答案。

在文化产业中,对一个深入人心的影视IP来说,不断重复的售后,才是IP资产的运营秘诀。

音乐会节目单

腾讯这场IP影视音乐会能看得出,中国文化产业对IP有意识、有体系的运营,开始逐渐成为业内主流操作。

演员吴刚在节目《有故事的歌》中演出


中国文化产业IP运作能力进阶的最佳见证者,可能是一部《功夫熊猫》。

今年3月22日,《功夫熊猫4》在中国上映,拿下近4亿票房。

比其早一月上映的《熊出没·逆转时空》,票房超20亿元。同样是动画片,同样是IP之作,两者票房差了4倍。

《熊出没·逆转时空》的海报

而时光回到2008年6月20日,美国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登陆中国影院,如同一场文化风暴,仅3周斩获1亿元票房,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

业内人士叹服的同时,也生出了危机感,甚至有人公开抵制。

新加坡《联合早报》注意到这种逐渐弥漫的情绪,刊发署名文章发问:

为什么美国人能拍出来,中国人不能?

15年过去,形势逆转。

我们很难说《熊出没·逆转时空》在制作水准上就比《功夫熊猫4》好,但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中国文化企业的IP打造能力在近15年间实现了跨步飞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产品。

今年9月,“西游”IP主题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销量超2000万套,收入高达10亿美元(70亿元人民币),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传播事件;

今年7月,Netflix《三体》上线,美国NBC环球流媒体平台Peacock购买腾讯版《三体》与之对垒;主题剧集发行至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区,腾讯视频海外版WeTV北美地区日均站内播放量高居TOP1;

今年5月,《庆余年第二季》在全球同步发行,Disney+早在剧集拍摄阶段时就预购了海外独家播出权;

……

可以看出来,全球流媒体时代,中国文化IP和背后的文化企业也迎来影响力的日益进阶。

这种能力提升的底层是什么?


当我们回看打造了无数个知名IP的美国文化工业,从米老鼠到漫威宇宙,是如何进行IP创作的?

通俗来说,是“重复”。

品牌传播的本质是重复,IP的创作与传播,某种意义上也是重复。

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为例,之所以在全球都有影响力,既有空间维度(区域广、受众多)的重复,也有时间维度(时间跨度长)的重复。

需要说明的是,文化IP的重复,不是机械的“复制+粘贴”,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创造”。

比如,《三国演义》最初的形式是小说,后被编排成评书、戏剧,拍成电视剧、动画片,做成游戏,制成文创产品。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

“既生瑜,何生亮”、“俺也一样”、“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这些书中的语句在生活中被人们反复使用,也是现代社会对《三国演义》IP的重复再创作。

这种“重复”,学界称之为“跨媒介叙事”。

简单来说,“跨媒介叙事”就是用不同的媒介形式,讲述同一个故事或者创作同一个IP。

如果将IP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跨媒介叙事”就是让“大树”结出各式各样的“果实”。

从上文关于“三国演义”IP的“重复”可知,我国企业并不缺乏“跨媒介叙事”能力。

问题在于,我国企业对“三国演义”IP进行的“跨媒介叙事”,除了电视剧外,其他形式的产品并不成功。

就拿游戏来说,最知名的“三国演义”IP游戏,是日本光荣公司制作的三国志系列游戏,受到全球玩家的追捧。

西游记IP也是如此。《黑神话:悟空》以现代游戏的文本,成功地进行了西游记IP的再叙事,成为西游记IP新生命中流光溢彩的一笔。


从“拍不出”的《功夫熊猫》,到惊艳世界的《黑神话:悟空》,文化产业,十年蝶变。

中国文化企业的“跨媒介叙事能力”,是如何变强的?

答案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生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数字浪潮孕育了社交网络、网络视频、移动支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业态,构建起完善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

这一生态,极大增强了中国企业的“跨媒介叙事”能力。

从上游看,储备IP资源。

优质IP资源,是“跨媒介叙事”的基础。

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由普通网友们创作的网络文学,成为中国IP的主要源头之一。

中国互联网的一大产品是网文。

千万级草根创作者和亿万网民共同沉淀出了大量经典作品。

无论是早期的《鬼吹灯》系列,还是近期的《庆余年》《赘婿》《长相思》等等,都来自网文。

音乐会节目呈现的部分影视剧

据不完全统计,仅自2020年至2023年第一季度,取材自阅文、起点、中文、晋江等文学网站的影视改编作品就达到70余部。

网文改编这一路径最大的优势在于,被改编作品都是在网文平台海量作品中,被用户筛选出来的佼佼者,从内容品质到粉丝基础,都已经过一轮市场沉淀。

这正如很多西方IP取自于火爆的动漫作品,中国网文也成为了IP土壤。

从中游看,需要工业化的创作体系。

跨媒介叙事,需要借助实现一个IP在多种媒介上的叙事呈现。

这需要两个因素:一,单打能力都足够强的多个版块;二,高效率、高质量的版块联动。

事实上,因为产业链能力和协同的不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IP开发的链条都没有达到工业化标准,无论是网文、动漫、游戏、影视间的转化,失败案例比比皆是。

但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开始出现,这得益于背后文化产业集群的成熟。

以《庆余年》为例,IP是来自阅文起点中文网上的大神级小说,交由新丽传媒和腾讯视频制作了同名爆款剧集,由腾讯视频平台推广与播放,歌曲制作和推广则交由腾讯音乐完成。

从《庆余年1》到《庆余年2》,相隔5年的两部剧集都成了当年的剧王。

如果说《庆余年1》的成功可能是一种偶然,但《庆余年2》的再次成功则说明,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多版块强联动的IP打造机制,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复制的行业方法论。

从下游看,打通分发渠道。

在商言商,IP开发的目的是销售变现,这有赖于成熟的分发渠道。

受益于移动支付技术,中国网文、视频、动漫、音乐等平台已建立起成熟的付费模式。

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共有互联网视频年度付费用户7.3亿,互联网音频年度付费用户1.8亿。

分发渠道打通,网民愿意付费,让IP产品的变现更加容易。

不止如此,分发渠道还突破国界,作为“数字基建”进入到全球更多地区。

TikTok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15.8亿,美国月活跃用户数1.7亿。

腾讯、爱奇艺、优酷都纷纷建立海外门户,聚集越来越多的海外用户粉丝。

阅文旗下海外门户起点国际,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阅文出海经典作品

这些“数字基建”,自主可控、国际认可、全球使用,为中国IP出海打通了航道。

全球竞争愈演愈烈的今日,文化产业的角逐更显重要。

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开始不断搭建其“跨媒介叙事”能力,挑起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实践中的好故事打造成中国IP,向世界讲述。

中国IP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




白狐财经
没有边界的风景,无异于置身失重的太空,即使再迷幻,也会让人忐忑窒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