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这种诈骗陷阱,已有人中招!

时事   2025-01-23 19:25   浙江  
“你这涉嫌违法了!”
“你要被抓起来了!”
“如果不想让爸爸妈妈知道……”

近期
我市多名中小学生遭遇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游戏的吸引力
为未成年人量身定制骗局
在各种社交平台以
“免费赠送皮肤、道具”等名义
引诱未成年人点击涉诈链接
又以公检法名义
恐吓未成年人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案例:




近日,我区一位小学生小丽(化名)在某游戏平台上被一陌生人添加好友,对方称扫码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小丽惊喜万分,便开始扫码操作。
谁知,刚扫码手机便跳出提示,称小丽因涉嫌盗刷游戏皮肤,触犯了“盗窃罪”,将面临“罚款”和“拘留”。小丽一看便慌了神,立即询问“好友”该怎么办,“好友”告知小丽会有警方联系她,需要小丽配合调查。

接着,小丽又收到一条好友申请,对方自称是“广东分局民警”。对方提供了伪造的“警官证”,又发送了办公地点的视频,称“小丽涉嫌违法犯罪,如不配合,将会抓去坐牢”。

此时的小丽已被吓得惊慌失措,按照对方的指示,拿来了爸爸和外婆的手机,并来到一个独立的房间开启视频通话。在对方的“指导”下,她一步步开通了外婆手机的云闪付功能,并绑定了快捷支付。随后,她将外婆手机收到的多个验证码告知了对方。

然而,就在她告知验证码的同时,外婆手机上突然收到了扣款短信,小丽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手段分析:


01

诈骗分子在各类游戏平台瞄准未成年人,通过社交软件与受害人取得联系,以“免费领取皮肤、道具”等名义,诱导其进入圈套。

02

诈骗分子会利用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且胆小的心理,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用“拘留”“坐牢”“涉嫌违法犯罪”“抓走其父母”等用词进行恐吓、威胁,让受害人产生恐惧心理。

03

诈骗分子让受害人偷拿家长手机,诱导其到独立的封闭空间,阻断与外界联系,并要求受害人开启视频通话,全程“指导”受害人使用家长手机进行操作,骗取家长银行卡里的钱财。

1.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警觉性,增强孩子的防骗意识,明确告诉孩子公检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绝不会通过线上聊天工具办案,更不会以办案的名义要求转账汇款。

2.生活中要多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更不要随意添加好友,不与陌生人进行“屏幕共享”,不随意提供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

3.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并及时拨打110。


大家还在看

1.@奉化人,春节货品已备足~安心过大年!

2.突然起火!这个东西几乎家家都有,赶紧自查!

胡永光书记发出动员令:

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 秉持锐意进取的斗志

来源 奉化公安

一审 吕小琴 二审 严梓宁
终审 卓春光 周吉娜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用户,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您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奉化头条”加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赞、点“在看”。

 别忘记点一点哦!

奉化头条
传播本地资讯,分享奉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