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史上中央最大力度化债,怎么看?地方怎么办?

文摘   2024-11-09 08:44   河南  
12万亿,靴子落地。
中国史上最大一轮债务化解方案终于出炉。
2024年11月8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举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同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许宏才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按照发布会信息,此番财政操作除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6万亿债务置换限额,还包括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总计4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加上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总计为地方政府化解未来4年内债务12万亿元。
昨天下午的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称,上述三项政策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蓝佛安说,“我们估算了一下,地方依靠自身努力化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有些地方是比较轻松的。”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许宏才透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
根据蓝佛安今天透露的数据,原本未来4年,地方政府需要偿还的隐性债务一下子从14.3万亿变成了2.3万亿,此番债务化解总规模共计12万亿。这便是财政部所称的“近年来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措施”“一场及时雨”。
3年6万亿置换债+5年4万亿专项债+2万亿棚改债,总计12万亿。什么概念呢?
这基本上重造了一遍中国地方财政系统。
时间则一直延续到了2029年。
显然,此番财政操作的靶心乃是地方政府。中央希望通过继续以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方式,为近年不断承压的地方财政,尤其是基层财政松绑。
这是打开中国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关键一环。财政动,则经济动;地方活,则全局活。
不过,对于提振中国经济而言,试图通过一轮12万亿的债务化解来一下子解决,并不现实。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松绑地方财政压力,是不得已应对此前经济发展肆意举债的结果,其能否成为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点火器,还有待更多配套政策及改革措施的效应显现。

地方债务因何而来?

要了解12万亿的作用,先要了解,地方债务因何而来。

地方债务,这个名词经常听到,其实,就是各地政府举债借钱。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地方政府怎么会欠了那么多钱?

有几个主要原因。

1、计划经济的稳增长。

很多人不敢说这一点,但这确确实实就是问题所在。

所有人在任期内,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增长,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大规模举债。

当自己离任的时候,把巨额的地方债务交给了下一任。

久而久之,地方债务的接力棒慢慢传递,而且越来越重,直到“瞒不住”了,开始反噬,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土地财政的转型期。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财政的转型。

在房地产高速发展,或者说是城镇化进程高速发展的那几年,很多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土地财政。

而最近几年,当土地财政不再有效,房价开始动摇的时候,地方财政收入的缺口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地方财政的驱动引擎,不可能长期以房地产为主,这个阵痛期是必然要经历的,只不过这个债务窟窿,需要填上。

3、隐性债务的复杂性。

所谓的隐性债务,指的是非直接举债。

很多地方政府,是通过城投平台和地方国企举债的,约束和管束太少。

这些债务看似并不在财政的债务下,实则却是地方的财政债务。

现如今,城投债务无法兑付,地方企业出现债务危机,都要地方政府出面解决。

4、财权事权的不平衡。

所谓财权事权,指的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不平衡。

财权只管收入,事权只管支出,两者之前并不同步,也并不平衡。

这就好像夫妻两个管钱,一个只管赚,一个只管花,两者存在差额,结果没有进行良性沟通,反而是暂时用借贷的方式过渡。

时间久了,中间的债务缺口越来越大。

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了,必然会遇到很多反噬。

这就好像,中产的消费力开始下降,是因为收入增长放缓,房贷的压迫感,而房贷的压迫感又导致了房地产开始走下坡路,房地产的下坡路又开始反噬经济实体,而经济的不景气又导致了失业。

环环相扣。

所以,源头的问题一定需要根除了,否则,正循环无法建立。

很多地方的债务问题,地方已经没有能力去解决了。

那么最终只能靠中央的支持去解决问题,恢复地方发展的正循环,这才有了12万亿。


本质的问题,不在于化债,而在于产业升级。

地方的专项资金,带来的产业扶持,可能才是这轮放水的重点。

围绕设备的以旧换新,叠加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才是未来3-5年的重点。

只靠放水去填平债务,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没有产业结构升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如何解决呢?

给大家两个思路,也是真正的关键。

第一,地方融资平台,从举债到资本融资。

城投举债的方式,会慢慢收缩,规模会越来越小。

而资本化融资的方式,可能会壮大,毕竟资本市场的估值效应和融资效应太好了。

问市场要钱,只需要“付出”一些净利润,就能享受几十倍的高溢价。

这就好像,把每年1亿的净利润装进上市公司,至少价值10-20亿的市值。

第二,地方企业发展,由地方政府去牵头。

给政策,给税优,给补贴,给土地,给扶持,给资金。

以创投为核心驱动,培养地方企业,发展地方产业的竞争力。

现在的产业升级,主要集中在轻资产的科技类,而这些产业的初期投入和融资是非常困难的。

专精特新的补贴,加上地方创投的资本注入,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而地方企业最终也将反哺地方财政经济。

当然,从上面公布计划,到最终落地这些措施,是一个迫在眉睫,又必须一步步开始做的事情。

12万亿,光听这个数字,就让人兴奋。

但12万亿,这背后,又是一场腥风血雨,是一次财富的洗牌和再分配。

就好像2008年的四万亿,最终让房地产腾飞。

这一次的12万亿,能否让产业结构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再次腾飞,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地方怎么办?
——地方债务化解思路已变


12万亿的化债举措无疑是一场政策“及时雨”,对地方政府而言可谓“久旱逢甘霖”,将大大减轻地方化债压力,可以腾出更多的资源发展经济,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巩固基层“三保”。


一方面,需要明确的是,本次增加的是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表示化债主体仍是地方政府,并非中央政府通过增发国债或特别国债的形式对地方债务进行“兜底”。这种做法继续贯彻了之前“谁家孩子谁抱”“中央不兜底”的原则,中央只是在政策上“开绿灯”,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即采用“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化债。


另一方面,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后续,财政部门将按程序尽早下达分地区限额,地方政府将依法做好债券置换工作。


由此可见,本次限额将按照地区实行配额制,省级政府获得限额规模后,再根据各地市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分配相应额度。


总的来说,中央对于地方债务化解的思路有很大的转变:一是从过去的应急处置向现在的主动化解转变,二是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三是从隐性债、法定债“双轨”管理向全部债务规范透明管理转变。


本次大规模的法定债务置换隐性债务,可以较大幅度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压力。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根据财政部估算,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中央的化债政策“及时雨”已经公布,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个极大利好。通过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用时间换空间,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并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债务问题。


其实,无论是6万亿、8万亿还是12万亿,数字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这样的政策传递出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它告诉我们,为了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政府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而这种决心和勇气,或许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和珍惜的。

总的来说,12万亿的投资计划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对于经济复苏的决心和勇气。

经济就是国运,用如此大的力度解决经济问题,就是一场国运之战。千呼万唤的超重量级刺激终于来了,中国这艘巨轮将会驶向何方?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语录学习 综合公开信息

语录学习
汇聚高端思想 打造学习平台 弘扬中华文化 传递中国梦想!
 最新文章